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靠背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9750 阅读:4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座椅调节领域,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调节机构,包括固定于一座支撑骨架上、用于调节靠背角度的角调器,固定于靠背与所述座支撑骨架对应的一侧上的记忆器。前述角调器与该记忆器通过一连接结构连接,所述靠背上还设有与靠背随动的限位装置。前述角调器与记忆器均设有一可控制锁止及解锁的调节转轴,该两个调节转轴分别穿设于座支撑骨架及靠背上。所述限位装置与连接结构接触时固定于靠背上的记忆器处于唯一的锁止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一个角调器实现靠背的角度调节,通过限位装置、连接结构和一记忆器实现记忆并快速恢复靠背前一位置的功能。(*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座椅调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座椅靠背调节机构。技术背景目前有些座椅通过设置一铰接机构来进行靠背角度的调节并实现记忆靠背前一位置的功能。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98121458.4号即公开一种具记忆功能的铰 接机构,该铰接机构包括第一和第二端板、闭锁楔块、闭锁件、操纵件、圆形 引导部、记忆装置和控制板等。闭锁楔块上设有能与第二端板的齿段啮合的扇 形齿板,闭锁楔块在第一端板上的一引导部的引导下在一啮合位置和一分离位 置之间径向滑动。闭锁楔块在啮合位置时铰接机结闭锁;闭锁楔块在分离位置 时铰接机构开启,可以对靠背进行角度调节。记忆装置可相对于第一和第二端板绕转动轴线转动。圆形引导部由记忆装 置的内侧径向边缘构成。闭锁楔块在轴向上朝第二端板伸出一第一销,所述第 一销能在第一径向引导部中径向滑动。记忆装置包括第一径向引导部、第二径 向引导部和一记忆楔块。第一径向引导部与圆形引导部的切口接合。记忆楔块 装在第二径向引导部中,并可在一啮合位置和一分离位置滑动。记忆楔块在啮 合位置时记忆装置相对于第二端板固定,记忆靠背的位置;记忆楔块在分离位 置时记忆装置和第二端板之间能相对转动,此时可以对靠背进行复位操作。前述铰接机构虽然能实现靠背角度调节和记忆靠背前一位置的功能,但是 要在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的有限空间内设置闭锁楔块、闭锁件、操纵件、 圓形引导部、记忆装置和控制板等若干元件并非易事。此外,闭锁件、记忆楔 块、控制板等元件的形状极不规则,元件之间的配合精度要求较高,相应地, 该铰接纟几构的制造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调节机构,旨在解决现有具有记 忆功能的座椅靠背调节机构结构复杂、成本大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座椅靠背调节机构,包括固定于一座支撑 骨架上、用于调节靠背角度的角调器,固定于靠背与所述座支撑骨架对应的一 侧上的记忆器。前述角调器与该记忆器通过一连接结构连接,所述靠背上还设 有与靠背随动的限位装置。前述角调器与记忆器均设有一可控制锁止及解锁的 调节转轴,该两个调节转轴分别穿设于座支撑骨架及靠背上。所述限位装置与 连接结构接触时固定于靠背上的记忆器处于唯一的锁止位置。本技术通过记忆器、角调器、连接记忆器、角调器的连接结构及与靠 背随动的限位装置,既实现靠背随意角度调节,又能实现对靠背前一位置的记忆并能使靠背快速恢复到前一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记忆器 和角调器结构简单,现市场上的盘式角调器均可替代使用,它们配合限位装置 能很容易的实现调节及记忆功能,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使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靠背调节机构的座椅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靠背调节机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的座椅靠背调节机构的分解图;图4至图6是在靠背分别处于最后端、通常位置及最前端时,座椅靠背调 节机构的角度调节元件锁止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图7和图8是座椅靠背调节机构的位置记忆元件在锁止和解锁状态下的剖 面示意图;图9是图2所示的座椅靠背调节机构中记忆器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IO是图2所示的座椅靠背调节机构中角调器的轴向剖面示意图; 图11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座椅靠背调节机构的侧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 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 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记忆器、角调器、连接角调器、记忆器的连接 结构及与靠背随动的限位装置,实现调节靠背角度、记忆并快速恢复靠背前一 位置的功能。