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452611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5-14 01:42
配置在作为旋转电机的马达(3)的径向内侧的离合器(K0)通过从径向内侧供给的油液而被冷却。分隔部件(60)配置在用于保持马达(3)的转子(4)的转子轮毂(51)的径向内侧,并在该隔离部件(60)与转子轮毂(51)之间,至少在周向上的局部位置形成有空隙(63)。因为通过隔离部件(60)抑制从离合器(K0)的径向内侧供给且在冷却离合器(K0)后温度上升的油液被引导至转子轮毂(51),所以能够抑制马达(3)温度上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具有离合器,该离合器配置在所述旋转电机的径向内侧,并且能够切换内燃机引擎与变速机构间的动力传递的接通与切断。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一直在开发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组合内燃机引擎与作为旋转电机的马达发动机(以下仅称之为“马达”)作为动力源。作为用于该混合动力车辆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的一个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对一般的自动变速器的起步装置进行简单的置换而构成的平行式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在一般的自动变速器的起动装置(例如扭矩转换器等)的部分配置与变速机构的输入轴驱动连接的马达和引擎连接用离合器,该离合器使与内燃机引擎驱动连接的引擎连接轴和该输入轴结合或脱开(结合或解除该结合)(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引擎连接用离合器中,利用从输入轴(或引擎连接轴)向径向外侧飞散的油液来冷却用于构成离合器的外摩擦板以及内摩擦板。为缩短装置的轴向尺寸,该离合器配置在马达的径向内侧,冷却外摩擦板以及内摩擦板的油液从在与外摩擦板结合的鼓部上形成的孔排出,经鼓部与用于保持马达的转子的转子轮毂之间排出。【专利文献1】韩国10-2010-0008470号专利公开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方案中,用于冷却外摩擦板以及内摩擦板后温度升高的油液被引导至用于保持马达转子的转子轮毂,因而转子轮毂以及转子的温度可能会升高。例如,当转子由磁铁构成时,温度上升会引起磁铁的减磁,从而降低马达的性能。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在该装置中,离合器配置在旋转电机的径向内侧,能够缩短装置的轴向尺寸,并且能够抑制转子轮毂以及转子的温度上升。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包括:旋转电机(3),其具有至少能够向变速机构(7)传递驱动力的转子(4)和用于保持所述转子(4)的转子轮毂(51);离合器(K0),其具有外摩擦板(19)、内摩擦板(17)及与所述外摩擦板(19)结合的离合器鼓部(42),通过所述外摩擦板(19)与所述内摩擦板(17)的结合与该结合的解除,能够切换内燃机引擎(2)与所述变速机构(7)间的动力传递的接通与切断,所述离合器(K0)被配置在所述旋转电机(3)的径向内侧,从径向观看时,所述离合器(K0)至少与所述转子(4)的一部分重叠;油孔(a23),其能够使工作油从所述离合器(K0)的径向内侧流向所述离合器(K0);以及分隔部件(60),其配置在所述转子轮毂(51)的径向内侧,在该分隔部件(60)与所述转子轮毂之间,至少在周向上的局部位置形成有空隙(63)。另外,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中,所述转子轮毂(51)与所述分隔部件(60)之间的所述空隙(63)为工作油无法到达的干燥空间。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中,所述转子(4)具有叠层钢板与磁铁,并以所述叠层钢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转子轮毂(51)无缝隙对接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转子轮毂(51)上。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中,所述离合器鼓部(42)具有径向贯通的通孔(42a),所述分隔部件(60)具有圆筒状的圆筒部(61),该圆筒部(61)覆盖所述离合器鼓部(42)的位于所述通孔(42a)外周的部分,在所述圆筒部(61)的外周面上沿周向设有多个凸部(61b),该凸部(61b)朝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转子轮毂(51)的内周面抵接,从而,在所述分隔部件(60)与所述转子轮毂之间形成空隙(63)。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中,在所述圆筒部(61)与所述转子轮毂(51)之间的周向上,所述空隙(63)占据的比例比所述凸部大。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中,具有卡环(6),其对所述分隔部件(60)相对于所述转子轮毂(51)在轴向上的位置进行定位。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中,所述分隔部件(60)由树脂形成。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中,在所述内燃机引擎(2)驱动车辆起步时,所述离合器(K0)的所述外摩擦板(19)与所述内摩擦板(17)之间产生滑动。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中,所述转子轮毂(51)具有用于保持所述转子(4)的转子保持部(51d),所述转子保持部(51d)上设置有分别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两个壁部件(51a、51e、55),所述离合器(K0)配置在所述两个壁部件(51a、51e、55)与所述转子保持部(51d)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分隔部件(60)由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部(61)和从所述圆筒部(61)的一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圆环部(62)构成,在所述转子保持部(51d)的轴向一侧,利用卡环(56)使所述圆环部(62)被所述转子保持部(51d)与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55)夹持而固定,并且所述圆筒部(61)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另一个壁部件(55b)抵接,在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55)上形成有孔(55b),并且该孔(55b)形成在比所述离合器鼓部(55b)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1)(例如,参照图1及图2)中,所述转子轮毂(51)具有用于保持所述转子(4)的转子保持部(51d),所述转子保持部(51d)上设置有分别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两个壁部件(51a、51e、55),所述离合器(K0)配置在由所述两个壁部件(51a、51e、55)与所述转子保持部(51d)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两个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55)配置在所述变速机构(7)侧,将所述马达(3)的动力传递至所述变速机构(7),在该壁部件上形成有孔,并且该孔形成在比所述离合器鼓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上述括号内的符号与附图对照,其用于方便理解本专利技术,对权利要求的范围无任何影响。