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63595 阅读:1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体结构,通过在前围板(4)上形成的缺口(4a),将前围板撑杆(8)的前部插入前纵梁(1)内,使前围板撑杆(8)的侧面(8c)与前纵梁(1)的侧面(3b)重叠地进行点焊,由此,能使前纵梁(1)侧的棱线(L2)与前围板撑杆(8)侧的棱线(L7)直接连接。使棱线从前纵梁与前围板撑杆侧连接而能高效地传递冲击力,并有效地利用侧部骨架构件的反力,能实现与冲击力相应的所预期的前纵梁的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体结构,具体地说,涉及将前纵梁的后部与侧部骨架构件进行连接的连接构件的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提出过在车辆的前冲撞等时可使作用于前纵梁的冲击力向车体的各部分分散、具有冲击吸收作用的各种车体结构的提案。例如,提出了为了使前纵梁的冲击力向由配置在车体侧部的A支柱及侧门框等构成的侧部骨架构件进行分散、而利用前围板撑杆将前纵梁的后部与侧部骨架构件进行连接的车体结构的提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第3200853号说明书)。图4表示记载在日本专利第3200853号说明书中的车体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在该图中表示了车体的左侧。利用前围板21对车辆的发动机室R1与车室R2进行划分,前围板21的左端与侧部骨架构件22结合着。在该前围板21的前面结合着前纵梁23的后端,前纵梁23的后端的一侧与固定在底板下方的纵梁24的前端连接着。在前围板21的前面连接有形成闭剖面的前围板横梁25,利用该前围板横梁25连接着左右的前纵梁23的后端。在前围板21的后面连接有形成闭剖面的前围板撑杆26,利用该前围板撑杆26将前纵梁23的后端与侧部骨架构件22进行连接。并且,在车辆的前冲撞时等从前方作用于前纵梁23的冲击力,向纵梁24侧和前围板横梁25侧进行传递,并通过前围板撑杆26向侧部骨架构件22侧传递。这样,使冲击力向车室R2侧的各部分分散,由于利用在各部分上产生的反力使前纵梁23从前端侧进行变形,能获得冲击吸收作用。但是,如日本专利第3200853号说明书中的记载,设定了配置状态及形状的前围板撑杆26,由图4可知,形成了相对前纵梁23的棱线L21不直接连接的独立的棱线L22。如众所周知,由于将在前纵梁23及前围板撑杆26上形成的棱线L21、L22作为主体进行冲击力的传递,故在棱线L21、L22不连接的场合,就在不连接的部位产生变形,不能从前纵梁23向前围板撑杆26侧、乃至侧部骨架构件22侧高效地传递冲击力,其结果,不能获得利用侧部骨架构件22的反力的充分的冲击吸收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使棱线从前纵梁与前围板撑杆侧连接而能高效地传递冲击力,并有效地利用侧部骨架构件的反力,能实现与冲击力相应的所预期的前纵梁变形的车体结构。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车体结构,具有向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设在前纵梁的侧部后方的侧部骨架构件;以及使前纵梁与侧部骨架构件进行连接的连接构件,在前纵梁的后部至少形成含有1条棱线的被连接面,沿该被连接面使连接构件的前部进行延设,并在该延设部位至少形成含有1条棱线的连接面,与前纵梁的被连接面以面接触地进行结合。因此,由于被连接面与连接面进行面接触,故在被连接面上含有的棱线与在连接面上含有的棱线直接进行连接。因此,在车辆的冲撞时,作用在前纵梁上的冲击力通过这些棱线向前围板撑杆侧、乃至侧部骨架构件侧高效地进行传递,由此,能有效地利用侧部骨架构件的反力,能实现与冲击力相应的所预期的前纵梁的变形。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从以下示例所述的详细说明和附图中就更清楚了。图1是从车室内侧看实施形态的车体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该车体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图3是表示该车体结构的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4是表示已有技术的车体结构的俯视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具体化后的车体结构的一实施形态进行说明。