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05732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气囊装置具有动作时膨胀的气囊(22)、系带(36)、排气机构(50)以及致动器(44)。致动器动作时:使系带由致动器的动作片(45)卡止,以可将其设为突出量抑制模式;使排气机构解除其与动作片的卡止,而打开排气孔(51),以可将其设为排气量增大模式。致动器非动作时:使卡止部(40)从动作片的卡止位置脱离,以可将系带设为突出量增大模式;使阀体(55)由动作片卡止,而闭塞排气孔(51),以可将排气机构设为排气量抑制模式。此外,气囊装置可以在将系带设为突出量增大模式后,使致动器动作而打开排气孔(51),使排气机构变为排气量增大模式。气囊装置即使仅对一个致动器进行开关控制,也可使气囊以三种约束形式膨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收容部位膨胀突出的气囊,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副驾驶席用、驾驶席用以及行人用等的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系带,其以可限制气囊从收容部位的突出量的方式,连结收容部位侧和气囊侧;以及排气机构,其可以将向气囊流入的膨胀用气体排出。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存在以下结构,其除了从收容部位突出膨胀而可保护乘客及行人等的气囊之外,还具有系带及排气机构(参照特表2003-515483号公报)。系带以可限制气囊从收容部位的突出量的方式,连结收容部位侧和气囊侧。排气机构可以将向气囊流入的膨胀用气体排出,以可以调整气囊的内压。在该气囊装置中,系带可以在突出量增大模式和突出量抑制模式之间调整,前述突出量增大模式是使气囊从收容部位的突出量增大的模式,突出量抑制模式是使突出量减小的模式。具体地说,具有动作片的致动器配置在收容部位侧,系带在收容部位侧的端部上,具有可与致动器的动作片卡止的卡止部。此外,在系带的突出量抑制模式时,使系带的卡止部与致动器的动作片卡止,以使系带的从收容部位侧至与气囊的连结部位的长度缩短。另一方面,在系带的突出量增大模式时,使致动器的动作片移动,而解除系带的卡止部与动作片的卡止,以使系带的从收容部位侧至与气囊的连结部位的长度变长。此外,在该气囊装置中,排气机构构成为可在抑制膨胀用气体的排气量的排气量抑制模式、和使膨胀用气体的排气量相对于排气量抑制模式增大的排气量增大模式之间调整。具体地说,排气机构具有阀体,其在打开时使配置在收容部位的排气孔开口。此外,阀体在通-->常情况下,使排气孔开口,在致动器动作时,以闭塞排气孔方式移动。此外,该阀体以与将系带卡止的动作片联动的方式配置。此外,在该气囊装置中,在致动器非动作时,为了与靠近气囊装置的乘客等对应,即,为了使气囊以小容积膨胀而不过度地施加压力,以将系带设定为突出量抑制模式,并且使排气机构成为排气量增大模式的方式,以不使致动器动作的状态使气囊膨胀。另一方面,在与通常位置的乘客等对应的情况下,以将系带设定为突出量增大模式,并且使排气机构成为排气量抑制模式的方式,使致动器动作,而使气囊以大容积、且维持规定内压的方式膨胀。但是,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在致动器非动作时,以使系带的长度缩短,并使排气孔开口的方式,将突出量抑制模式和排气量增大模式组合。此外,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在致动器动作时,以使系带的长度变长,并闭塞排气孔的方式,将突出量增大模式和排气量抑制模式组合。即,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通过一个致动器的非动作时和动作时的开关控制,仅以两种约束形式,使气囊膨胀。换言之,在现有的气囊装置中,仅有两种约束形式:以突出量抑制模式、同时以排气量增大模式,使气囊膨胀而保护乘客等;或者以突出量增大模式、同时以排气量抑制模式,使气囊膨胀而保护乘客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装置,其可解决上述课题,即使仅对一个致动器进行开关控制,也可以使气囊以三种约束形式膨胀。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气囊装置具有气囊,其在气囊装置动作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而从收容部位膨胀突出。此外,本专利技术的气囊装置还具有致动器、控制装置、排气机构以及系带。致动器配置在气囊的收容部位,其具有动作片,在致动器动作时,使该动作片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动作完成位置。