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044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座具有框体14,和安装在框体14的侧框部件17、17之间的数个锯齿形弹簧25、25,及使上述框体14相对于车身上下移动的高度调节机构38。上述各弹簧25的弹簧端部26配置在将上述侧部件17分割为上下部分的中心线附近的位置,使上述弹簧端部26与上述中心线的距离,比上述弹簧端部26与上述侧部件17的上缘30之间的距离短。上述高度调节机构38的臂51、52和长连杆53配置在上述侧部件17的外侧。(*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座,特别是涉及车座的座底的框结构。专利技术的
技术介绍
先前,在实开平5-35458号中记载了关于车座的座底的技术,该车座的座底具有以下部分框体,它由向前后方向延长的左右1对侧框部件、和固定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前部分之间的前侧框部件、及固定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后部分之间的后侧框部件构成;数个锯齿形弹簧,该弹簧位于上述前侧框部件与上述后侧框部件之间,具有安装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前部分与后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的弹簧端部;安装在带有上述弹簧的上述框体上的垫子;使上述框体相对于车身上下移动的高度调节机构。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利之处是上述座底的上下方向的厚度较厚。以下进行说明,上述现有技术的框体100如图23、图24所示,具有固定在其底101上的托架102,上述托架102通过高度调节机构103与滑轨104连接。上述高度调节机构103具有以下部分固定在上述托架102上的脚部105;用轴106与上述脚部105的前端相连接的臂107;固定上述臂107的基部的连动轴108;操作盘109;用上述操作盘109进行回转的输出齿轮110;与上述输出齿轮110啮合、固定在上述连动轴108上的扇形齿轮111。上述盘109支承在上述滑轨104的托架112上。在具有上述结构的现有技术中,由于上述框体100具有一体固定的上述托架102,故上述框体100的上下高度用H表示。因此,上述锯齿形弹簧113位于上述框体100的较高位置上,放置在上述弹簧113上的上述垫子的位置也必然高,使上述座底的上下方向的厚度增大。另外,上述现有技术中,上述高度调节机构103的几乎所有的部件都设在低于上述滑轨104的上述托架112的上端的位置,这也是使上述座底的上下方向厚度增大的原因。专利技术的简单概要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利之处的、改进的车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提供一种车座,该车座由框体、数个锯齿形弹簧及高度调节机构构成,其中框体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1对侧框部件,和分别固定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前部分上、具有左右侧板的前侧框部件,及分别固定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后部分上、具有左右侧板的后侧框部件构成;数个锯齿形弹簧位于上述前侧框部件与上述后侧框部件之间,具有安装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前部分与后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上的弹簧端部;高度调节机构使上述框体相对于车身上下移动,上述各弹簧端部配置在将上述侧框部件分割上下部分的中心线附近的位置上,而且,上述弹簧端部与上述中心线的距离,比上述弹簧端部与上述侧框部件的上缘的距离短。图的简单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车座的轴测图。图2是安装在车身上的上述车座的座底的框体之右侧视图。图3是上述框体及其它部件的分解轴测图。图4是上述框体的左侧框部件的左侧视图。图5是表示上述框体和放置在上述框体上面的垫子的左侧视图。图6是表示上述框体和放置在上述框体上面的垫子的右侧视图。图7是上述座底的纵断面正视图。图8是可安装在上述座底上的衬垫及前侧和后侧连接部件的分解轴测图。图9是上述连接部件的放大轴测图。图10是上述后侧连接部件的局部放大图。图11是上述框体的左侧后部的放大轴测图。图12是表示上述座底的高度调节机构的扇形齿轮和连动杆的纵断面正视图。图13是表示上述高度调节机构的减速机构及操作盘的纵断面正视图。图14是上述左侧框和护罩的纵断面正视图。图15是上述框体的前侧框部件和锯齿形弹簧的放大轴测图。