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765 阅读:1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无需卸下头枕,就可将带有头枕的座椅靠背放倒成大致水平状态的车辆用座椅。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座椅采用一种前侧座垫部(6)在转动到前方时,在其背面包括头枕(18)可进出的凹部(41)的结构,当使前侧座垫部(6)已转动到前方时,前倒的座椅靠背(9)的头枕(18)被存放在凹部(41)内。因此,带有头枕的座椅靠背(9)在带有头枕(18)的状态下,可以放倒成大致水平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包括可前倒的座椅靠背的车辆用座椅
技术介绍
对于大多数行李厢通到后排座椅后侧的车辆,例如旅行车等都可以将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前倒,使其重叠在座垫上,从而来扩大行李厢的空间。但是,为确保乘坐的舒适性,通常后排座椅均使用具有前部高于后部的着座面的座垫。因此,若单纯将座椅靠背前倒,使其重叠在座垫上,座椅靠背受到着座面高度高出部分的影响,不能折叠成水平状态。因而,座椅靠背背面上的使用性差。为此,关于后排座椅,目前已披露了一种技术,即,使用分成前后两个的座垫,其中,使前侧的座垫可以向前方立起,前部的着座面高度高的部分可以移动。在这种技术中,采用一种这样的结构使前部的座垫朝前方立起,以该立起的姿势将隔开行李厢的止动部件定位后,将座椅靠背前倒,利用没有了着座面高度高的座垫部分的位置,将座椅靠背以大致水平状态存放好(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1实公平5-455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使前部座垫立起的技术中,在行李厢的空间扩大的情况下,仅能确保座椅靠背的存放空间。因此,虽然在专利文献1中没有披露,但是,如果是在座椅靠背的上部装有头枕的后排座椅,存在着需要复杂的操作的问题。即,当利用带有头枕的座椅靠背来扩大行李厢的空间时,如果不事先卸下头枕,将无法存放座椅靠背。并且,还需要将卸下的头枕存放在另一处的操作。因此,扩大行李厢的有效空间的操作变得相当麻烦。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卸下头枕,即可将带有头枕的座椅靠背放倒成大致水平状态的车辆用座椅。根据第一方面的本专利技术,为达到上述目的,采用一种当可向前方转动的前侧座垫部转动到前方时,在其背面包括可使头枕进出的凹部的结构,当前侧座垫部被转动到前方的状态时,前倒的座椅靠背的头枕便被存放在凹部内。根据第二方面的本专利技术,而且加之上述目的,为了简单地进行存放座椅靠背的操作,在前侧座垫部采用一种与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连动而朝前方转动的结构。根据第三方面的本专利技术,而且加之上述目的,为使转动到前方的前侧座垫部不会发生无意中的摇动,在前侧座垫部上采用一种当其转动到前方时,以适于存放的姿势保持头枕的结构。根据第一方面的本专利技术,展开的前侧座垫部利用形成的凹部来确保头枕的存放空间,所以,带有头枕的座椅靠背通过前倒可以在带有头枕的状态下成大致水平状态存放。因此,无需卸下头枕、并将卸下的头枕存放在另一处等复杂操作,就能够扩大行李厢的空间。并且,只需在前侧座垫部形成上述凹部的简单结构即可。根据第二方面的本专利技术,加之上述效果,当进行座椅靠背的前倒操作时,与其连动进行前侧座垫部的展开操作,所以,起到可以简单地进行存放座椅靠背的操作的效果。根据第三方面的本专利技术,加之上述效果,起到可以限制展开的座垫部不经意间的动作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后排座椅在通常情况下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将该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折叠时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该后排座椅通常时的状态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折叠该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之后的状态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使该后排座椅的前侧座垫部展开的整体结构立体图;图6是表示使该前侧座垫部与座椅靠背的前倒连动而进行转动操作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该前侧座垫部的锁定、解除锁定结构的立体图;图8是放大表示该前侧座垫部的展开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该展开结构各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及图10是表示该展开结构的展开时状态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下面,根据图1~图10所示的一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图1表示汽车(车辆)、例如旅行车后侧的车厢内部,图中1为底板镶板。