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7615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头部保护气囊,将其折叠起来容纳在汽车车窗上部,使其从所述车窗上部向下展开并膨胀,以覆盖所述车窗内侧。在所述气囊中,膨胀气体在供气道部沿纵向流动,在所述供气道部下方彼此平行地设置多个平行气室,适合于通过向其中注入膨胀气体使其展开并膨胀。在平行气室中需要快速展开的气室中这样设置前后分隔部,使位于供气道部流动气体上游侧的分隔部布置为,使其从下缘部向上延伸的末端与下游侧分隔部的水平部末端之间形成进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包括连接于汽车容纳部的气囊。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头部保护气囊,构造为在折叠之后由合成树脂保护盖覆盖气囊外围的状态下,将折叠起来的气囊容纳在车窗上部,以在其中注入膨胀气体时,使气囊展开膨胀,以从容纳部向下伸出,从而覆盖车窗内侧。
技术介绍
常规地,完成膨胀以覆盖车窗内侧的头部保护气囊,其制成为包括气体注入部,通过使膨胀气体能够注入其中,气体注入部就会膨胀从而使内壁部和外壁部彼此分开;以及非注入部,其使内外壁部保持彼此结合,从而使膨胀气体不能注入其中(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公报No.JP-A-2004-203234)。此外,气体注入部包括供气道部和多个平行气室。将供气道部布置成在气囊上缘沿纵向延伸,并使其与接口部相连通,该接口部与提供膨胀气体的充气器相连接。将平行气室沿纵向平行地布置在保护乘员的气囊保护区中,并且使平行气室各自形成为具有在其上部对着供气道部的膨胀气体进口,并且延伸至气囊下缘。这样设置这些平行气室,不仅控制完成膨胀的气囊形状,使气囊不会球形地膨胀而是通过限制在厚度方向上的膨胀成为板状外形,而且通过使气囊在纵向上的宽度变窄,在气囊下缘沿纵向产生张力,即使在气室开始阻碍乘员时,也能限制气囊向车外移动,从而借助于气囊提高乘员约束性能。另外,气囊的非注入部包括限定气囊外周边缘的外周部;以及延伸分隔部,其从位于气囊下缘处的外周部下缘开始连续向上延伸以分隔平行气室。在常规的头部保护气囊中,在纵向上彼此平行布置的多个平行气室具有简单地布置成在其上端打开的开口,从而使其与供气道部内部相连通。由于此结构,当使来自此接口部的膨胀气体注入到供气道部,从而在供气道部内沿纵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时,膨胀气体往往容易直线流动,结果,在下游端的平行气室最快展开并容易膨胀变厚,或者与接口部最接近的平行气室往往最快展开并容易膨胀变厚。也就是,对于常规的头部保护气囊而言,在使供气道部中气体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预定平行气室快速展开并膨胀变厚方面存在问题。此外,作为头部保护气囊装置,有这样一种气囊装置,在用合成树脂制成的盖子覆盖折叠的气囊外围的状态下,将折叠的气囊容纳在乘员室内作为容纳部的车窗上部。(例如,参照JP-A-2002-249015(图9至图14))。但是,在上述常规头部保护气囊装置中,覆盖折叠的气囊的盖子,能覆盖折叠气囊的全部外围,以避免折叠的气囊从折叠状态散开。然后,将使气囊与容纳部侧连接的连接片部穿过盖子,以及,在这种状态下使盖子与气囊相结合。另一方面,在适合于安装在汽车上、包括气囊和充气器的常规气囊装置中,气囊具有将来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注入到气囊中的圆筒形接口部(例如,参照JP-A-2003-11768)。这样,将此接口部从外部安装在充气器上,通过用卡箍紧固使其与充气器相连接。然而,对于接口部与充气器之间仅仅采用卡箍的连接结构而言,在充气器输出随气囊容积增加而增加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一种风险,即当触发充气器时使接口部从充气器上脱离,因此,在提高连接强度方面仍然可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专利技术,以及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可以根据其安装位置执行适当的展开模式,更具体地说,提供一种头部保护气囊装置,可以使供气道部中膨胀气体上游侧和下游侧之间的预定气室快速展开并膨胀变厚。