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史航专利>正文

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33477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皮卡车的部件,特别涉及一种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具有通过连接夹可拆连接在皮卡车厢顶部的框架,框架具有四侧边框,相邻边框之间通过转角接头可拆连接,框架上设有软厢盖。由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是软厢盖,使用厢盖时,将软厢盖铺开,利用揿钮将软厢盖连接在框架上,而打开厢盖时,只需将软厢盖向前卷拢或向前折叠,所以厢盖的使用很方便而且所需要的操作空间很小,同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构件之间的连接采用的是可拆连接的方式,所以给安装、维修带来方便。(*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皮卡车的部件。
技术介绍
皮卡车是一种采用轿车车头和驾驶室,同时带有货车车厢的车型。因皮卡汽车的车厢是敞开的,所以车厢里的物品容易因强光照射或雨淋而损坏。由于车厢较浅,车厢里的物品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颠簸容易从车厢中掉出来。中国专利申请号为02227716.1的技术专利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密封式皮卡车厢。该车厢的厢体上面设有厢盖,厢盖前边铰接在厢体对应边上,在厢体两边板内侧分别设有弹力支撑器,弹力支撑器上端连接厢盖。这是一种翻盖式的厢盖,打开厢盖时先需要人工用力向上推厢盖,然后借助弹力支撑器的弹力作用打开厢盖,厢盖盖上时需要人工用力向下拉,克服弹力支撑器的弹力,厢盖方可盖上,所以这种车厢存在厢盖使用不方便的不足。而且在打开厢盖时需要有较大的操作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厢盖使用方便且所需要的操作空间小的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具有通过连接夹可拆连接在皮卡车厢顶部的框架,框架具有四侧边框,相邻边框之间通过转角接头可拆连接,框架上设有软厢盖。上述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的转角接头与相邻边框之间为插入式可拆连接并采用弹簧钢珠组件定位。上述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的组成框架的边框和转角接头均采用型材,其两左右边框内侧面设有滑轨、外侧面设有滑槽;其前边框的外侧面设有插槽。上述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的框架的两左右边框之间设有1至2根横梁,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插头,其中一端为固定插头,另一端为伸缩插头,插头上各设有插口。上述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的横梁为拱形横梁。上述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的软厢盖的一侧边固定有插条,插条嵌入前边框外侧面的插槽中,软厢盖的左、右、后边与相应的框架边框之间由连接件连接。上述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的软厢盖的左、右、后边与相应的框架边框之间的连接件为揿钮,揿钮设置在框架边框上的部分与边框滑动连接。上述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的横梁的伸缩插头具有插头套和插头体,插头套插入横梁的端面上的孔并为紧配合,插头体顶部与插头套的底面之间设有弹簧,插头套两内侧面与插头体的两外侧面上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导槽,形成滑动连接,插头体的两导槽壁上设有限位槽,插头套的两内侧面的导轨后端各设有与对应限位槽配合且防止插头体滑脱的限位凸台。上述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的连接夹包括上夹和“∪”形下夹;上夹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左右边框内侧面上的滑轨相配合的挂钩,内侧面上设有与横梁插头的插口相配合的插板;上述的上夹通过挂钩可在左右边框的滑轨上滑移;上夹的底板与“∪”形下夹的外侧臂顶面之间为夹持车厢厢壁的区域;上夹的底板向内侧延伸的部位与“∪”形下夹的内侧臂顶面之间设有调节螺钉,调节螺钉通过底板上的螺钉孔拧入“∪”形下夹内侧臂顶面上的螺纹孔来调节上、下夹之间的距离而夹紧车厢厢壁;所述横梁通过其两端插头上的插口套在对应的左右边框内侧面的插板上。