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垫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7273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包括气囊和系绳的装置,该系绳能够用于形成气囊的尺寸和形状。该装置可以包括连接到系绳上的卷绕器,该卷绕器用于控制系绳的长度。该装置可以构造成在气囊处于展开状态时将气囊的尺寸和形状控制为多于两个的尺寸。气囊可以包括多个腔室,其中能够独立地控制这些腔室的尺寸和形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囊装置,在该气囊装置中,气囊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充气从而保护车辆乘员。更特别涉及具有用于更有效地保护乘员的改善的气囊结构的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用于保护车辆乘员的气囊在正常情况下以折叠状态存储在设置于方向盘中部或车辆仪表面板内的空腔中。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气囊展开,并通过由充气器产生的气体在车辆内部充气。充气的气囊接收并约束乘员。在传统气囊装置中,展开时的气囊没有在气囊接触表面和车辆乘员之间留下足够安全的距离。因此,在车辆紧急事件中,气囊没有有效地吸收乘员的动能,这可能导致对乘员的伤害。另外,当乘员具有较小体形时,通常把座位向前拉至最前位置。这种乘员在座位安全带有足够的时间来吸收冲击能量之前就投入传统气囊。结果,一些乘客特别是儿童受到致命的伤害。传统气囊的另一个缺点是气囊的约束力没有集中在乘员头部的质点上。因此,没有有效地吸收乘员头部的动能。因为传统气囊的能量吸收效果没有优化,所以这些气囊需要增大的容积和具有增大的输出的充气器。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一个实施例,气囊装置包括气囊,其中该气囊包括内侧气囊构件、外侧气囊构件、在内侧气囊构件和外侧气囊构件之间形成的凹进;和系绳,其中该系绳连接到内侧气囊构件和外侧气囊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气囊构件上;以及卷绕装置,其中该卷绕装置连接到系绳上,其中该卷绕装置布置成在气囊处于展开状态时控制气囊的尺寸和形状。要理解的是,前面的一般说明和以下的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附图说明从以下的描述、所附权利要求、和在以下简要描述的附图中示出的所附示例性实施例将显而易见本专利技术的这些和其他特征、方面及优点。图1(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处于完全展开状态的前排乘客气囊装置的示意性顶视图。图1(b)是图1(a)的气囊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图2(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前排乘客气囊装置的示意性顶视图,该图示出乘员向前移动的状态。图2(b)是图2(a)的气囊装置的示意性顶视图,该图示出乘员面部与气囊接触的时刻。图2(c)是图2(a)的气囊装置的示意性顶视平面图,该图示出乘员正被气囊约束的状态。图3(a)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后视图。图3(b)是图3(a)的气囊装置的左半部的示意性侧视图。图4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图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图8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示意性顶视图。图9(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透视图。图9(b)是图9(a)的气囊装置的顶视截面图。图10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示意性顶视图。图11示出具有左右凸起的气囊的一个实施例的视图。图12(a)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控制气囊形状的一个实施例的顶视图。图12(b)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受控形状的展开的气囊的顶视图。图13是图12(b)示出的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14(a)是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控制气囊形状的一个实施例的顶视图。图14(b)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具有受控形状的展开的气囊的顶视图。图14(c)是车辆撞击实例的顶视图。图1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侧视图。