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810 阅读:3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简单结构的车座,通常能确保乘客头部与头枕间的间隙,在受车后方冲击时使头枕向前方移动,同时冲击后头枕可以恢复到原位置,恢复时保持阻力,能减少颈部的负荷。该车座中,在座背架(6)和侧架(4)任一方安装弹性体(30),在两架(4、6)另一方形成导引弹性体(30)的导孔(20a)。并在导孔(20a)前端部形成用于保持弹性体(30)的凹部(20b),通常在就座时,弹性体(30)插入凹部(20b)中,把座背架(6)保持在侧架(4)上,而在后冲击时,弹性体(30)变形脱离凹部(20b),沿导孔(20a)向后方移动,座背架(6)能以转动铰链为中心进行摆动,使头枕移动到前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从车辆后方冲击时能防止乘客头部震颤的车座
技术介绍
车座中通常在座背上方设置头枕,在乘客就座的状态下,在乘客头部和头枕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在从车后方冲击的情况下,身体相对移动到前方,而头部仍留在后方,增加颈部负荷而造成头部震颤症。因此,在头部与头枕之间间隙变小就能尽可能最小化受损,即使在通常使用状态下,头部时常接触着头枕,头部很少活动,也存在与头枕干涉而感觉不愉快的问题。现有建议的车座中,与受压部连接的头枕可自由摆动安装,同时,由盘簧时常向后方施力,受到从车后方的冲击时,输入到受压部的负荷抵抗盘簧的弹力使头枕向前方移动,冲击后,因与头部接触的头枕直接恢复到原位置,故仍然存在对颈部增加负荷的问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所以,现有建议的结构,是受到从车后方的冲击时,使头枕移动到前方再保持其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或3)。专利文献1特开2001-39194号公报;专利文献2特开2001-163097号公报;专利文献3特开2002-27424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车座中,采用爪轮结构,在受到从车后方的冲击时,该结构能把移动到前方的头枕保持在其位置上,但冲击后不能使移动到前方的头枕恢复到原位置。并且,冲击后能使头枕保持在前方,虽能减轻头部冲击到某种程度,但仍不足够。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车座中,采用了同样的爪轮结构,并设置有解除机构,该解除机构能使冲击后移动到前方的头枕恢复到原位置。但是,冲击后该结构仍使头枕保持在前方,存在的问题是机构复杂、成本高。本专利技术鉴于以往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简单结构的车座,通常能确保乘客头部和头枕间的间隙,在受到车后方冲击时,能使头枕移动到前方,同时,冲击后头枕能恢复到原位置,保持恢复时的阻力,能减轻颈部的负荷。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1记载的专利技术中,车座具有座垫、相对该座垫可自由倾斜安装着的座背、安装在该座背上部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该车座中还具有安装在座垫架上的一对侧架、通过转动铰链安装在该侧架上的座背架;安装在该座背架和前述侧架任一方上的弹性体,在前述座背架及前述侧架另一方形成有导引前述弹性体的导引部,同时,在该导引部上形成有保持前述弹性体的保持部;通常在就座时,前述弹性体保持在前述保持部上,前述座背架固定在前述侧架上,而在由车后方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人体向后方移动从而腰部按压在前述座背架的下部,前述弹性体变形,脱离前述保持部并沿着前述导引部移动到后方,前述座背架以前述转动铰链为中心摆动,使前述头枕移动到前方。权利要求2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把弹簧部件用作前述弹性体,前述保持部的形状与由前述保持部保持的前述弹簧部件部位的形状互补。权利要求3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前述侧架上形成有前述导引部,同时前述座背架下部安装着前述弹簧部件。权利要求4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前述导引部是在前述侧架上形成的导孔,前述保持部是在前述导孔附近形成的凹部。权利要求5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在前述弹簧部件与前述保持部之间安装导引部件,前述保持部的形状与由前述保持部保持的前述导引部件部位形状互补。权利要求6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前述弹性部件是盘簧。权利要求7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在前述盘簧上形成有放射状突出部。权利要求8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前述导引部由在前述侧架上形成的导孔和在导孔两侧形成的隆起部构成,同时前述保持部由前述导孔两侧形成的两个凹部构成,前述弹性体上形成的两个突起分别插入前述两个凹部。权利要求9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前述弹性体从前述保持部开始向后方移动时能调节负荷。