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座椅包括一靠背1、 一限位装置2、 一调 节机构3、 一靠背复位弹簧4、 一销轴5及两座支撑骨架30。所述限位装置2 固定于靠背1上并与靠背1随动。所述靠背1一侧通过调节机构3以铆接、焊 接、螺紋等连接方式固定于一座支撑骨架30上,而另一侧通过销轴5以铆接、 焊接、螺紋等连接方式固定于另一座支撑骨架30上。所述靠背复位弹簧4装设 于销轴5上。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调节机构3装备于靠背1和一座支撑骨架之间, 包括依次设置的调节转轴6、记忆器7、连接板8、连接板9、角调器10及调节 转轴ll。请主要参考图2,连接板8、 9的一种实施例,它们均包括一圆盘形主 体81、 91及一体设计在该圆盘形主体上部的钩状凸起82、 92,该钩状凸起82、 92与前述限位装置2相互匹配实现限位功能。所述连接板8和连接板9通过铆 接、焊接、螺紋等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所述记忆器7和角调器IO通过铆接、 焊接、螺紋等连接方式分别固定在连接板8和连接板9上。调节转轴6、 11分 别装配到记忆器7和角调器10上。限位装置2固定于靠背1上,并且在记忆器 7锁止时抵接于连接板8、 9的钩状凸起82、 92处。角调器10实现座椅靠背1 任意角度调节的功能,记忆器7、限位装置2及连接板8、 9共同实现记忆靠背1的前一调节位置并能快速恢复靠背1到前一调节位置的功能。请参看图3,所述记忆器7包括齿盘12、两齿块13、复位弹簧14、齿座 15及传动块21。所述齿座15固定于连接一反8—侧,参见图9所示,在该齿座 15朝向传动块21的一侧-没有与前述齿块13相匹配的滑道151,该滑道151可 以对齿块13的移动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所述调节转轴6穿过靠背1和齿盘 12后固定于传动块21中。所述齿盘12包括一圓盘122,所述圆盘122在其中 部设有供调节转轴6通过的通孔124及围绕通孔124对称地设有两限位槽120。 圆盘122 —侧固定于靠背1上,而另一侧延伸形成一圆环126,圆环126内壁 间隔设置有两齿段128。所述齿块13对称地设置,其各有能与齿盘12上的对 应齿段128啮合的外扇形齿4殳132和与传动块21配合的凸块134。所述传动块 21包括与齿盘12中的限位槽120配合的限位凸点210、位于中心处的固定孔 212及与凸块134对应配合的凸块214。所述调节转轴6可在靠背1和齿盘12 的通孔124中自由转动。所述调节转轴6的一端602呈方形柱状,其伸入并固 定于传动块的固定孔212中,因此,调节转轴6的转动可带动传动块21转动。 所述传动块21和齿块13处于同一平面,并且传动块21控制齿块13在一啮合 位置和一分离位置之间径向滑动。传动块21的限位凸点210在齿盘12的限位 槽120中,限制传动块21在齿盘12中的转动方向和转动行程,从而限制了调 节转轴6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行程。当齿块13处于啮合位置时,所述传动块21 的凸块214与齿块13的凸块134在径向上顶紧,所述齿块13的扇形齿段132 与齿盘12上的齿段128啮合,记忆器7锁止。当齿块13处于分离位置时,所 述齿块13向传动块21的中心移动,凸块214和凸块134松开,所述齿块13 的扇形齿段132从齿盘12上的齿段128上分离,记忆器7解锁。所述复位弹簧 14设于调节转轴6方形柱状的一端602上。所述齿座15 —侧固定于连接板8 上,另一侧与齿盘12的圓环126围合且其外周上罩设一罩壳22。所述齿块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靠背调节机构,包括固定于一座支撑骨架上、用于调节靠背角度的角调器,该角调器上设有一可控制锁止及解锁的调节转轴,该调节转轴穿设于座支撑骨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靠背调节机构还包括固定于靠背与所述座支撑骨架对应的一侧上的记忆器,前述角调器与记忆器通过一连接结构连接,且该记忆器上亦设有一可控制锁止及解锁的调节转轴,该调节转轴穿设于靠背上,所述靠背上还设有与靠背随动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与连接结构接触时固定于靠背上的记忆器处于唯一的锁止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志雄熊伟汪文辉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