若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1),由于离合器配置在旋转电机的径向内侧,从径向观看时,离合器至少与所述转子的一部分重叠,因而能够缩短装置的轴向尺寸。另外,由于具有分隔部件,其配置在转子轮毂的径向内侧,在该分隔部件与转子轮毂之间,至少在周向上的局部位置形成有空隙,因而分隔部件能够抑制用于冷却离合器而温度上升的油液流向转子轮毂。因此,即使是离合器配置在旋转电机的径向内侧的结构,也能够抑制转子轮毂及转子温度上升。若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2),由于转子轮毂与分隔部件之间的空隙为工作油无法到达的干燥空间,因而该空隙的空气层能够抑制热从分隔部件传导至转子轮毂,能够进一步抑制转子轮毂及转子温度上升。另外,由于抑制用于冷却离合器而温度上升的油液流向转子轮毂,从而能够更好的抑制转子轮毂温度上升。若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3),由于设置分隔部件,抑制了转子轮毂的温度上升,因而即使是转子的叠层钢板的至少一部分与转子轮毂无缝隙对接的结构,也能够抑制转子的磁铁温度上升、以及转子温度上升导致的性能降低。若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4),由于采用离合器鼓部具有径向贯通的通孔的结构,分隔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混合动力驱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电机,其具有至少能够向变速机构传递驱动力的转子和用于保持所述转子的转子轮毂;离合器,其具有外摩擦板、内摩擦板及与所述外摩擦板结合的离合器鼓部,通过所述外摩擦板与所述内摩擦板的结合与该结合的解除,能够切换内燃机引擎与所述变速机构间的动力传递的接通与切断,所述离合器被配置在所述旋转电机的径向内侧,从径向观看时,所述离合器至少与所述转子的一部分重叠;油孔,其能够使工作油从所述离合器的径向内侧流向所述离合器;以及隔离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转子轮毂的径向内侧,在该隔离部件与所述转子轮毂之间,至少在周向上的局部位置形成有空隙。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2.09.28 JP 2012-2183951.一种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电机,其具有至少能够向变速机构传递驱动力的转子和用于保持所述转子的转子轮毂;离合器,其具有外摩擦板、内摩擦板及与所述外摩擦板结合的离合器鼓部,通过所述外摩擦板与所述内摩擦板的结合与该结合的解除,能够切换内燃机引擎与所述变速机构间的动力传递的接通与切断,所述离合器被配置在所述旋转电机的径向内侧,从径向观看时,所述离合器至少与所述转子的一部分重叠;油孔,其能够使工作油从所述离合器的径向内侧流向所述离合器;以及分隔部件,其配置在所述转子轮毂的径向内侧,在该分隔部件与所述转子轮毂之间,至少在周向上的局部位置形成有空隙,所述离合器鼓部具有径向贯通的通孔,所述分隔部件分隔所述转子轮毂与所述离合器鼓部,由所述油孔流出、流经所述内摩擦板与所述外摩擦板之间而从所述通孔向径向外侧排出的油到达所述分隔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轮毂与所述分隔部件之间的所述空隙为工作油无法到达的干燥空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具有叠层钢板与磁铁,并以所述叠层钢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转子轮毂无缝隙对接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转子轮毂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具有叠层钢板与磁铁,并以所述叠层钢板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转子轮毂无缝隙对接的方式被保持在所述转子轮毂上。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具有圆筒状的圆筒部,该圆筒部覆盖所述离合器鼓部的位于所述通孔外周的部分,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上沿周向设有多个凸部,该凸部朝径向外侧突出,且与所述转子轮毂的内周面抵接,从而,在所述分隔部件与所述转子轮毂之间形成空隙。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圆筒部与所述转子轮毂之间的周向上,所述空隙占据的比例比所述凸部大。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卡环,其对所述分隔部件相对于所述转子轮毂在轴向上的位置进行定位。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卡环,其对所述分隔部件相对于所述转子轮毂在轴向上的位置进行定位。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卡环,其对所述分隔部件相对于所述转子轮毂在轴向上的位置进行定位。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由树脂形成。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由树脂形成。12.根据权利要求6、8或9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由树脂形成。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由树脂形成。14.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引擎驱动车辆起步时,所述离合器的所述外摩擦板与所述内摩擦板之间产生滑动。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引擎驱动车辆起步时,所述离合器的所述外摩擦板与所述内摩擦板之间产生滑动。16.根据权利要求6、8、9、11或13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引擎驱动车辆起步时,所述离合器的所述外摩擦板与所述内摩擦板之间产生滑动。