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458988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身前部结构,在应用了车身前部结构(S1)的车辆(10)中,在拱形部(40)的后端部的后侧形成有开口部(48),开口部(48)与空气流道(38)连通并向车辆后侧开放。而且,在车辆(10)行驶时,流入空气流道(38)的空气从车辆前侧向车辆后侧流动并从开口部(48)向车辆后侧排出。即,由于在空气流道(38)内主要产生朝向车辆后侧的气流(B),所以抑制了空气流道(38)内的空气向车轮罩(34)侧吹出。由此,由于抑制了从空气流道(38)经由车轮罩(34)而向车轮罩(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吹出的气流的产生,所以抑制了在车轮罩(34)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流动的行驶风与该气流碰撞的情况。通过以上方式,能够使车辆(10)的操纵稳定性良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身前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翼子板衬套的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翼子板衬套被构成为,包括:沿着车轮罩而形成的拱形部、被设置在拱形部的前端部处的导入口、被设置在拱形部的后端部处的排出口。此外,翼子板衬套具有将流入导入口内的空气向排出口进行引导的空心部,空心部通过被形成在拱形部上的多个抽吸孔而与车轮罩内连通。而且,在车辆的行驶时,空气从导入口向空心部流入的同时,车轮罩内的空气从抽吸孔向空心部被抽吸,并且空心部内的空气向车辆后侧流动并从排出口被排出。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47231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5-64071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255433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06-50543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由于在该翼子板衬套中,如上文所述在拱形部上形成有多个抽吸孔,因此在车辆行驶时,空心部内的空气可能会从抽吸孔向车轮罩侧被吹送。这种情况下,会产生从空心部经由车轮罩而向车轮罩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吹送的气流,并且由于在车轮罩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向车辆后侧流动的行驶风与该气流碰撞,从而有可能会导致行驶风紊乱。因此,在使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良好的这一点上还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良好的车身前部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翼子板衬套,其被设置在配置有前轮的车轮罩上,并具有从车辆上侧对所述前轮的上部进行覆盖的拱形部,并且在所述拱形部与翼子板之间形成空气流道;连通通道,其将设置在车辆前部处的前格栅和所述空气流道之间连通;开口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拱形部的后端部的车辆后侧,并且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且向车辆后侧开放,并将流入所述空气流道的空气向所述前轮的车辆后侧的地板下排出。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配置有前轮的车轮罩上设置有翼子板衬套。该翼子板衬套具有拱形部,并且通过拱形部而使前轮的上部从车辆上侧被覆盖。而且,在该拱形部和翼子板之间形成有空气流道,该空气流道通过连通通道而与前格栅连通。由此,在车辆行驶时向车辆后侧穿过了前格栅的空气经由连通通道而向空气流道流动。在此,在拱形部的后端部的车辆后侧形成有开口部,并且开口部与空气流道被连通,并向车辆后侧被开放。而且,在车辆行驶时从前格栅经由连通通道而流入空气流道中的空气从开口部向车轮的车辆后侧的地板下被排出。即,由于在空气流道内主要产生朝向车辆后侧的气流,所以能够对空气流道内的空气向车轮罩侧被吹出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抑制了产生从空气流道经由车轮罩而向车轮罩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吹出的气流。因此,由于能够抑制在车轮罩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朝向车辆后侧而流动的行驶风和从车轮罩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被吹出的气流碰撞的情况,所以能够对行驶风的紊乱进行抑制。此外,由于开口部朝向车辆后侧被开放,所以从开口部向前轮的车辆后侧的地板下排出的空气向车辆后侧流动。即,产生从开口部朝向车辆后侧的气流。由此,在开口部的车辆下侧向车辆后侧流动的行驶风的朝向与该气流的朝向大致一致。由此,空气流道内的空气从开口部有效地被排出。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所述拱形部上,未形成使空气从所述车轮罩内向所述空气流道流入的孔。在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由于使空气从车轮罩内向空气流道流入的孔未形成于拱形部上,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从空气流道内经由车轮罩而向车轮罩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吹出的气流的产生。此外,由于在拱形部上未形成使空气从车轮罩内向空气流道流入的孔,所以能够抑制多余的空气从车轮罩内向空气流道内进入的情况。由此,能够使空气流道内的空气从开口部更有效地被排出。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或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所述开口部的车辆前侧设置有倾斜部,所述倾斜部构成配置有所述前轮的车轮罩的后端部的一部分,并且在侧视观察时朝向车辆后侧而向车辆下侧倾斜。