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驾驶席用气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5008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在气囊主体的乘客保护部上,沿大致上下方向设置凹部。系带在气囊主体膨胀完成时,将构成凹部的凸出端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和气体流入口附近部位连结。系带被分为前侧部位和后侧部位这2部分,后侧部位使比前端侧宽的后端侧在上下整个区域与内侧顶部结合。前侧部位以气体流入口为中心形成左右对称形状,使前端侧在气体流入口周缘部位中的至少左右两侧上,与气体流入口的周缘部位结合,从而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地牵引后侧部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其结构为,被折叠收容在车辆的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侧,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向上方凸出,同时以闭塞仪表板的上表面和仪表板上方的挡风玻璃之间的方式,向车辆的后方侧展开膨胀。
技术介绍
当前,作为副驾驶席用气囊,如特开2006-176091公报所示,具有下述结构:在配置于膨胀完成时的后部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附近,设置朝前方侧凹陷的凹部的结构的气囊主体的内部,设置系带,其连结凹部附近部位、和配置于膨胀完成时的前端侧下表面的气体流入口的周缘部位,限制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上的凹部的凹陷形状。在该现有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系带的结构为:形成为绳状材料,在气囊主体内配置在沿前后方向的2个位置上,将后端侧在沿凹部上下分离的位置上与凹部附近部位结合,同时将成为气体流入口侧的前端侧,与气体流入口的前方侧和后方侧分别结合。但是,在现有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由于作为系带,仅将多个绳状材料在前后并排设置,分别与气囊主体侧结合而构成,所以在气囊主体的膨胀初期,在乘客保护部向乘客侧凸出时,随着乘客保护部的凸出而系带向乘客侧拉伸时,由系带导致气体流入口的附近部位也成为向乘客侧拉伸的状态,构成凹部向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的部位,有可能向乘客侧较大地凸出,在抑制该向乘客侧凸出的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其可以在膨胀初期抑制向乘客侧过度凸出,顺利地保护乘客。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利用下述结构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实现。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其构成为,具有:气囊主体,其折叠并收容在车辆的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侧,构成为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向上方凸出,同时以闭塞前述仪表板的上表面和前述仪表板上方的挡风玻璃之间的方式,向车辆的后方侧展开膨胀;以及系带,其配置于该气囊主体内,限制前述气囊主体的膨胀完成形状,前述气囊主体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端侧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口,同时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后部侧的位置上,具有可以承受向前方移动的副驾驶席的乘客的乘客保护部,该乘客保护部构成为,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述气囊主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大致沿上下方向设置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前述系带构成为,大致沿前后方向配置,以使得在前述气囊主体膨胀完成时,将构成前述凹部中的向前述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侧的前述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和前述气体流入口附近部位连结,其特征在于,前述系带分为成为前述气体流入口侧的前侧部位、和成为前述乘客保护部侧的后侧部位这2个部分,成为使前述前侧部位的后端侧和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相互结合的结构,同时,前述后侧部位由沿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具有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配置为使后端侧比前端侧更宽,使后端侧以沿前述内侧顶部的方式,沿大致上下方向在后端的上下整个区域与前述内侧顶部结合,前述前侧部位,形成以前述气体流入口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同时使前端侧在前述气体流入口周缘中的至少左右两侧,与前述气体流入口的周缘部位结合,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内大致均匀地牵引前述后侧部位,并使后端侧与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结合。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设置于气囊主体内部的系带分为前后2部分,同时配置于气体流入口侧的前侧部位,在气体流入口周缘中的贯穿左右的区域中,与气体流入口周缘部位结合。即,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由于系带使后端侧以沿着凹部的方式,沿大致上下方向与气囊主体侧结合,使前端侧在与凹部相交的贯穿左右的区域内,与气囊主体侧结合,所以在气囊主体的膨胀初期,在乘客保护部向乘客侧凸出时,即使构成凹部向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的部位,随着乘客保护部凸出而将凸出端侧朝乘客侧拉伸,也可以利用在贯穿气囊主体的左右的区域与气囊主体侧结合的系带的前端侧部位,承受该拉伸力。另外,因为前侧部位可以在沿上下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地牵引后侧部位,所以可以在沿上下整个区域上防止后侧部位向后方移动,可以防止系带整体随乘客保护部凸出而向乘客侧较大地移动。因此,在气囊的膨胀初期,可以抑制构成凹部向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侧的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的部位,向乘客侧较大地凸出。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因为乘客保护部的结构为,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气囊主体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大致沿上下方向设置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所以设置在气囊膨胀完成时在凹部的左右两侧相对地向后方侧凸出的凸出部。