1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引擎驱动车辆起步时,所述离合器的所述外摩擦板与所述内摩擦板之间产生滑动。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引擎驱动车辆起步时,所述离合器的所述外摩擦板与所述内摩擦板之间产生滑动。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引擎驱动车辆起步时,所述离合器的所述外摩擦板与所述内摩擦板之间产生滑动。2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轮毂具有用于保持所述转子的转子保持部,所述转子保持部上设置有分别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两个壁部件,所述离合器配置在所述两个壁部件与所述转子保持部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分隔部件由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部和从所述圆筒部的一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圆环部构成,在所述转子保持部的轴向一侧,利用卡环使所述圆环部被所述转子保持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夹持而固定,并且所述圆筒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另一个壁部件抵接,在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上形成有孔,并且该孔形成在在比所述离合器鼓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2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轮毂具有用于保持所述转子的转子保持部,所述转子保持部上设置有分别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两个壁部件,所述离合器配置在所述两个壁部件与所述转子保持部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分隔部件由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部和从所述圆筒部的一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圆环部构成,在所述转子保持部的轴向一侧,利用卡环使所述圆环部被所述转子保持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夹持而固定,并且所述圆筒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另一个壁部件抵接,在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上形成有孔,并且该孔形成在在比所述离合器鼓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22.根据权利要求6、8、9、11、13、15、17、18或19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轮毂具有用于保持所述转子的转子保持部,所述转子保持部上设置有分别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两个壁部件,所述离合器配置在所述两个壁部件与所述转子保持部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分隔部件由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部和从所述圆筒部的一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圆环部构成,在所述转子保持部的轴向一侧,利用卡环使所述圆环部被所述转子保持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夹持而固定,并且所述圆筒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另一个壁部件抵接,在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上形成有孔,并且该孔形成在在比所述离合器鼓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2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轮毂具有用于保持所述转子的转子保持部,所述转子保持部上设置有分别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两个壁部件,所述离合器配置在所述两个壁部件与所述转子保持部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分隔部件由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部和从所述圆筒部的一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圆环部构成,在所述转子保持部的轴向一侧,利用卡环使所述圆环部被所述转子保持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夹持而固定,并且所述圆筒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另一个壁部件抵接,在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上形成有孔,并且该孔形成在在比所述离合器鼓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2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轮毂具有用于保持所述转子的转子保持部,所述转子保持部上设置有分别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两个壁部件,所述离合器配置在所述两个壁部件与所述转子保持部所围成的空间内,所述分隔部件由在轴方向上延伸的圆筒部和从所述圆筒部的一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板状的圆环部构成,在所述转子保持部的轴向一侧,利用卡环使所述圆环部被所述转子保持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夹持而固定,并且所述圆筒部的另一端部与所述壁部件中的另一个壁部件抵接,在所述壁部件中的一个壁部件上形成有孔,并且该孔形成在在比所述离合器鼓部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2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混合动力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糟谷悟鬼头昌关祐一津村宗亨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