控制装置进行如下控制:使膨胀用气体流入气囊,而使气囊膨胀;以及致动器的动作。排气机构可以将向气囊流入的膨-->胀用气体排出。排气机构具有设置在收容部位的排气孔、和在打开时使排气孔开口的阀体。此外,该排气机构构成为可以调整为排气量抑制模式和排气量增大模式,排气量抑制模式是抑制膨胀用气体的排气量的模式,排气量增大模式是使膨胀用气体的排气量相对于排气量抑制模式增大的模式。系带将收容部位侧和气囊侧连结。系带在收容部位侧的端部上,具有可与致动器的动作片卡止的卡止部。此外,系带构成为可以调整为突出量增大模式和突出量抑制模式,突出量增大模式是使气囊从收容部位的突出量增大的模式,突出量抑制模式是使突出量减小的模式。此外,系带的卡止部以下述方式保持并配置在收容部位侧。即,在致动器非动作时而动作片配置于初始位置时使气囊膨胀时,该卡止部配置为使其从动作片的卡止位置脱离,以使得系带的从收容部位侧至与气囊的连结部位之间的长度变长,从而可以将系带设定为突出量增大模式。此外,系带的卡止部配置为,在从卡止位置脱离后,成为无法与动作片卡止的状态。此外,在致动器动作时的气囊膨胀时,不使卡止部从动作片的卡止位置脱离,而是使系带的卡止部配置为,以由动作片卡止的方式保持在收容部位侧,以使系带的从收容部位侧至与气囊的连结部位之间的长度缩短,从而可以将系带设定为突出量抑制模式。此外,阀体以如下方式保持并配置在收容部位侧。即,在致动器非动作时而动作片配置于初始位置时,阀体配置为以由动作片卡止而闭塞排气孔的方式,保持在收容部位侧,以可以设定为排气量抑制模式。此外,在致动器动作时,阀体配置为解除与动作片的卡止,由收容部位内的膨胀用气体推压,而使排气孔开口,以可以设定为排气量增大模式。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如果使致动器动作并使气囊膨胀,则致动器的动作片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动作完成位置,将系带的卡止部卡止,而将系带设定为突出量抑制模式。此外,如果致动器的动作片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动作完成位置,则由于阀体的卡止解除,使阀体打开,而将排气机构设定为排气量增大模式。其结果,气囊以抑制内压-->上升的状态,以小容积膨胀。因此,气囊可以缓冲性良好地保护靠近的乘客等,而不会过度地施加推压力。此外,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如果使致动器成为非动作时的状态而使气囊膨胀,则致动器的动作片被配置于初始位置,对于排气机构,则维持将阀体卡止的状态。因此,使阀体闭塞排气孔,将排气机构设定为排气量抑制模式。此外,对于系带,系带随着气囊的膨胀而受到牵拉,使系带的卡止部从动作片的卡止位置脱离,以成为无法与动作片卡止的状态,从而设定为突出量增大模式。其结果,使气囊确保内压、且以大容积进行膨胀。因此,气囊可以确保必要的反作用力,缓冲性良好地保护通常配置或远离气囊装置的乘客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气囊装置中,在气囊膨胀时,在上述系带处于突出量增大模式、且排气机构处于排气量抑制模式的状态下,使致动器动作。这样,致动器的动作片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动作完成位置。此时,对于系带,由于系带的卡止部已从动作片的卡止位置脱离而成为无法卡止状态,因而维持突出量增大模式。另一方面,对于排气机构,由于动作片解除对阀体的卡止,因而阀体使排气孔开口,从排气量抑制模式变为排气量增大模式。其结果,气囊成为以大容积、且抑制内压的状态下的膨胀状态。因此,气囊可以抑制反作用力,柔软地保护例如小体型乘客等,特别是通常配置或远离气囊装置的小体型乘客等。即,在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气囊装置中,作为气囊的约束形式,可以以三种约束形式使气囊膨胀,即:小容积·大排气的约束形式,其通过使致动器动作,并使气囊膨胀,由此将系带的突出量抑制模式和排气机构的排气量增大模式组合;大容积·抑制(无)排气的约束形式,其通过不使致动器动作,而使气囊膨胀,由此将系带的突出量增大模式和排气机构的排气量抑制模式组合;以及大容积·大排气的约束形式,其通过在使气囊膨胀后(卡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气囊,其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收容部位膨胀而突出;系带,其连结前述收容部位侧和前述气囊侧,以可以限制该气囊从前述收容部位的突出量;以及排气机构,其可以将向前述气囊流入的膨胀用气体排出;   同时,前述系带构成为,可以调整为突出量增大模式和突出量抑制模式,前述突出量增大模式是使前述气囊从前述收容部位的突出量增大的模式,前述突出量抑制模式是使前述突出量减小的模式,前述排气机构构成为,可以调整为排气量抑制模式和排气量增大模 