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的车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609 阅读:1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身的车架结构,此结构为了有效增强车身的车架结构的强度,在车身的前支梁(1)和上边梁(2)连接的角部(3)的大致多边形中空断面(7)内,设置大致三角形封闭断面的加强部件(12),加强部件(12)的边(13),(15)分别从中空断面(7)的棱线(8),(16)附近横切中空断面(7)延伸到车辆前方上侧棱线(14)附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身的车架结构,特别是前支梁与上边梁的连接部分的结构。
技术介绍
如图1及图7所示,以往的车身中前支梁和上边梁在角部3连接。角部3的断面,相对于上下前后方向分别倾斜,与叠和的外板4及斜框5、内板6接合,成为大致多边形的中空断面7。在该以往的车身车架结构中,车辆前面发生冲撞、从车辆前方施加很大的冲击力时,如图7的双点划线所示,就产生了中空断面7的车辆后方下侧棱线部8向内侧弯折、多边形形状破坏的现象。因此,会出现车身车架在角部3处向车辆后方弯折、使得车厢容易发生变形的情况。因此,以往曾考虑过在角部3的A部的范围内,沿内面加设斜框9的方法,或者在角部3以适当的间隔加设多个隔板。然而,采用前者,即使断面系数增大,也不一定能解决角部3易弯折的问题,同时,将多个板材进行点焊,也受到技术上的制约。另外,采用后者,则有车架成本增加和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的缺点。另外,作为提高车辆支梁的弯曲刚度的结构,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233242号中记载的技术已为人所知。此时,封闭断面的支梁内配置帽形、Z形、コ字形等的加强部件。然而,不管那种加强部件都设置在支梁的直线部分内,并不能提高连接支梁和上边梁的角部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增强车身的车架结构强度的车架结构。因此,本专利技术涉及的车身车架结构如下所述具有以角部连接前支梁和上边梁,上述角部形成大致多边形的中空断面,同时从上述前支梁内通过上述角部向上述上边梁内延伸的加强部件,上述加强部件被固定在上述角部的车厢侧内面上,横切上述中空断面、向上述中空断面的车外侧延伸,与上述角部的车外侧内面隔开小的间隙相对设置。即,加强部件从前支梁通过角部向上边梁内延伸,同时,从角部的车厢侧内面横切角部的中空断面,向车外侧延伸,对角部起到有效加强的作用。因此,即使车辆前面发生冲撞时,从车辆前方施加了很大的冲击力,连接前支梁与上边梁的角部也不易弯曲,车架局部向车辆后方弯折使得车厢变形的情况容易得到抑制,可以保护乘员。另外,加强部件固定在角部的车厢侧内面上,而不必固定在角部的车外侧内面上,所以使加强部件的形状简单化,也容易安装加强部件。因此,可以降低车架的制造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例关键部位的概略侧面图。图2为图1的II-II截面的放大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例中相当于图2的横截面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例中相当于图2的横截面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例中相当于图2的横截面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第5实施例中相当于图2的横截面图。图7为以往技术中相当于图2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将与上述以往装置相同的部分以及各实施例的相同部分分别加注同一符号。但是,本专利技术不限于以下将要说明的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多种变更。在图1及图2所示的第1实施例中,车身的前支梁1与上边梁2连接的角部3,其断面相对于上下前后方向分别倾斜,具有和叠合的外板4及斜框5、内板6接合的、大致多边形的中空断面7。从前支梁1通过角部3向上边梁2延伸的A部范围内,由大致V字形的折弯板10和基板11组成的、呈大致三角形封闭断面的加强部件12,焊接在内板6的内面,也就是角部3的中空断面7的车厢侧内面。并且,第1实施例中,中空断面7由斜框5和内板6构成了封闭断面。此时,折弯板10的边13,从内板6的车辆后方下侧棱线部8附近,横切中空断面7,向斜框5的车辆前方上侧棱线部14附近延伸。