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9957 阅读:1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一个固定在车辆地板(F)上的第一轨道(11)、一个固定在车辆座椅(S)上的第二轨道(12)、一个第一滚动体(16)、一个第二滚动体(17)、一个具有轴心(O1)的螺杆轴(41)、以及一个包括齿轮壳(47)和支撑架(48)及板件(49)的齿轮箱(46),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一个主单元部(48a)和多个延伸部(48b),所述主单元部与各个所述第二侧壁部的顶端面以及所述覆盖部的顶端面相接合,各个所述延伸部在宽度方向上从所述主单元部向外延伸并与各个所述第二弯折壁部的基端部的顶端面相接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power seat slidedevice)。
技术介绍
如2001-239861A和2002-192996A中所公开的,已经提出了多种类型的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所述滑动设备用于通过借助由电力驱动源产生的动力而移动上部轨道使之相对于下部轨道滑动,从而相对于车辆地板调整车辆座椅的位置。图5示出了一个纵向剖视图,表示了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的一个例子。如图5所示,该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下部轨道81、上部轨道82、螺母件83、螺杆轴84和齿轮箱85。特别地,下部轨道81固定到车辆地板,并且上部轨道82支撑该车辆座椅,其中上部轨道82由下部轨道81支撑成可以滑动。螺母件83固定到下部轨道81,螺杆轴84拧到螺母件83上,且齿轮箱85固定到上部轨道82的前端,以传输由电力驱动源产生的转动。齿轮箱85包括由树脂制成的齿轮壳86、支撑架87和板件88,支撑架87和板件88由金属板制成以保持齿轮壳86。在齿轮箱85的齿轮壳86中,容置有蜗杆91和斜齿轮(蜗轮)92,蜗杆91设置在电力驱动源处,斜齿轮(蜗轮)92由树脂制成并固定在螺杆轴84的顶端部而与蜗杆91啮合。斜齿轮92在齿轮箱85内固定到螺杆轴84,其中该斜齿轮92夹在垫圈93和螺母94之间。垫圈93由金属制成而与螺杆轴84接合,并且螺母94紧固到螺杆轴84的螺栓部84a,螺杆轴84设置为穿透齿轮箱85。齿轮箱85固定到上部轨道82,其中支撑架87接合到上部轨道82的前端表面,并且支撑架87的多个连接部87a由铆钉95固定到上部轨道82。连接部87a形成为在上部轨道82的侧面延伸,并且图5中只示出了一个连接部87a。以此构造,当电力驱动源通过转动蜗杆91而转动螺杆轴84(斜齿轮92设置在其上)时,螺杆轴84沿其轴向相对于固定到下部轨道81的螺母件83移动,因而,上部轨道82相对于下部轨道81滑动,从而相对于车辆地板F调整车辆座椅的位置。下面将根据图6解释上部轨道82由下部轨道81支撑的情形。图6示出了由图5示出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沿VI-VI线的剖面图。为方便计,螺杆轴84(螺栓部84a)和紧固到螺杆轴84的螺母94也在图6中示出。如图6所示,下部轨道81包括一个底部81a、两个从底部81a的各端向上延伸的第一侧壁部81b和两个第一弯折壁部81c,各个所述第一弯折壁部81c从第一侧壁部81b的各个上端部向内延伸并再向下朝向第一侧壁部81b的基端延伸。进一步,一个树脂滑块96连接到第一弯折壁部81c的各个端部以在其纵向的整个长度范围内延伸。另一方面,上部轨道82包括一个覆盖部82a、一对第二侧壁部82b和一对第二弯折壁部82c。特别地,第二侧壁部82b在覆盖部82a的宽度方向上的各端部向下延伸,并且第二弯折壁部82c向外延伸再向上延伸至由第一侧壁部81b和第一弯折壁部81c包绕。当树脂滑块96连接到上部轨道82的第二弯折壁部82c时,上部轨道82由设置在第二弯折壁部82c和下部轨道81的底部81a之间的滚子97支撑。从而,上部轨道82支撑为可以相对于下部轨道81滑动,其中滚子97在上部轨道82和下部轨道81之间转动,并且第二弯折壁部82c由树脂滑块96引导。在此种构造中,为了避免与下部轨道81干涉,支撑架87需要形成为避免为例如树脂滑块96提供一个间隙。从而,支撑架87接合到上部轨道82的覆盖部82a的顶端面且接合到第二侧壁部82b的顶端面的上部,并且上部轨道82不向下延伸至与第二侧壁部82b的顶端面的下部接合。从而,当冲击负载施加到上部轨道82和支撑架87(齿轮箱85)时,支撑架87等由于集中施加到接合表面的负载而变形——该负载在上部轨道82上不平均地分布,因而,车辆座椅可能移位。特别地,由于支撑架87(齿轮箱85)相对于穿透支撑架87的螺杆轴84在其上部接合到上部轨道82,所述负载集中地施加到接合表面(负载传送表面),并且支撑架87向下弯曲,结果,车辆座椅可能移位。从而,存在下面的需要,即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该设备减小了由于冲击负载而引起的车辆座椅位置移动的机会。