如图3的剖面图所示,在该底板镶板1上形成有从前面延续的镶板部1a、从该镶板部1a延续并朝上方抬高的水平镶板部1b、从该镶板部1b开始弯曲凹下的镶板部1c、及从该镶板部1c连续并向上方抬高后朝后侧水平延伸的镶板部1d。此外,1e表示形成于镶板部1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的底板孔道。镶板部1b及镶板部1c形成为座椅设置底座1f。在该座椅设置底座1f上安装后排座椅2(相当于本申请的车辆用座椅)。然后,在该后排座椅2的后侧,形成以镶板部1d为底面的行李厢3。如图1所示,在后排座椅2上采用例如以“1∶2”的比例在车宽方向上分割而成的组合座椅2a、2b。该组合座椅2a、2b的整体内部结构如图5所示,而其各部分的结构则如图6~图10所示。分割成左右两边的后排座椅2均采用带有座垫5和座椅靠背9的结构。由于任何一个组合座椅2a、2b的结构都是相同的,所以在此仅对单侧的结构,例如仅对组合座椅2b进行说明。即,为确保乘坐的舒适性,组合座椅2b的座垫5如图1及图3所示,着座面高度为前侧(用于支撑乘客的大腿部)高、后侧(用于支撑乘客的臀部)低。该座垫5在前后被一分为二,例如,分割成用于支撑乘客大腿部的前侧座垫6、和用于支撑乘客臀部的后侧座垫8的形式。此外,在此,侧面部分6b等与后侧座垫8成为一体,而与前侧座垫6分开。并且,前侧座垫6设置在镶板部1b上,而后侧座垫8设置在从镶板部1b延续的镶板部1c上,使其填充该镶板部1c的空间部分。座椅靠背9例如以向斜后方倾斜的姿势,安装在已装配的后侧座垫8的后部。下面,详细说明这种组合座椅2b的结构。在座椅靠背9上采用一种如下结构例如,如图5所示,在框状的框架11(例如由管材构成)、后座靠背板12组装而成的座椅架13上,装配具有仿照座椅靠背形状外形的垫块部件13a(仅在图3及图4中示出)。并且,座椅架13的左右(车宽方向的两侧)通过一对支架构件14、位置调整机构部15、支架16安装在车身部件上(未图示)。即,整个座椅靠背9通过位置调整机构部15能够向定位方向转动。分别通过头枕支撑臂17将例如双人用的头枕18装配在该座椅架13的上部两侧。而且,例如在座椅靠背9的上部设有调整解除按钮19(仅在图1中示出),其可使位置调整机构部15成为释放状态,当操作该按钮19时,使整个座椅靠背9连带头枕18一同倒向前方(前倒)。后侧座垫部8采用一种如下结构例如,如图5所示,在通过折弯棒材构件而形成的框状座椅架21上装配垫块部件21a(仅在图3及图4中示出),该垫块部件21具有仿照后部的着座部分、着座部分两侧及镶板部1c的凹下形状的外形。座椅架21通过未图示的夹具固定在车身部件(未图示)上,从而整个后侧座垫部8被保持在镶板部1c上。前侧座垫部6采用一种如下结构例如,如图5所示,在框状的座椅架23上装配垫块部件23c(仅在图3及图4中示出),该座椅架23由被折弯成框形的细长的棒材构件23a及结合在该框形的短边中央部之间的棒材构件23b组装而成,该垫块部件23c具有仿照前部的着座部分形状的外形。并且,座椅架23的两端(幅宽方向)分别通过翻转式铰链机构24可自由转动地保持在设置于镶板部1b上的支座、例如将板材部件折弯成台座状而构成的支撑座25的两端部(幅宽方向)上,从而整个前侧座垫部6能够展开(转动)至前方。该前侧座垫部6的展开结构在图8~图10中被放大表示。下面,对该展开结构进行说明。在支撑座25两端侧的上表面部分形成有一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架进出口27。通过支架部25a(在图3、图4及图9中示出)、加强部25c及支撑轴26,一对支架构件28可自由转动保持在该支架进出口27的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用座椅,包括:座垫,包括可朝前方转动的前侧座垫部和设置在所述前侧座垫部后方的后侧座垫部;座椅靠背,设置在所述座垫的后方,并可前倒;及头枕,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部,关于所述车辆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座垫部,在已转动到前方时,在其背面包括可使所述头枕进出的凹部;当所述前侧座垫部已转动至前方的状态时,所述前倒的座椅靠背的头枕被存放在所述凹部内。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棚濑光隆百濑信夫吉谷俊哉小松原孝夫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难波冲压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