图1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顶视图。图17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气囊装置的顶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将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在以下的说明中,纵向方向和车辆的安装头部保护气囊的方向相同。虽然下列实施例针对安装在车辆仪表板的上部中的用于乘客座位的气囊装置,但是该气囊装置可以应用于不是用于乘客座位的气囊。根据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在正常情况下存储在仪表面板上部中的气囊。该气囊能够在紧急事件例如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充气并展开到车辆乘员前方的空间。在顶视图中,展开完成时的气囊具有右侧部、左侧部、以及形成在左右侧部之间的凹进。当对左右侧部施加压力时,该凹进能够保持凹进形状。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在正常情况下存储在仪表面板上部中的气囊。该气囊能够在紧急事件例如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充气并展开到车辆乘员前方的空间。当在紧急事件期间气囊与乘员头部接触时,接触表面从凹进的最深部分延伸到凹进的右侧端(右接触表面),并从凹进的最深部分延伸到凹进的左侧端(左接触表面)。左右接触表面能够相对于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穿过该凹进的最深部分的线(气囊中心线)以约15至90度(优选30至60度)的角度设置。因此,通过使气囊的前表面向乘员伸出,乘员头部的与乘员头部的质点(重心)对应的区域能够与气囊的前表面接触,这使得在冲击的初始阶段期间更有效约束乘员头部成为可能。如果接触表面与气囊中心线之间的角度超过约90度,则丧失该有效性。如果该角度小于约15度,则该凹进没有覆盖乘员头部。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囊装置。该气囊装置包括在正常情况下存储在仪表面板上部中的气囊。该气囊能够在紧急事件例如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充气并展开到车辆乘员前方的空间。在顶视图中,展开完成时的气囊具有右侧部、左侧部、以及形成在左右侧部之间的凹进。气囊的前表面向乘员伸出。该前表面形成为伸出使得与具有不同尺寸/体形的乘员头部的质点(重心)对应的区域与气囊的从凹进的最深部分延伸到凹进的左右侧端的前表面的区域接触。因此,因为气囊的前表面向乘员伸出,所以能够在冲击的较早阶段中约束乘员头部的质点。而且由于提升了气囊的能量吸收效果,所以能够在冲击的较早阶段中更有效地约束乘员头部。在车辆紧急事件中,乘员肩部首先挤压气囊,而且是乘员的首先受到气囊的反作用力的部分。特别地,乘员肩部能够在乘员头部接触气囊内的凹进之前与气囊的左右侧部接触。由于在乘员肩部与气囊的左右侧部之间的这种接触,左右侧部内的压力增大并供应到凹进,从而增大凹进的内部压力。因此,左右侧部的能量吸收效果和凹进的能量吸收效果增大。当乘员肩部挤压气囊时,气囊的内部压力增大。气囊构造成使得即使在内部压力增大时也维持气囊的凹进形状。因为维持了气囊的凹进结构,所以气体压力难以漏出,这增强了在约束的初始阶段中对乘员肩部的约束的有效性。因此,在这种气囊中,乘员肩部首先压缩气囊,这使得气囊的内部压力(反作用力)升高。增大的内部压力增强了对乘员肩部的初始约束。其次,因为气囊具有凹进,而且形成凹进的区域变形不大,所以在没有相当大的凹进变形和没有降低内部压力的情况下将气体供应到气囊中。结果,包括凹进在内的气囊的内部压力提升得比传统气囊高。这样改善了乘员约束能力。由于改善了凹进的能量吸收效果,所以减小了在乘员停止之前的乘员移动距离(乘员的行程)。因此,消除了增大充气器输出的需要,而且安全地实现了乘员的初始约束。增大的能量吸收效果还允许气囊容积的减小,从而可以使用紧凑构造的气囊。根据一个实施例,气囊的凹进的从凹进的最深部分延伸到气囊的右侧端(右接触部)并且从凹进的最深部分延伸到气囊的左侧端(左接触部)的成角度的表面适于使得乘员面部的与乘员头部的重心(质点)相对的区域(即乘员眉毛之间的区域)将总是与气囊的接触表面接触。该成角度的表面延伸使得从凹进的最深部分延伸到接触表面的左右侧端(左右接触部)的这些接触表面相对于在车辆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穿过该凹进的最深部分的线(气囊中心线)形成约15至90度(优选30至60度)的角度。在这种气囊中,凹进的约束力集中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气囊装置,包括:气囊,该气囊包括第一和第二腔室,在气囊的位于第一和第二腔室之间的外表面中形成凹进;系绳,该系绳连接到第一和第二气囊腔室中的至少一个腔室上;和卷绕装置,该卷绕装置连接到系绳上,其中该卷绕装置布置成在气囊处于展开状态时控制气囊的尺寸和形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谷雅义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