权利要求10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在前述座背架下方安装着受压板,在从车辆后方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人体移动产生的负荷能传递给前述受压板。权利要求11记载的专利技术,特征在于,前述座背架以前述转动铰链为中心摆动,前述头枕移动到前方后,通过给前述头枕或前述座背架附加负荷,能使前述弹性体恢复到前述保持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常在就座时,使弹性体保持在导引部上所形成的保持部上,把座背架固定在侧架上,例如,由车后方冲击等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人体向后方移动从而腰部按压在座背架的下部,弹性体变形,脱离保持部并沿着导引部移动到后方,使头枕移动到前方,所以弹性体的弹性能防止乘客颈部损伤。并且头枕依靠弹性体的弹性保持在前方位置,冲击后的体重移动使头枕恢复原位时,能产生某种程度的抵抗,减轻颈部的负荷。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构成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中车座的座背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座背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座背另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车座的侧视图,(a)表示通常就座时的状态(b)表示后冲击时的状态;图5是实施方式1中车座变形例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图5所示部分纵剖面图;图7实施方式1中车座另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7所示部分的纵剖面图,(a)表示通常就座时的状态(b)表示后冲击时状态;图9是实施方式1中车座又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分解图;图10是实施方式1中车座再一变形例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图1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2中车座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车座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图11所示车座上设置的座背部分的立体图;图14是座背的另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5是后倒座背时各种侧视图;图16是沿图13中线A-A的剖面图,表示头枕前方移动时即恢复时的负荷,(a)表示图13所示结构,(b)和(c)分别表示变形例的结构。标号说明2倾斜调节器,4侧架,6座背架,8靠垫,10表面部件,11头枕,12连接轴,14操作杆,16下部托架,18上部托架,20内侧架,20a导孔,20b凹部,20c长孔,22、26托架,22a钢球收容孔,22b长孔,24第一螺栓,28第二螺栓,30、36盘簧,32第一螺母,34第二螺母,36a突出部,38垫圈,40凸部,42钢球,44凹部,46、48弹性体,48a切口部,50侧架,50a导孔,52座背架,54隆起部,54a凹部,56摆动联接件,58盘簧,60第一螺栓,62第二螺栓,64S型弹簧,66受压板,68弹性部件,70、72螺母,74突起,76座垫架,78固定配合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这种车座具有安装在车体底板上的座垫和相对该座垫可自由倾倒安装的座背。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1中车座的座背的视图,包括在座垫架(参照图11或图12)上通过倾斜调节器2安装的左右一对侧架4、安装在侧架4上的座背架6、安装在座背架6上的靠垫8、覆盖靠垫8的表面部件10。头枕11(参照图4)安装在座背架6的上部。左右倾斜调节器2通过连接轴12连接,通过操作安装在一侧倾斜调节器2上的操作杆14,能把侧架4设定成所期望的角度。如图2及图3所示,倾斜调节器2具有安装在座垫架上的下部托架16和相对下部托架16可自由倾倒安装的上部托架18,由于倾斜调节器2不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点,省略其详细说明。倾斜调节器2的上部托架18上安装着内侧架20,在内侧架20上形成有把安装在座背架6上的螺栓(在后叙述)松动插入的导孔(导引部)20a。导孔20a的前端部形成有用于保持弹性部件(在后叙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座,具有座垫、相对该座垫可自由倾斜安装着的座背、安装在该座背上部的头枕;其特征在于,该车座中还具有安装在座垫架上的一对侧架、通过转动铰链安装在该侧架上的座背架;安装在该座背架和前述侧架任一方上的弹性体,在前述座背架及前述侧架另一方形成有导引前述弹性体的导引部,同时,在该导引部上形成有保持前述弹性体的保持部;通常在就座时,前述弹性体保持在前述保持部上,前述座背架固定在前述侧架上,而在由车辆后方施加规定值以上的负荷时,人体向后方移动从而腰部按压在前述座背架的下部,前述弹性体变形,脱离前述保持部并沿着前述导引部移动到后方,前述座背架以前述转动铰链为中心摆动,使前述头枕移动到前方。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川岛义仁
申请(专利权)人:三角洲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