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锁,尤其指汽车防盗贼潜入车内,利用拖车拖吊偷盗的手刹车锁。它主要是在手刹车杆外缘包覆一外套筒,该外套筒顶段套合部延伸凸露在手刹车杆顶端,其内缘两侧分别设有交错贯通的纵槽的横槽,又在其底端形成一固定部;在外套筒的套合部内设有向上外露的锁头组件,该锁头组件是由一锁壳、一锁心及一锁片构成。从而,防盗功效较佳,使用还方便。(*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锁,尤其指汽车防盗贼潜入车内,利用拖车拖吊偷盗的手刹车锁。目前,常见的电子式防盗锁、方向盘锁(拐杖锁)、排挡锁等,在使用上各有优缺点,近年来,汽车防盗锁更发展到直接安装在排挡杆的杆体上,利用锁固排挡杆的按钮,使排挡杆因安钮无法按压而不得换挡,达到锁固,不但使用方便,而且点用空间小,但是,对于潜入汽车内的盗贼,放开手刹车后,直接利用拖车拖吊。鉴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刹车锁,把现有的手刹车杆一起锁固,在停车时保持刹车状态,可防盗贼潜入车内,再利用拖车拖吊偷盗汽车。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手刹车锁包括一手刹车杆、一连动组件、一钩板及一导引片,在手刹手杆外缘包覆一外套筒,该外套筒顶段套合部延伸凸露在手刹车杆顶端,其内缘两侧分别设有纵槽和横槽、且横槽在纵槽中间部位与交错贯通,该外套筒的底端向下延伸到手刹车杆的杆座上方,形成固定的外套筒上的固定部;在外套筒的套合部内设有向上外露的锁头组件,且其底端抵靠在手刹车杆的按钮顶端,该锁头组件是由一锁壳、一锁心及一锁片构成,其中锁壳顶部外缘凸设有限位片嵌入纵槽顶部,锁心套在锁壳内,顶部凸露出套合部;锁片顶部连接在锁心底端,锁片底端则抵靠在手刹车杆的按钮)上,两侧嵌入纵槽和横槽交接处。上述固定部内缘设有凸条相嵌入手刹车杆的隙缝中。上述固定部设有一夹缝、且在该夹缝两侧外缘设有在手刹车杆的杆座上方两侧的夹紧条。上述固定部底端固设一护板、且延伸至钩板上方。上述固定部上设有一挡件、且嵌入手刹车杆圆管与杆座交接处。由于采用上述方案防盗功效较佳,使用还方便。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现有的手刹车结构立体图;图2本技术典型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3本技术典型实施例剖视示意图4本技术典型实施例按压锁心一种状态示意图;图5本技术典型实施例按压锁心另一种状态示意图;图6本技术典型实施例按压锁心状态俯视示意图;图7本技术典型实施例旋转锁心一种状态分解示意图;图8本技术典型实施例按压锁心另一种状态分解示意图;如图1所示,有的手刹四结构系包在一外壳内,它包括一手刹车杆10、一连动组件20、一钩板30及一导引片40,其中手刹车杆10系利用一铁片弯曲折叠而成,顶部为空心圆管11,底部则为中央具有容量空间的扁平杆座12,其侧缘内圆管11经过弯折部14到杆座12延伸有长条隙缝13。连动组件20系设在手刹车杆10内,上方按纽21凸露在顶端,弹簧22设在圆管11内,连动杆23则连接在的按钮21底端,由圆管11顶部向下延伸到杆座12。钩板30系枢接在杆座12内,位于连动杆23下方,其卡钩31向外延伸。导引片40系固设在底部,其顶端具有一排锯齿41、且卡钩31卡持在其中一个锯齿41间隙内。当手刹车杆10向上转动偏移时,钩板30的卡钩31可逐格卡持在导引片40的锯齿41间隙;放开时,卡钩31无法位移,故可达拉紧刹车线的功用。按压连动件20的按钮21时,连动杆23即向下位移压掣钩板30,使钩板30枢动,则其外侧的卡钩31即向上翘起,不受锯齿41间隙的限位,则手刹车杆10即可向下枢摆复位,回复未动作的开放刹车状态。由上述可知,在释放刹车状态时,必须借按钮21按压连动杆23,使钩板30的卡钩31翘起,因此,只要将按钮21固定,卡钩31不得动作,则手刹车在拉起后,即无法放下,则盗贼无法将汽车开走或拖吊。如图2、3所示,本实施例在现有的手刹车结构上配合一外套筒50及一锁头组件60,其中外套筒50系配合手刹车杆10的形状套接在其外缘,顶段为套合部51凸露在手刹车杆10顶端,其内缘两侧分别各设有纵槽511与横槽512,且横槽512在纵槽511中间部位与其交错贯通;外套筒50的底端向下延伸到手刹车杆10的杆座12上方,即为固定部52,使外套筒50得以固定。