图16是表示上述前侧框部件的向上加强筋和向下加强筋的纵断面正视图。图17是图5的沿X-X线的断面图。图18是将上述高度调节机构的臂安装在上述侧框部件上的轴套的断面图。图19是表示上述高度调节部件的扭杆弹簧的安装状态之俯视图。图20是表示上述扭杆弹簧的安装状态的右侧视图。图21是表示上述扭杆弹簧的安装状态的部分切口轴测图。图22是表示上述扭杆弹簧的扭转角度与扭矩的关系图。图23和图24是表示实开平5-35458号所记载的车座的公知的例图。实施专利技术的最佳形式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车座10具有滑动自如地安装在车身11上的座底12和回转自如地支承在上述座底12上的座背13。上述座底12具有从上方看呈四角形状的框体14,如图3所示,上述框体14实际上由以下部分构成前侧框部件15;后侧框部件16;向上述座10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纵向侧框部件17、17。上述前侧框部件15是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四角形状的皿形框,如图15所示,具有波状底板20和纵侧板21、21,该波状底板具有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向上加强筋18和向左右方向延伸的向下加强筋19。上述向下筋19如图16所示,设在除了上述底板20的左部分和右部分之外的中间部分上,且位于上述向上筋18的后方。上述侧板21、21分别通过螺栓螺母手段、焊接手段等固定在上述侧部件17、17的前部分上。上述后侧部件16的侧板22、22,用螺栓23、24分别固定在上述侧部件17、17的后部分上。向左右方向延伸的数个锯齿形弹簧25、25设在上述侧部件17、17的中间部分之间。上述弹簧25、25的端部26、26分别卡合在形成于上述中间部分上的数个安装孔27、27内。上述弹簧25、25如图5~7所示,配置在上述前侧部件15与上述后侧部件16之间。上述各安装孔27设置在将上述侧框部件17分割成上下部分的中心线附近、或上述中心线下方的位置。最好上述弹簧25、25和上述前侧部件15的上述底板20成为大致相同的高度。在带有上述弹簧25、25的上述框体14上面安装有聚氨酯等垫子28。在本专利技术中,如图7清楚地所示,不在上述各侧部件17的中间部分的内侧29处设置也许会损坏上述垫子28的高度调节机构的可动部件。因此,可使上述各弹簧25离开上述侧部件17的上缘30而降低上述垫子28的位置高度。这种结构带来的优点是,在不减薄支承驾驶员或乘客的臀部的、上述弹簧25、25上面的上述垫子28的情况下可降低上述座底12的高度。因此,由于上述弹簧25、25和上述垫子28的良好的缓冲性,可舒适地支承上述驾驶员的臀部。在上述垫子28所接触的上述各侧部件17的至少上面和前面一体地设有外侧伸长的凸缘31。为了防止损坏上述垫子28,上述凸缘31的基部形成于流畅的弯曲角32上。安装上述座背13用的支承部33,固定在上述各侧部件17的上述后部分上。上述前侧框部件15的底板20的前后方向长度,根据图5可判断,比上述前侧部件15的侧板21的上下长度长,并且与上述垫子28的厚度相同或长一些。上述前侧部件15位于上述驾驶员或乘客的大腿部的下方,上述前侧部件15基本上不具有弹性,上述大腿部只依靠上述垫子28的缓冲性弹性地支承着。由于上述座底12的前部分不要求大的弹性,故仅靠上述垫子28的缓冲性可充分地确保上述座底12的前部分的舒适度。上述皿形波状前侧部件15虽然不具有弹性,但具有高的刚性。上述前侧部件15的高弹性,可防止所谓“下水现象”,使驾驶员保持在正常位置上,上述所谓“下水现象”系指驾驶员因车辆事故等沉入前侧下方。另外,上述前侧部件15的高弹性不需要将上述侧部件17、17的中间部分相互连接起来的加强部件。如上所述,带有上述弹簧25、25的上述框体14具有对上述座底12提供高的刚性和充分的舒适性的基本能力。另外,带有上述弹簧25、25的上述框体14在由4个部件1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座,该车座由框体、数个锯齿形弹簧及高度调节机构构成,其中框体由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1对侧框部件,和分别固定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前部分上、具有左右侧板的前侧框部件,及分别固定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后部分上、具有左右侧板的后侧框部件构成;数个锯齿形弹簧位于上述前侧框部件与上述后侧框部件之间,具有安装在上述侧框部件的前部分与后部分之间的中间部分上的弹簧端部;高度调节机构使上述框体相对于车身上下移动,上述各弹簧端部配置在将上述侧框部件分割成上下部分的中心线附近的位置上,而且,上述弹簧端部与上述中心线的距离,比上述弹簧端部与上述侧框部件的上缘的距离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子好信吉田正美
申请(专利权)人:东京座椅技术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