上述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的上夹底板向内侧延伸的部位的底面上设有平行的两限位板,“∪”形下夹的内侧臂处于上述两限位板之间,上夹底板上的螺钉孔处于两限位板之间的位置上。一种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具有通过连接夹可拆连接在皮卡车厢顶部的框架,框架具有四侧边框,相邻边框之间通过转角接头可拆连接,框架上设有软厢盖。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采用软厢盖,需要使用厢盖时,将软厢盖铺开,利用揿钮将软厢盖连接在框架上,而打开厢盖时,只需将软厢盖向前卷拢或向前折叠,所以厢盖的使用很方便而且所需要的操作空间很小。(2)本技术的构件之间的连接采用的是可拆连接的方式,所以给安装、维修带来方便。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根据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转角接头和边框的连接示意图。图3为左右边框的截面示意图。图4为前边框的截面示意图。图5为后边框的截面示意图。图6为连接夹的示意图。图7为连接夹与边框、横梁及车厢厢壁之间的连接示意图。图8为软厢盖与前边框的连接示意图。图9为横梁的立体示意图。图10为图7中伸缩插头的立体分解图。图11为本技术软厢盖卷起时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软厢盖折叠起时的立体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见图1至图5,本技术是一种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具有通过连接夹6可拆连接在皮卡车厢顶部的框架,框架具有四侧边框1,所述四侧边框1均采用型材,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采用铝合金型材。边框1的两左右边框12内侧面设有滑轨12-1、外侧面设有滑槽12-2;其前边框11的外侧面设有插槽11-1,其后边框13外侧面设有滑槽13-1。相邻边框之间通过转角接头2连接,转角接头2的两侧分别插入相邻边框的腔中,形成可拆连接并采用常用的弹簧钢珠组件21定位。见图1、图9及图10,所述框架1的两左右边框12之间设有1至2根横梁4,横梁4可以制成拱形横梁,本实施例中为2根,均为铝合金型材的拱形空心方管。横梁4的两端分别设有插头,其中一端为固定插头41,另一端为伸缩插头42,两插头41、42上各设有插口44。伸缩插头42具有插头套421和插头体422,插头套421插入横梁4的端面上的孔为紧配合。插头体422顶部与插头套的底面421-2之间设有弹簧43,插头套421两内侧面与插头体422的两外侧面上分别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421-1、导槽422-1,形成滑动连接。插头体422的两导槽422-1壁上各设有限位槽422-1-1,插头套421的两内侧面的导轨421-1后端各设有与对应导槽422-1壁上的限位槽422-1-1配合的限位凸台421-1-1。当插头体422插入插头套421后,插头套421两内侧面的限位凸台421-1-1分别插入插头体422的两对应限位槽422-1-1中,防止插头体422与插头套421作相对滑动时插头体422滑脱。见图6和图7,上述连接夹6包括上夹61和“∪”形下夹62;上夹61的外侧面上设有与左右边框12内侧面上的滑轨12-1相配合的挂钩61-1,内侧面上设有与横梁4插头的插口44相配合的插板61-2。上述的上夹61通过挂钩61-1可在左右边框12的滑轨12-1上滑移;上夹61的底板与“∪”形下夹62的外侧臂62-1顶面之间为夹持车厢厢壁7的区域。上夹61的底板向内侧延伸的部位与“∪”形下夹62的内侧臂62-1顶面之间设有调节螺钉63,调节螺钉63通过底板上的螺钉孔拧入“∪”形下夹62内侧臂62-1顶面上的螺纹孔来调节上、下夹之间的距离而夹紧车厢厢壁7。为保护车厢厢壁不因上、下夹夹持而损坏,“∪”形下夹62的外侧臂上端设有橡胶垫62-2,使车厢厢壁处于上夹61的底面与下夹62上的橡胶垫6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上夹底板向内侧延伸的部位的底面上设有平行的两限位板61-3,“∪”形下夹62的内侧臂62-1处于上述两限位板61-3之间,上夹61底板上的螺钉孔处于两限位板61-3之间的位置上,由于设置两限位板61-3,保证上、下夹连接的可靠。所述横梁4通过其两端插头上的插口44套在对应的左右边框内侧面的插板上61-2。见图1和图8,上述框架1上设有软厢盖3,软厢盖3的前侧边固定有插条31,插条31嵌入前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皮卡车厢的软厢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厢盖装置具有通过连接夹(6)可拆连接在皮卡车厢顶部的框架,框架具有四侧边框(1),相邻边框(1)之间通过转角接头(2)可拆连接,框架上设有软厢盖(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航郑红娟
申请(专利权)人:史航郑红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