锁头组件60系容置在外套筒50顶端的套合部51内,亦即设在手刹车杆10的按钮21顶端,该锁头组件60包括一锁壳61、一锁心62及一锁片63;其中,锁壳61顶部外缘凸设有限位片611,嵌入纵槽511顶部使锁头组件60得以遵循纵槽511上、下位移;锁心62容置在锁壳61内,顶端凸露于锁壳61上方,未锁固按压时,可令整组锁头60上、下位移,按压手刹车杆10的按钮21,使按钮21释放手刹车的刹车状态,锁固锁心62时,由于锁壳61被纵槽511限位,故锁心62可相对于固定的锁壳61旋转;该锁片63系连接在锁心62底端,位于纵槽511与横槽512的交接处,在锁心62开启或锁固旋转时,可随之旋转而在横槽512内位移,锁心62未锁固时,向下按压可使锁片63在纵槽511底段上、下位移,此外,锁心62结构中,另有一种锁固时直接旋转,开启时才需要利用钥匙的技术,使用上较为方便。借上述构造,按压凸露在锁壳61上方的锁心62(如图4-6),可使锁头组件60向下位移,借其底部按压按钮21,故此时手刹车若在拉起的状态,就可以经连动组件20的传动,使钩板30脱离导引片40的限位,(如图1),达成解除刹车的功能;放开锁心62顶端,则手刹车杆10原有的功能,可借按钮21向上顶持锁头组件60,使锁头组件60回复到未动作的状态。此时,若使用者拉起手刹车而欲锁固时,将锁匙插入锁心62旋转(如图7-8),并且带动锁片63旋转嵌入横槽512,则锁心62因为锁片63受到横槽512的限制不得向下,故无法按压到手刹车的按钮21,则手刹手就无法解除刹车的状态,达到锁固目的。如图2所示,外套滚50底部的固定部52系固定在手刹车杆10底部杆座12上方(如图3),其固定构造在实施时,可柄合手刹车杆10的长条隙缝13(如图1),设一凸条521嵌入,然后在固定部52适当位置接设一夹缝522,在夹缝522的两侧外部凸设夹紧条523,利用螺丝524将夹紧条523迫紧,使之靠拢而令夹缝522的间隔缩小,如此,可使固定部52与杆座12固持,以达成组装方便的功效。另外,如图1所示,由于手刹车杆10具有长条隙缝13,因此除了利用连动组件20正常按压钩板30之外,盗贼可能利用一长条物伸入隙缝13按压钩板30,因此在外套筒50的下端可连接一护板70固定于杆座12(如图2、3)外,借以保护钩板30不受外力按压。又,如图2、3所示,由于外套筒50系固定在手刹车杆10,并容置锁头组件60,若遭受不当外力撬挖敲击,使外套筒50向上脱落,则整组锁具就形同虚设,为防止撬挖,又可在手刹车杆10的圆管11与杆座12交接的弯折部14隙缝13,由外套筒50添设一阻挡件53嵌入,可达到防止撬挖的功效。权利要求1.一种手刹车锁包括一手刹车杆(10)、一连动组件(20)、一钩板(30)及一导引片(40),其特征是在手刹手杆(10)外缘包覆一外套筒(50),该外套筒(50)顶段套合部(51)延伸凸露在手刹车杆(10)顶端,其内缘两侧分别设有纵槽(511)和横槽(512)、且横槽(512)在纵槽(511)中间部位与交错贯通,该外套筒(50)的底端向下延伸到手刹车杆(10)的杆座(12)上方,形成固定的外套筒(50)上的固定部(52);在外套筒(50)的套合部(51)内设有向上外露的锁头组件(60),且其底端抵靠在手刹车杆(10)的按钮(21)顶端,该锁头组件(60)是由一锁壳(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刹车锁包括一手刹车杆(10)、一连动组件(20)、一钩板(30)及一导引片(40),其特征是:在手刹手杆(10)外缘包覆一外套筒(50),该外套筒(50)顶段套合部(51)延伸凸露在手刹车杆(10)顶端,其内缘两侧分别设有纵槽(511)和横槽(512)、且横槽(512)在纵槽(511)中间部位与交错贯通,该外套筒(50)的底端向下延伸到手刹车杆(10)的杆座(12)上方,形成固定的外套筒(50)上的固定部(52);在外套筒(50)的套合部(51)内设有向上外露的锁头组件(60),且其底端抵靠在手刹车杆(10)的按钮(21)顶端,该锁头组件(60)是由一锁壳(61)、一锁心(62)及一锁片(63)构成,其中锁壳(61)顶部外缘凸设有限位片(611)嵌入纵槽(511)顶部,锁心(62)套在锁壳(61)内,顶部凸露出套合部(51);锁片(63)顶部连接在锁心(62)底端,锁片(63)底端则抵靠在手刹车杆(10)的按钮(21)上,两侧嵌入纵槽(511)和横槽(512)交接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吉源,
申请(专利权)人:东炬汽车零配件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