在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开口部的车辆前侧设置有倾斜部。该倾斜部构成车轮罩的后端部的一部分,并且在侧视观察时朝向车辆后侧而向车辆下侧倾斜。由此,例如,在车辆行驶时朝向车轮罩的后端部而在车轮罩内向车辆后侧流动的行驶风与倾斜部碰撞时,该行驶风将沿着倾斜部而向车辆后侧流动。因此,能够抑制该行驶风沿着拱形部而向车辆上侧上升的情况。因此,由于抑制了车轮罩内的气流的紊乱,所以能够使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更加良好。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何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所述开口部中的车辆下侧的边缘部处,形成有向车辆上侧突出的突出部。在第四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开口部中的车辆下侧的边缘部处形成有突出部,突出部从边缘部向车辆上侧突出。由此,在突出部的车辆后侧产生涡流,在开口部的车辆下侧向车辆后侧流动的行驶风通过该涡流而被向车辆上侧(开口部侧)被吸引。因此,能够通过该被吸引的行驶风而使从开口部被排出的空气向车辆后侧更有效的流出。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四方式中任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具备:下边梁,其在所述翼子板衬套的车辆后侧被设置于车辆的下部处;下边梁饰条,其覆盖所述下边梁,所述开口部被形成在所述下边梁饰条上。在第五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翼子板衬套的车辆后侧且在车辆的下部设置有下边梁,下边梁被下边梁饰条覆盖。在此,在下边梁饰条上形成有开口部。由此,能够利用下边梁饰条而将流入空气流道的空气向车辆后侧排出。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在所述拱形部的车辆后侧设置有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所述空气流道内的空气向所述开口部侧进行引导。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拱形部的车辆后侧设置有引导部,空气流道内的空气通过引导部而向开口部侧被引导。因此,能够对空气流道内的空气向开口部更有效地进行引导。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六方式所涉及的车体前部结构中,在所述引导部上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引导壁,所述引导壁由纤维强化复合材料制成。在第七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引导部上形成有在俯视观察时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引导壁,由于引导壁由纤维强化复合材料制成,因而例如在车辆的微小重叠碰撞时(车辆与对方车辆等的碰撞体在与前纵梁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发生前面碰撞时),能够通过引导壁来吸收被输入至车辆上的碰撞载荷。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七方式的任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从所述拱形部的圆周方向观察的剖视观察时,所述拱形部被形成为凹凸状。在第八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中,空气流道中的拱形部侧的侧壁在从拱形部的圆周方向观察的剖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凹凸状。由此,由于空气流道内的气流的一部分易于沿着呈凹凸状的拱形部的圆周方向而流动,所以能够进一步地抑制空气流道内的空气向车轮罩侧被吹出的情况。专利技术效果根据第一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使车辆的操纵稳定性良好。根据第二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使车辆的操纵稳定性更加良好。根据第三方式所涉及的车身前部结构,能够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具备:翼子板衬套,其被设置在配置有前轮的车轮罩上,并具有从车辆上侧对所述前轮的上部进行覆盖的拱形部,并且在所述拱形部与翼子板之间形成空气流道;连通通道,其将设置在车辆前部处的前格栅和所述空气流道之间连通;开口部,其被设置在所述拱形部的后端部的车辆后侧,并且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且向车辆后侧开放,并将流入所述空气流道的空气向所述前轮的车辆后侧的地板下排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9.14 JP 2012-202894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S1),其特征在于,具备:翼子板衬套(12),其被设置在配置有前轮的车轮罩(34)上,并具有从车辆上侧对所述前轮的上部进行覆盖的拱形部(40),并且在所述拱形部与翼子板之间形成空气流道;连通通道(39),其将设置在车辆前部处的前格栅和所述空气流道之间连通;开口部(48),其被设置在所述拱形部的后端部的车辆后侧,并且与所述空气流道连通且向车辆后侧开放,并将流入所述空气流道的空气向所述前轮的车辆后侧的地板下排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拱形部上,未形成使空气从所述车轮罩内向所述空气流道流入的孔。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开口部的车辆前侧设置有倾斜部(52),所述倾斜部构成所述车轮罩的后端部的一部分,并且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杵岛史彦前田和宏小泉和也山下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