另外,折弯板10的边15,从内板6的车厢侧上方棱线部16附近,横切中空断面7,向斜框5的车辆前方上侧棱线部14附近延伸。加强部件12的顶部17,与车辆前方上侧棱线部14隔开小的间隙相对设置。因此,当车辆前面发生冲撞、从车辆前方施加很大的冲击力、车身的车架结构的角部3将要发生变形时,首先,通过加强部件12的顶部17向车辆前方上侧棱线部14的内侧相对地嵌入,两者形成啮合,顶部17相对于车辆前方上侧棱线部14的横向偏移或滑动受到抑制。此外,由于加强部件12具有大致三角形的封闭断面,加强部件12本身的强度较大,位于角部3的加强部件12中的折弯板10的边13,在车辆后方下侧棱线部8附近和车辆前方上侧棱线部14附近之间,起到悬臂梁的作用。同时,折弯板10的边15,在车厢侧上方棱线部分16附近和车辆前方上侧棱线部14附近之间,起到悬臂梁的作用。另外,因为加强部件12从前支梁1通过角部3向上边梁2延伸,向通过角部3的长度方向和横切角部3的中空断面7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延伸,所以由于加强部件12的存在使得角部3的加强力很大。因此,可以有效抑制棱线部8向中空断面7的内侧弯折。出于此原因,车架在角部3向后方弯折而使车厢变形的情况,容易得到抑制,可以保护乘员。另外,加强部件12形成从角部3的车厢侧内面向车外侧突出的山型封闭断面,同时,加强部件12的车厢侧和内板6的内面是面接触,所以由于加强部件12的存在使得角部3的加强力变得更大。因此,车架在角部3处向车辆后方弯折而使车厢变形的情况,得到进一步抑制。另外,加强部件12形成大致三角形封闭断面的简单形状即可,且加强部件12的基板11事先焊接在内板6上,使得加强部件12可以很容易地被容纳在角部3的中空断面7内部。这时,不必将加强部件12和形成角部3的车外侧内面的斜框5固定在一起,加强部件12的形状要求和安装方法都变得容易而简单,可以防止加强部件12的组装工序的增加。因此,具有可降低车架制造成本的极大优点。另外,如果特别要考虑车辆前方发生冲撞时,角部3中车辆后方下侧棱线部8的内侧弯折,也可如图3所示第2实施例那样,设置抑制车辆后方下侧棱线部8向内侧弯折的加强部件20,来代替加强部件12。图4所示第3实施例中,车身的前支梁1和上边梁2连接的角部3,其断面相对于上下前后方向分别倾斜,使外板4和斜框5接合,具有配置在外板4的车厢内侧的由斜框5和内板6接合而形成的大致多边形中空断面7。内板6的上部6’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与图中未示的前窗上框连接。另外,和第1实施例的情况相同,从前支梁1通过角部3向上边梁2延伸的呈大致三角形封闭断面的加强部件12,由大致V字形的折弯板10和基板11构成,焊接在内板6的内面、即角部3的中空断面7的车厢侧内面上且与其面接触。此外,加强部件12,从角部3的中空断面7的车厢侧内面横切中空断面7,形成向中空断面7的车外侧内面突出的山形封闭断面,加强部件12的顶部17与斜框5的车辆前方上侧面隔开小的间隙相对设置。因此,车辆前面发生冲撞、从车辆前方施加很大的冲击力、车身的车架结构的角部3将要发生变形时,首先,加强部件12的顶部17与斜框5的车辆前方上侧面形成接触,因为加强部件12从前支梁1通过角部3向上边梁2延伸,向通过角部3的长度方向和横切角部3的中空断面7的方向这两个方向上延伸,所以由于加强部件12的存在使得角部3的加强力很大,角部3的变形得到有效抑制。出于此原因,车架在角部3处向车辆后方折弯而使车厢变形的情况,容易得到抑制,可以保护乘员,能达到与上述各实施例同样的作用效果。另外,加强部件12形成从角部3的车厢侧内面向车外侧突出的山形封闭断面,同时,加强部件12的车厢侧与内板6的内面是面接触,所以由于加强部件12的存在使得角部3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的车架结构,前支梁(1)和上边梁(2)通过角部(3)连接,所述角部(3)形成大致多边形的中空断面(7)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从所述前支梁(1)内通过所述角部(3)向所述上边梁(2)内延伸的加强部件(12,20,30),所述加 强部件(12,20,30)固定在所述角部(3)的所述中空断面(7)的车厢侧内面上,并横切所述中空断面(7),向所述中空断面(7)的车外侧内面延伸,与所述角部(3)的所述中空断面(7)的车外侧内面隔开小的间隙相对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内田隆信池田刚小林正则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自动车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