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折叠容纳在汽车车窗上部的头部保护气囊,当在其中注入膨胀气体时,使其从车窗上部向下展开并膨胀以覆盖车窗内侧,包括气体注入部,通过使膨胀气体得以注入其中,气体注入部膨胀,而使内壁部和外壁部彼此分开;以及非注入部,其保持内外壁部彼此结合,以使膨胀气体不能注入,其中气体注入部包括供气道部,其布置成在气囊的上缘沿纵向延伸,并使其与连接于充气器的接口部连通,该充气器用于提供膨胀气体,以及多个平行气室,在纵向上基本彼此平行布置,每一气室在其上部侧具有对着供气道部的膨胀气体进口,并且每一气室形成为向下延伸以达到气囊下缘,其中非注入部包括限定气囊外周边缘的周边部,以及延伸分隔部,其从位于气囊下缘的周边部下缘部向上连续延伸,以分隔平行气室,其中气囊包括作为平行气室的快速可展开气室,该快速可展开气室具有布置在其前后边缘的延伸分隔部,并且要求其快速向下展开并膨胀,其中快速可展开气室前后延伸分隔部的下游侧延伸分隔部,位于在供气道部流动的膨胀气体的下游侧,下游侧延伸分隔部具有从下缘部开始向上延伸的垂直部,以及布置成从垂直部上端开始沿供气道部下缘弯折的水平部,以盖住快速可展开气室的上端,以及,其中快速可展开气室前后延伸分隔部的上游侧延伸分隔部,位于在供气道部流动的膨胀气体的上游侧,这样布置所述上游侧延伸分隔部,使其上端布置为与所述下游侧延伸分隔部的所述水平部末端之间形成进口,所述上端从所述下缘部向上延伸。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头部保护气囊中,当在气囊容纳于汽车车窗上部的状态下将来自充气器的膨胀气体注入到气囊中时,膨胀气体从接口部流到供气道部,进而流到各平行气室中,从而使气囊从车窗上部向下展开并膨胀,以覆盖车窗内侧。然后,沿纵向在供气道部流动的膨胀气体,在快速可展开气室附近,从膨胀气体上游侧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邻的上游侧平行气室上方近旁的位置,经由快速可展开气室上方,流向膨胀气体下游侧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邻的下游侧平行气室上方近旁的位置。当此发生时,在快速可展开气室中,水平部是经由垂直部从下游侧延伸分隔部的下缘部开始延伸的,将该水平部布置成沿供气道部下缘延伸,以盖住该快速可展开气室的上端,此外,使注入膨胀气体的进口在远离垂直部的水平部末端与从下缘部开始延伸的上游侧延伸分隔部上端之间开口。也就是,在快速可展开气室中,在其上侧的气体进口形成这样的开口,使得在上游侧平行气室上侧的该进口的开口侧(开口面)基本为沿垂直方向,并使其朝向气体的上游侧。借助于此结构,尽管经由快速可展开气室上方、从靠近上游侧平行气室上方的位置向靠近下游侧平行气室上方的位置流动的膨胀气体,试图从上游侧平行气室上部的进口流进上游侧平行气室,但由于惯性力,气体往往流到快速可展开气室的进口。于是,从该进口注入到快速可展开气室中的膨胀气体,由于受到下游侧延伸分隔部水平部和垂直部的引导,流向快速可展开气室的底端侧。这样,由于快速可展开气室在其下端被上游侧延伸分隔部、周边部的下缘部和下游侧延伸分隔部的垂直部封闭,借助于流到快速可展开气室下端侧的膨胀气体,就使快速可展开气室可以快速展开,从而完成其膨胀变厚。另一方面,在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邻的上游侧平行气室中,由于从上游侧平行气室进口流进的膨胀气体,流向快速可展开气室的进口,从而减少了流向上游侧平行气室下端侧的膨胀气体量,使其膨胀变厚完成的时刻延迟到比快速可展开气室稍晚的时间。此外,快速可展开气室快速展开并膨胀的状态是这样一种状态,相对于另一种状态,即,与供气道部的进口连通,在快速可展开气室上端简单打开而没有在下游侧延伸分隔部设置水平部,与之相比,快速可展开气室展开膨胀更快。应当注意到,在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邻的下游侧平行气室中,因为除了该气室沿供气道部布置在气体下游末端的情况之外,与快速可展开气室相比,下游侧平行气室在供气道部中处于更下游,所以,下游侧平行气室在比快速可展开气室稍晚的时刻完成展开膨胀。因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装在汽车中的气囊装置,包括:折叠并容纳在所述汽车的容纳部中的气囊,所述气囊包括气体注入部,通过在其中注入膨胀气体,所述气体注入部膨胀,以使内壁部与外壁部彼此分开,所述气体注入部包括供气道部,其在所述气囊的上缘沿纵向延伸,以与连接于充气器的接口部相连通,所述充气器用于提供膨胀气体,以及多个平行气室,沿纵向彼此基本平行布置以向下延伸,每一所述平行气室在其上部侧具有对着所述供气道部的膨胀气体进口;以及非注入部,其使所述内壁部与所述外壁部保持彼此相结合,以使所述膨胀气体不能注入其中,所述非注入部包括周边部,其限定所述气囊的外周边缘,以及延伸分隔部,其从所述周边部的下缘部向上延伸,以分隔所述平行气室,其中,所述平行气室包括快速可展开气室,该快速可展开气室具有位于膨胀气流下游侧的下游侧延伸分隔部,以及位于所述膨胀气流上游侧的上游侧延伸分隔部,使得所述快速可展开气室能够快速展开。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木野雅夫山本直伊藤通康池田贵信山田正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