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沈清作专利>正文

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17588 阅读:2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主要是由固定架与旋转架枢接构成,在固定架末端设有支撑端,并在与旋转架相枢接侧设有定位片,而可由该定位片上的定位孔与旋转架上的定位螺栓相配合,藉以在旋转架调整至适当角度时加以定位,在呈冂字形的旋转架底边处设有支撑套,两末端则分别设有携带座,其可将自行车安置在携带座上,并以固定板来加以固定,而可方便将自行车稳固地安置在汽车后车厢后侧携带。(*该技术在200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由固定架与旋转架枢接而成,而可组装在汽车后车厢后侧,并与二固定板相配合,在旋转架的携带座上安置自行车,即可将自行车稳固的进行安放携带。随着科技发展及工业进步,汽车工业在飞速向前发展,但自行车并未因为汽车工业的发达到遭淘汰,反而在运动、健身、娱乐及比赛方面开拓出另一发展空间,此可由目前全世界各自行车生产厂商均不断开发新产品的竞争中得到证明,但自行车在其独特的领域中发展后,即让使用者必须配合各种不同的场地来加以运用,即如同登山自行车必须由使用者将其载运至适当地点后再进行骑乘,又比赛时亦必须先将该自行车送至比赛地点,该运送均必须仰仗汽车来进行,但若为了载运一、两台自行车即租用一辆货车实过于夸张,故有相关厂商发展出了能够以一般小轿车来载运自行车的相关结构。在早期的设计中,是配合轿车顶上的旅行用行李架来安置自行车,使用者可将自行车直接抬到轿车顶上,而以固定带或固定杆将自行车前后轮固定在行李架上,让自行车竖立在轿车顶上进行载运,但因自行车的前轮是可转动的,故其固定效果不佳,甚至于在汽车行驶转弯时使车顶上的自行车倾倒,而造成载运上的困扰;因而又有厂商发展出了固定器,其是将自行车的前轮卸下置放在汽车行李厢中,而将自行车前叉直接固定在行李架上所安置的固定器上,并在运送至使用地点后再将前轮装回前叉上的定位,如此即可克服自行车前轮会产生转向摇晃的问题,但其在前轮拆卸上即造成使用者的不便,又其仍无法克服将自行车搬至车顶上的不便性,故该设计仍未臻理想。另在前述的汽车顶上自行车携带结构设计中,其均必须配合车顶上的行李架设计,倘一汽车顶上未设置行李架,则必须无法进行自行车的载运,显然该种结构未能达到方便性与实用性。目前在市面见到有一种较进步的携带架设计,其即如图7中所示,其是以一固定架90配合两支撑杆95所构成,由图中可以看出,该携带架主体为一呈U字形的固定架90,该固定架90的两侧边均弯折呈L形,并在弯折处的内侧分别固设有一定位板91,并在该定位板91上布设有定位孔92,同时在该定位板91上枢设有支撑杆95,另在弯折后的固定架90间固设有一横杆93,其可配合拉设固定绳94;当其使用时是先将固定架90安置在汽车97后车厢后侧的适当位置,接着即将固定架90及横杆93上的固定绳94固定至汽车97后车厢上的适当位置,然后再进行支撑杆95的角度调整,并在调整至适当角度时,以定位螺栓96穿过支撑杆95及定位板91上的定位孔92,以固定该支撑杆95的角度,然后即可将自行车以其车架跨设安置在支撑杆95上。前述的携带架设计确实要较将自行车抬至车顶上安置的方式更为进步而方便,但在实际运用时却发现,该种携带架的固定架90体积庞大,当不使用时在收藏及安放时均造成相当大的困扰,又其在使用时仅是将自行车以车架直接安置在支撑杆95上,在该携带架上并未设置适当的固定结构,使用者仅能够配合绳索来加以绑缚,但该绳索绑缚的松紧程度并无法适当控制,倘其绑缚的紧固程度不足,则在汽车行进中转弯时,自行车即会因惯性而左摇右晃,又当汽车进行爬坡或路面颠簸时,亦极有可能因绳索松脱或断裂,而使载运的自行车由支撑杆95上滑落,显然该设计仍有改进的必要。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主要是由固定架与旋转架枢接构成,在固定架末端设有支撑端,并在两末端分别设有携带座,其可将自行车安置在携带座上,并以固定板来加以固定,而可方便地将自行车安置在汽车后车厢后侧携带。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旋转架携带座上可设置固定螺栓,同时在固定板上设有穿孔,而将固定板组装至携带座上时,可使自行车稳定地固定在携带座与固定板之间。本技术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固定螺帽可采用具有锁具的螺帽,而可提供载运的自行车一份保固作用。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旋转架的携带座上可以设置多个安置槽,因而可以同时以单一携带架来携带多辆自行车。