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6732 阅读:1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既能保持足够强度又能实现轻量化的座椅。座椅(10)包括:坐席框架(31)、座椅靠背框架(41)、收缩装置(21)、安全带(23)及载荷支撑部件(71)。坐席框架(31)安装于车室的底板(11)。座椅靠背框架(41),通过中间框架部(44)在高度方向上连结上部框架(42)和下部框架(43)而构成,在坐席框架(31)的后部侧立起。收缩装置(21)固定于中间框架部(44)后方的底板(11)。安全带(23)其顶端固定于收缩装置(21)前方的底板(11),越过内侧中间框架(46)的延伸部分上的上部框架(42)上侧,然后卷绕在收缩装置(21)上。载荷支撑部件(71)从内侧中间框架(46)附近的下部框架(43)开始朝底板(11)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座椅
技术介绍
为了乘客乘坐安全,安装在汽车上的座椅包括三点式的安全带装置。特别是在后排座位的中央坐席中,在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座椅靠背框架上部的上框架部件(上部框架)上,固定有安全带装置的皮带(安全带)穿过的带环。皮带穿过带环后向座椅靠背的前方拉出。在这种结构的座椅中,施加在皮带上的拉伸载荷穿过带环后施加到座椅靠背框架上。因此,已经公开了一种通过使用板金制的板来加强座椅靠背框架的整体的结构(例如,参照日本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文献1 特开2001-315559号公报(图1)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因为使用板金制的板来加强座椅靠背框架,所以座椅变得较重。近年来,因为燃料费用上涨,所以汽车也开始向轻量化方向发展。因此,为了实现轻量化,考虑拆除板金制的板,但是,这样,座椅靠背框架的强度就显得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保持足够的强度又能实现轻量化的座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座椅包括坐席框架、座椅靠背框架、收缩装置、安全带和载荷支撑部件。坐席框架安装在车室的底板上。座椅靠背框架通过用中间框架将配置于车辆宽度方向的上部框架、下部框架在高度方向上连接而构成,在坐席框架的后部一侧立起。收缩装置固定在中间框架后方的底板上。安全带的顶端固定在收缩装置前方的底板上,越过在中间框架的延伸部分上的上部框架上侧,卷绕在收缩装置上。载荷支撑部件从中间框架附近的下部框架开始向底板延伸。根据这种结构的座椅,施加在安全带上的拉伸载荷传递到座椅靠背框架上。座椅靠背框架在车辆正常行驶时对于通过安全带传递的载荷具有足够的强度。而当车辆发生碰撞等时通过安全带传递到座椅靠背框架上的较大载荷,则通过中间框架后由与底板接触的载荷支撑部件来支撑。并且,卷取装置也可以包括锁紧装置,其在安全带受到快速拉伸时可以锁固,禁止安全带拉出。为使座椅靠背框架可以倒下,在载荷支撑部件和底板之间设置空隙。施加到安全带上的载荷重量导致座椅靠背框架变形,所以,载荷支撑部件的下端与底板接触。为使座椅轻量化,座椅靠背框架和载荷支撑部件使用管材形成。为了加强与载荷支撑部件的下端接触的底板,在载荷支撑部件的下端接触的底板上安装挡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座椅,因为汽车发生碰撞等时施加到安全带的较大的拉伸载荷通过中间框架后由与底板接触的载荷支撑部件来支撑,所以,能抑制座椅靠背框架整体的变形量。即,因为只要座椅靠背框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对于加强座椅靠背框架,就不需要安装板金制的板,因此,座椅既能保持足够的强度又能实现座椅的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座椅的座椅架的立体图;图2表示省略图1中的座椅架的扶手装置并截取坐席框架的局部的座椅架主视图;图3是沿图2中的F3-F3线表示的剖面图;及图4是在图2所示的座椅靠背框架上施加安全带的拉伸载荷后的状态的主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1~4对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座椅进行详细说明。图1示出安装有安全带装置20的座椅10的框架结构。本实施例中的座椅10是用于汽车的后排座椅的三人座椅。汽车只是车辆的一个例子。将汽车的行驶方向F作为基准。并且,将朝向汽车行驶方向F的方向作为前方,将与其相反的方向作为后方。