式,前述排气量抑制模式是抑制膨胀用气体的排气量的模式,前述排气量增大模式是使前述膨胀用气体的排气量相对于该排气量抑制模式增大的模式,其特征在于,具有致动器,其配置在前述收容部位,同时由控制装置控制其动作,在动作时使动作片从初 始位置移动至动作完成位置,前述系带在前述收容部位侧的端部上,具有可以与前述致动器的前述动作片卡止的卡止部,同时,该卡止部以如下方式配置并保持在前述收容部位侧;在前述致动器非动作时而前述动作片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使前 述气囊膨胀时,使该卡止部从前述动作片的卡止位置脱离,成为无法与前述动作片卡止的状态,以使得前述系带的从前述收容部位侧至与前述气囊的连结部位之间的长度变长,从而可以将前述系带设定为突出量增大模式,并且,在前述致动器动作时的前述气囊膨胀 时,不使前述卡止部从前述动作片的卡止位置脱离,而是使其由前述动作片卡止,以使前述系带的从前述收容部位侧至与前述气囊的连结部位之间的长度缩短,从而可以将前述系带设定为突出量抑制模式,前述排气机构构成为具有阀体,该阀体在打开时使配置在前 述收容部位的排气孔开口,前述阀体以如下方式配置保持在前述收容部位侧;在前述致动器非动作时而前述动作片配置于初始位置时,使其由前述动作片卡止而闭塞前述排气孔,以可以设定为排气量抑制模式,并且,在前述致动器动作时,解除与 前述动作片的卡止,由前述收容部位内的膨胀用气体推压前述阀体,而使前述排气孔开口,以可以设定为排气量增大模式。...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6-9-6 2006-2410731.一种气囊装置,其构成为具有:气囊,其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从收容部位膨胀而突出;系带,其连结前述收容部位侧和前述气囊侧,以可以限制该气囊从前述收容部位的突出量;以及排气机构,其可以将向前述气囊流入的膨胀用气体排出;同时,前述系带构成为,可以调整为突出量增大模式和突出量抑制模式,前述突出量增大模式是使前述气囊从前述收容部位的突出量增大的模式,前述突出量抑制模式是使前述突出量减小的模式,前述排气机构构成为,可以调整为排气量抑制模式和排气量增大模式,前述排气量抑制模式是抑制膨胀用气体的排气量的模式,前述排气量增大模式是使前述膨胀用气体的排气量相对于该排气量抑制模式增大的模式,其特征在于,具有致动器,其配置在前述收容部位,同时由控制装置控制其动作,在动作时使动作片从初始位置移动至动作完成位置,前述系带在前述收容部位侧的端部上,具有可以与前述致动器的前述动作片卡止的卡止部,同时,该卡止部以如下方式配置并保持在前述收容部位侧:在前述致动器非动作时而前述动作片配置于初始位置的情况下使前述气囊膨胀时,使该卡止部从前述动作片的卡止位置脱离,成为无法与前述动作片卡止的状态,以使得前述系带的从前述收容部位侧至与前述气囊的连结部位之间的长度变长,从而可以将前述系带设定为突出量增大模式,并且,在前述致动器动作时的前述气囊膨胀时,不使前述卡止部从前述动作片的卡止位置脱离,而是使其由前述动作片卡止,以使前述系带的从前述收容部位侧至与前述气囊的连结部位之间的长度缩短,从而可以将前述系带设定为突出量抑制模式,前述排气机构构成为具有阀体,该阀体在打开时使配置在前述收容部位的排气孔开口,前述阀体以如下方式配置保持在前述收容部位侧:在前述致动器非动作时而前述动作片配置于初始位置时,使其由前述动作片卡止而闭塞前述排气孔,以可以设定为排气量抑制模式,并且,在前述致动器动作时,解除与前述动作片的卡止,由前述收容部位内的膨胀用气体推压前述阀体,而使前述排气孔开口,以可以设定为排气量增大模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致动器的动作片具有前述系带用和前述阀体用这两个卡止片部,它们分支为两叉状,前述系带的卡止部构成为具有轴环,该轴环在前述致动器动作时将前述动作片向动作完成位置配置时,使前述系带用卡止片部的前端插入其中,而与前述系带用的卡止片部卡止,该轴环保持在前述收容部位侧,以使得在前述致动器非动作时的前述气囊膨胀时,前述轴环随着前述系带的前述气囊侧端部的移动而移动,并从前述系带用卡止片部的卡止位置脱离,前述阀体用卡止片部配置为,使其前端向与前述系带用卡止片部的前端相反的方向折返,前述阀体具有卡止环部,其在前述致动器非动作时而前述动作片配置于初始位置时,使前述阀体用卡止片部的前端插入其中,与前述阀体用的卡止片部卡止,该卡止环部配置为,在前述致动器动作时将前述动作片向动作完成位置配置时,通过前述阀体用卡止片部的前端的拔出,使其与前述阀体用卡止片部之间的卡止解除,从而使前述排气孔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前述阀体配置作为第1阀体,同时将前述排气孔配置作为第1排气孔,此外,在前述收容部位配置第2阀体,其以可使第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尾藤和彰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