用图1~图3表示车体的左侧,而右侧也是左右对称的相同结构。在车体的前部,配设有在车辆宽度方向(以下,是指以车辆作为基准的左右方向)留有规定间隔的一对前纵梁1,两前纵梁1作成使外面板2和内面板3相互连接的闭剖面结构,在发动机室R1的左右两侧向前后方向延伸。在内面板3的上面3a与侧面3b之间沿长度方向整体形成有斜状的中间面3c,由此,在上面3a与中间面3c之间、和中间面3c与侧面3b之间分别形成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棱线L1、L2。左右的前纵梁1的后端,延伸至将发动机室R1与车室R2进行划分的前围板4。在前纵梁1的内面板3的后端,形成有与上面3a和侧面3b对应的凸缘F1、F2,这些凸缘F1、F2与前围板4的前面进行点焊。另外,在内面板3的后端的一侧沿前围板4向下方延设,与固定在车体的底板下面的纵梁5的前端连接着。另一方面,外面板2的后端,沿前围板4的前面被延设成向车体外侧弯曲的状态而构成前轮的轮胎内面,与由配置在车体两侧的A支柱及侧门框构成的侧部骨架构件6的前部连接着。在前围板4的前面配设有前围板横梁7,前围板横梁7作成由上下两面7a、7b和侧面7c构成的向后方开口的剖面大致为コ字形。前围板横梁7,将形成在上下两面7a、7b上的凸缘F3、F4与前围板4的前面进行点焊,在与前围板4之间形成闭剖面。前围板横梁7的左右两端,与下面7b和侧面7c相比,上面7a向车体外方延设着,该上面7a的延设部位与内面板3的上面3a重叠地进行点焊,并使前围板横梁7的上侧凸缘F3的左右两端与内面板3的凸缘F1重叠地进行点焊。另外,在前围板横梁7的下面7b的左右两端形成有向下方折弯的凸缘F5,该凸缘F5与内面板3的侧面3b重叠地进行点焊。前围板横梁7的侧面7c的左右两端向前方弯曲地形成,弯曲部位的前端作为凸缘F6与内面板3的侧面3b重叠地进行点焊。在前围板横梁7的左右两端,在上面7a与侧面7c之间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的中间面7d,该中间面7d模仿侧面7c的弯曲形状向前方弯曲,弯曲部位的前端作为凸缘F7与内面板3的中间面3c重叠地进行点焊。如上所述,前围板横梁7的两端与左右的前纵梁1连接着。而且,前纵梁1的上面3a与中间面3c之间的棱线L1,与前围板横梁7的上面7a与中间面7c之间的棱线L3连接,前纵梁1的中间面3c与侧面3b之间的棱线L2,与前围板横梁7的中间面7d与侧面7c之间的棱线L4连接,这些棱线L3、L4,在前围板横梁7上沿大致三角形的中间面7d进行合流而与上面7a与侧面7c之间的棱线L5连接着。另一方面,在前纵梁1的外面板2的后部,沿车室R2侧的面(轮胎内面的相反面)配设有前围板撑杆8。前围板撑杆8,向水平方向架设成将前纵梁1的内面板2的后端与侧部骨架构件6的前部进行连接的状态,作成向由上下两面8a、8b和侧面8c构成的外面板2侧开口的剖面大致为コ字形。形成在前围板撑杆8的上下方的凸缘F8、F9与外面板2重叠地进行点焊,形成在前围板撑杆8的后部的凸缘F10与侧部骨架构件6的前部重叠地进行点焊,由此,在外面板2与前围板撑杆8之间形成闭剖面。如图3所示,前围板撑杆8的前部向前方延设,插入于前纵梁1的闭剖面内,在上述前围板4上,与前围板撑杆8对应地形成有缺口4a,前围板撑杆8通过该缺4a向车室R2内露出,贯通缺口4a的前围板撑杆8的前部如上所述地插入于前纵梁1内。在前纵梁1内,前围板撑杆8的上面8a的前部从内侧与内面板3的上面3a重叠地进行点焊。另外,前围板撑杆8的侧面8c的前部沿内面板3的侧面3b地向前方形成弯曲,弯曲部位的前端作为凸缘F11,从内侧与内面板3的侧面3b重叠地进行点焊。在前围板撑杆8的前部,在上面8a与侧面8c之间形成有大致三角形的中间面8d,该中间面8d,模仿侧面8c的弯曲形状地向前方弯曲,弯曲部位的前端作为凸缘F12,从内侧与内面板3的中间面3c重叠地进行点焊。如上所述,前围板撑杆8的前端与前纵梁1连接着。并且,在前纵梁1的上面3a与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向车体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纵梁;设在所述前纵梁的侧部后方的侧部骨架构件;以及使所述前纵梁与所述侧部骨架构件进行连接的连接构件,在所述前纵梁的后部至少形成含有1条棱线的被连接面,沿 该被连接面延伸设置所述连接构件的前部,并在该延设部位至少形成含有1条棱线的连接面,与所述前纵梁的被连接面以面接触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渕义人及川信浩高阶克彦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三菱汽车工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