座椅10包括座椅架12和安全带装置20。如图1所示,座椅架12包括坐席框架31和座椅靠背框架41。坐席框架31在前、后端的各自的车宽方向的两端侧形成固定部32。固定部32分别固定在车室13的底板11上。用缓冲材料和蒙皮部件等覆盖坐席框架31。座椅靠背框架41在坐席框架31的后侧立起。座椅靠背框架41包括上部框架42、下部框架43、中间框架44和扶手装置50。如图2所示,上部框架42构成座椅靠背框架41的上部,经过座椅靠背框架41的上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上部框架42使用管材形成。并且,管材为例如金属制的。下部框架43构成座椅靠背框架41的下部,经过座椅靠背框架41的下部沿着车宽方向延伸。下部框架43使用管材形成。并且,管材为例如金属制的。中间框架44包括外侧中间框架45和内侧中间框架46。在上部框架42和下部框架43的车宽方向的两端侧的端部中,外侧中间框架45沿着高度方向连接同侧的对应端部。外侧中间框架45由管材形成。并且,管材是例如金属制成的。另外,在图2中,省略扶手装置50图示。外侧中间框架45的底板一侧端部45a从下部框架43开始朝底板11侧延伸,如图3所示,从第一弯曲部45b开始向前方弯曲。外侧中间框架45的沿着车宽方向看到的侧面大致为L字形。如图2所示,内侧中间框架46分别位于外侧中间框架45的内侧,是将上部框架42和下部框架43在高度方向进行连结的部件。内侧中间框架46在车宽方向上被设置成一对。在外侧中间框架45和与该外侧中间框架45相对的内侧中间框架46之间架设有支撑索47。支撑索47是用于支撑设置在座椅靠背框41上的缓冲材料的部件。支撑索47可以设置多条。并且,支撑索47的数量不受限定。如图1所示,扶手装置50包括基部51和扶手部52。该基部51位于下部框架43附近的位置,分别固定在内侧中间框架46上;该扶手52分别保持于基部51且在前后方向自由转动。在座椅10上,通过扶手52向座椅靠背框架41一侧转动,乘客可以坐在设有扶手装置50的部位上。座椅靠背框架41和坐席框架31通过结合部60结合。如图1所示,结合部60包括在座椅靠背框架41上形成的靠背框架侧结合部61、和在坐席框架31上形成的坐席框架侧结合部62。靠背框架侧结合部61为了沿着车宽方向与坐席框架31相对,分别形成于外侧中间框架45的底板一侧端部45a上。坐席框架侧结合部62形成于与靠背框架侧结合部61相对的位置。将靠背框架侧结合部61和坐席框架侧结合部62进行铰接,以使座椅靠背框架41能沿着前后方向自由转动。座椅10是通过该铰接结构将座椅靠背框架41向前方放倒的可倒式座椅。安全带装置20是三点式安全带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安全带装置20包括收缩装置21、肩带固定部件22和安全带23。收缩装置21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41的后方的底板11上。收缩装置21包括锁紧机构,当对安全带23施加快速拉伸的载荷时,该锁紧机构就会锁紧,禁止安全带拉出。肩带固定部件22为坐在座椅10中央的乘客而设置,其固定在上部框架42上。这时,内侧中间框架46的其中一个配置在肩带固定部件22的下方。通过这样的内侧中间框架46的配置结构,施加在肩带固定部件22上的载荷通过上部框架42后再施加到位于肩带固定部件22的下方的内侧中间框架46上。肩带固定部件22中贯穿有安全带23。安全带23穿过肩带固定部件22,然后越过上部框架42的上侧。如图3所示,安全带23的基端卷绕在收缩装置21上。顶端23a从收缩装置21开始沿着座椅靠背框架41的背面41a朝肩带固定部件22延伸,并且,穿过肩带固定部件22后越过上部框架42的上侧向前方延伸,如图1所示,固定在底板11的底板侧固定部23b上。底板侧固定部23b位于收缩装置21的前方,并设置在肩带固定部件22的下方。而且,座椅10包括载荷承受部70。载荷承受部70包括载荷支撑部件71和挡板72。载荷支撑部件71焊接于下部框架43后被固定,其从下部框架43向底板11延伸。载荷支撑部件71由管材形成。而且,管材是例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坐席框架,其安装于车室的底板上;座椅靠背框架,其通过中间框架在高度方向连接在车辆宽度方向配置的上部框架及下部框架而构成,在所述坐席框架的后部侧立起;收缩装置,其固定于所述中间框架后方的所述底 板上;安全带,其顶端固定于所述收缩装置前方的所述底板,越过所述中间框架的延伸部分上的所述上部框架上侧,卷绕在所述收缩装置上;载荷支撑部件,其从所述中间框架附近的所述下部框架开始向所述底板延伸。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野重哉黑岩研宫永聪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