因此,在向前方移动的乘客接触到膨胀完成时的气囊时,在乘客保护部中,向后方侧凸出的左右凸出部,首先承受乘客的左右肩部附近,减少乘客前进移动的动能,然后,使肩部被凸出部限制的乘客的头部以一边进入凹部的部位,一边抑制向前方侧移动的方式被限制。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可以在利用左右凸出部减少动能的状态下,抑制来自气囊的反作用力而柔和地承受乘客的头部。由此,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可以抑制在膨胀初期向乘客侧过度凸出,顺利地保护乘客。-->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因为系带的后侧部位形成使后端侧比前端侧宽的带状,使后端侧在上下整个区域上与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结合,所以可以在气囊主体展开膨胀时,将构成凹部的凸出端的乘员保护部的内侧顶部的部位,在上下的较宽范围内进行牵引。并且,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因为系带的前侧部位构成为,以气体流入口为中心形成左右对称的形状,同时可以将后侧部位在上下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地牵引,所以可以将乘客保护部中的内侧顶部的部位利用后侧部位而在上下左右大致均匀地牵引,可以使气囊主体膨胀完成时的凹部的凹陷形状稳定。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系带的前侧部位也可以由具有可挠性的多根绳状材料构成,在此情况下,因为位于气体流入口侧的前侧部位由表面积小的绳状材料构成,所以不易对从气体流入口流入气囊主体内的膨胀用气体的气流产生影响,因而优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系带的前述前侧部位,由具有可挠性的大致长方形的薄片材料构成,同时构成为,以位于后端中央的点为起点,形成大致沿前后方向的折痕而将左右两缘侧的部位折叠,使前端侧沿大致左右方向,使后端侧沿大致上下方向,外周面成为大致三角锥状,使前端侧沿大致左右方向而与前述气体流入口的后缘侧的部位结合,使后端侧沿大致上下方向而与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结合。在使系带成为上述结构的情况下,因为前侧部位的后端侧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中与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结合,所以在气囊展开膨胀时,可以利用前侧部位,在上下整个区域中更均匀地牵引后侧部位。此外,在使系带的前侧部位为上述结构的情况下,优选其结构为,使前侧部位在气囊主体膨胀完成时向下方侧开口,使左右两缘侧的部位形成凸折的折痕并折叠,在成为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因为前侧部位闭塞上方侧,所以在气囊展开膨胀时,抑制从气体流入口流入内部的膨胀用气体流入前侧部位内,使其顺利地流入气囊主体内。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因为在前侧部位的上表面侧部位,形成向后上方倾斜的倾斜面,所以从气体流入口流入的膨胀用气体被该倾斜面引导,成-->为向后上方侧流入的状态,可以使气囊在沿上下方向大范围地快速展开,因而优选。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其构成为,具有:气囊主体,其折叠并收容在车辆的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侧,构成为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向上方凸出,同时以闭塞前述仪表板的上表面和前述仪表板上方的挡风玻璃之间的方式,向车辆的后方侧展开膨胀;以及系带,其配置于该气囊主体内,限制前述气囊主体的膨胀完成形状,前述气囊主体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端侧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口,同时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后部侧的位置上,具有可以承受向前方移动的副驾驶席的乘客的乘客保护部,该乘客保护部构成为,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述气囊主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大致沿上下方向设置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前述系带构成为,大致沿前后方向配置,以使得在前述气囊主体膨胀完成时,将构成前述凹部中的向前述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侧的前述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和前述气体流入口附近部位连结,其特征在于,前述系带分为成为前述气体流入口侧的前侧部位、和成为前述乘客保护部侧的后侧部位这2个部分,成为使前述前侧部位的后端侧和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相互结合的结构,同时,前述后侧部位由沿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具有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配置为使后端侧比前端侧更宽,使后端侧以沿前述内侧顶部的方式,沿大致上下方向在后端的上下整个区域与前述内侧顶部结合,前述前侧部位,形成以前述气体流入口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同时使前端侧在前述气体流入口周缘中的至少左右两侧,与前述气体流入口的周缘部位结合,可以在上下整个区域内大致均匀地牵引前述后侧部位,并使后端侧与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7-4-2 2007-0967761.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其构成为,具有:气囊主体,其折叠并收容在车辆的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的上表面侧,构成为在膨胀用气体流入时向上方凸出,同时以闭塞前述仪表板的上表面和前述仪表板上方的挡风玻璃之间的方式,向车辆的后方侧展开膨胀;以及系带,其配置于该气囊主体内,限制前述气囊主体的膨胀完成形状,前述气囊主体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端侧下表面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具有使膨胀用气体流入的气体流入口,同时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后部侧的位置上,具有可以承受向前方移动的副驾驶席的乘客的乘客保护部,该乘客保护部构成为,在成为膨胀完成时的前述气囊主体的左右方向中央附近的位置上,大致沿上下方向设置向前方侧凹陷的凹部,前述系带构成为,大致沿前后方向配置,以使得在前述气囊主体膨胀完成时,将构成前述凹部中的向前述气囊主体内周侧凸出的凸出端侧的前述乘客保护部的内侧顶部、和前述气体流入口附近部位连结,其特征在于,前述系带分为成为前述气体流入口侧的前侧部位、和成为前述乘客保护部侧的后侧部位这2个部分,成为使前述前侧部位的后端侧和前述后侧部位的前端侧相互结合的结构,同时,前述后侧部位由沿大致上下方向设置的具有可挠性的薄片材料构成,配置为使后端侧比前端侧更宽,使后端侧以沿前述内侧顶部的方式,沿大致上下方向在后端的上下整个区域与前述内侧顶部结合,前述前侧部位,形成以前述气体流入口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的形状,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郁雄桥爪知则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