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是由固定架与旋转架相枢接而成,在固定架两末端固接有呈L型的支撑端,又在近固定架两末端处固设有一横杆,该横杆上拉设有固定绳,另在固定架两侧中段枢设有呈弯弧形的定位片,而在该定位片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旋转架为一呈冂字形的架体,在其底边处设有支撑套,该旋转架藉由枢接螺栓与固定架相枢接,又在该枢接螺栓的外侧端组装有固定绳,在旋转架的枢接螺栓侧设置有与固定架定位片相配合的定位螺栓,又在该定位螺栓的外侧端亦组装有固定绳,同时在各固定绳的外端均设有一固定勾,其特征在于旋转架两末端分别设有携带座,在该携带座上设有可将自行车车架架设于其中的凹入安置槽,又于携带座上方配合有一固定板,而可将自行车稳固的安置于携带座与固定板间。前述的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特征在于在携带座的安置槽侧设有固定螺栓,同时在固定板上设有与固定螺栓相配合的穿孔;藉此,可在固定板组装至携带座上时,使固定螺栓穿过穿孔,并可由固定螺帽来加以固定。前述的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特征在于与携带座上固定螺栓相配合的固定螺帽可以采用设有锁具的固定螺帽,而可在自行车安置在携带架上时,提供一份保固作用。前述的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特征在于在携带座表面及安置槽中设有橡胶垫,同时在固定板底面亦设有相同的橡胶垫。本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将固定架与旋转架间的角度作适当的调整,同时配合定位片上的定位孔固定在定位螺栓上,即可配合不同车型的后车厢来作固定,在运用上相当方便。携带座上可设置多个安置槽,即可同时载运多台自行车,又其固定板以具有锁具有固定螺帽加以螺固,即可得到相当优异的固定效果,绝不会在汽车行进中产生左右晃动,又在汽车上坡或路面颠簸时,亦绝不会使自行车由携带架上落下。当使用者欲将本技术加以收合时,仅需将定位片由定位螺栓处脱开,然后将旋转架枢转至与固定架接近重合的角度,如此即可使整体所占用的体积大幅缩减,又其定位片亦可枢转至贴近固定架的位置,而使整体侧视呈一L型的架体,如此即可将其置放在汽车后车厢中,并将其L型的边缘贴近车厢壁,即完全不会占用空间,而达到方便运用的目的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征及目的。附图简要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元件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组合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收合时的组合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运用在一般轿车后车厢后侧来携带自行车的实施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携带架运用在斜背式轿车后车厢后侧的实施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携带架运用在厢型车后侧的实施示意图。图7为一种现有携带架的实施例示意图。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主要是由一固定架10及一旋转架20所构成,固定架10两末端固接有呈L型的支撑端11,又在近固定架10两末端处固设有一横杆12,该横杆12上拉设有固定绳40,另在固定架10两侧中段枢设有呈弯弧形的定位片13,而在该定位片13上设有多个定位孔14;旋转架20为一呈冂字形的架体,在其底边处设有支撑套21,并在两末端分别设有携带座22,在该携带座22上设有凹入的安置槽23,又在携带座22表面及安置槽23中设有橡胶垫24,又在携带座22的安置槽23侧设有固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后车厢自行车携带架,其是由固定架与旋转架相枢接而成,在固定架两末端固接有呈L型的支撑端,又在近固定架两末端处固设有一横杆,该横杆上拉设有固定绳,另在固定架两侧中段枢设有呈弯弧形的定位片,而在该定位片上设有多个定位孔,旋转架为一呈冂字形的架体,在其底边处设有支撑套,该旋转架藉由枢接螺栓与固定架相枢接,又在该枢接螺栓的外侧端组装有固定绳,在旋转架的枢接螺栓侧设置有与固定架定位片相配合的定位螺栓,又在该定位螺栓的外侧端亦组装有固定绳,同时在各固定绳的外端均设有一固定勾,其特征在于:旋转架两末端分别设有携带座,在该携带座上设有将自行车车架架设于其中的凹入安置槽,又于携带座上方配合有固定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清作
申请(专利权)人:沈清作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