在此说明书中,竖直方向可以不是指精确的竖直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一个第一轨道,该第一轨道固定在车辆地板上,并包括一个底部、一对第一侧壁部和一对第一弯折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从所述底部的在宽度方向上的各端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弯折壁部从第一侧壁部的各个上端向内延伸再向下朝向第一侧壁部的各个基端延伸;一个第二轨道,该第二轨道固定在车辆座椅上,并包括一个覆盖部、一对第二侧壁部和一对第二弯折壁部,所述第二侧壁部从所述覆盖部在宽度方向上的各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弯折壁部在宽度方向上从第二侧壁部的各个下端向外延伸再向上延伸至由第一侧壁部和第一弯折壁部包绕;一个第一滚动体,该第一滚动体设置在所述底部和第二弯折壁部之间,以将第二轨道支撑成可相对于第一轨道滑动;一个第二滚动体,该第二滚动体设置在第一弯折壁部和第二弯折壁部之间,以将第二轨道支撑成可相对于第一轨道滑动;一个螺杆轴,该螺杆轴具有轴心,该轴心沿着第二轨道的纵向于第二侧壁部之间在其一半高度处延伸,所述螺杆轴接合到一个螺母件,该螺母件固定到第一轨道;一个齿轮箱,该齿轮箱固定到第二轨道的前端并将所述螺杆轴支撑成可旋转,以将转动从电力驱动源传送到螺杆轴,该螺杆轴相对于螺母件转动,以移动第二轨道,从而使第二轨道相对于第一轨道滑动,该齿轮箱包括一个齿轮壳和一个支撑架及一个板件,该齿轮壳夹在所述支撑架和板件之间,所述支撑架固定到第二轨道的顶端,其中支撑架与所述第二轨道的顶端面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含一个主单元部,该主单元部与各个第二侧壁部的顶端面以及覆盖部的顶端面接合;和多个延伸部,各个所述延伸部在宽度方向上从主单元部向外延伸并与各个第二弯折壁部的基端部的顶端面接合。附图说明从下面的详细说明并参照附图将会更清楚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和其它特征及特性,在所述附图中图1示出一个分解视图,显示了本实施方式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1;图2示出一个侧视图,显示了电动座椅滑动设备的一部分;图3A示出一个截面视图,显示了图2中示出的一个放大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图3B示出图3A中示出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沿IIIB-IIIB线的截面视图;图4示出一个正视图,显示了一个支撑架;图5示出一个纵向剖视图,显示了一个已知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图6示出了图5中示出的已知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沿VI-VI线的截面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介绍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安装在例如汽车等车辆的前座上。在此实施方式中,诸如前后、左右和竖直等方向是相对于车辆座椅设置。图1示出了一个分解图,显示了本实施方式中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1。图2示出了一个侧视图,显示了所述电动座椅滑动设备1的一部分;图3A示出了一个截面图,显示了图2中示出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的放大视图;图3B示出了图3A中所示电动座椅滑动设备沿IIIB-IIIB线的截面图。如上述各图所示,电动座椅滑动设备1主要包括作为第一轨道的下部轨道11、作为第二轨道的上部轨道12和作为电力驱动源的驱动机构13。下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动座椅滑动设备,包括:一个第一轨道(11),该第一轨道(11)固定在车辆地板(F)上,并包括一个底部(21)、一对第一侧壁部(22)和一对第一弯折壁部(23),所述第一侧壁部从所述底部宽度方向上的各端向上延伸,所述第 一弯折壁部从第一侧壁部的各个上端向内延伸且再向下朝向第一侧壁部的各个基端延伸;一个第二轨道(12),该第二轨道(12)固定在车辆座椅(S)上,并包括一个覆盖部(31)、一对第二侧壁部(32)和一对第二弯折壁部(33),所述第二侧壁部 从所述覆盖部宽度方向上的各端向下延伸,所述第二弯折壁部在其宽度方向上从第二侧壁部的各个下端向外延伸且再向上延伸至由第一侧壁部和第一弯折壁部包绕;一个第一滚动体(16),该第一滚动体(16)设置在所述底部和第二弯折壁部之间,以将第二轨 道支撑成可相对于第一轨道滑动;一个第二滚动体(17),该第二滚动体(17)设置在第一弯折壁部和第二弯折壁部之间,以将第二轨道支撑成可相对于第一轨道滑动;一个螺杆轴(41),该螺杆轴(41)具有轴心(O1),该轴心(O1)沿着 第二轨道的纵向于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在其一半的高度处延伸,并且所述螺杆轴(41)与一个固定到第一轨道的螺母件(36)相接合;一个齿轮箱(46),该齿轮箱(46)固定到第二轨道的前端并支撑所述螺杆轴,从而将所述螺杆轴支撑成可旋转,以将转 动从电力驱动源(13)传送到螺杆轴;所述螺杆轴相对于所述螺母件转动,以移动所述第二轨道,从而使第二轨道相对于所述第一轨道滑动;所述齿轮箱包括一个齿轮壳(47)和一个支撑架(48)及一个板件(49),该齿轮壳夹在所述支撑架和板 件之间,该支撑架固定到第二轨道的顶端,其中支撑架与第二轨道的顶端面相接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主单元部(48a),所述主单元部(48a)与各个所述第二侧壁部的顶端面以及所述覆盖部的顶端面相接合;和延伸部(48 b),各所述延伸部(48b)在宽度方向上从所述主单元部向外延伸并与各所述第二弯折壁部的基端部的顶端面相接合。...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祯孝木村俊博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