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减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容量且使膨胀展开时的协作稳定化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在设置于仪表板(20)的上表面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中,具备成为乘客进入展开膨胀状态下的缓冲件(10)的仪表板侧(背面侧)时的支承机构的突部(10b),并且与所述突部(10b)相邻而形成有凹陷部(10c、10d)。通过形成凹陷部(10c、10d)来削减缓冲件(10)的容量,通过突部(10b)使膨胀展开时的安全气囊装置的行为稳定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安全气囊装置,尤其涉及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通常,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收纳于车辆的仪表板,当车辆因碰撞等紧急停止时,安全气囊装置接受来自安装在安全气囊装置上的充气机的气体的供给,从而从设定于仪表板的上表面上的展开门开始在风窗(前车窗)与副驾驶座的乘客之间膨胀展开而保护副驾驶座的乘客。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在膨胀展开时与风窗或仪表板上表面接触,由此使其行为稳定。但是,在设计成仪表板上表面的成为比安全气囊装置的设定位置靠乘客侧的部分少的形状的仪表板的情况下,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袋体)的行为变得不稳定。 为了消除该情况,需要增加缓冲件的容量而将乘客与车身的风窗及仪表板之间填满,使得能够可靠地承挡乘客。因此,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容易成为大容量的缓冲件。当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变成大容量时,相应地构成缓冲件的底布的使用量增大,并且,为了使大容量的缓冲件迅速地膨胀展开,需要使充气机的输出也变大。但是,大输出的充气机的成本变高,因此成为整体的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且,在其输出增大的同时需要对安全气囊装置、附属构件的强度也进行强化,因此存在其重量增大等问题。针对该问题,提供一种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使缓冲件的容量减小,使得通过比较低输出的充气机就能够快速地膨胀,从而能够发挥充分的冲击吸收性能(参照专利文献I)。图7表示这样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一例。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100在其前端侧具有乘客对置面102,并且在上侧面具有风窗对置面104,乘客对置面102和风窗对置面104通过由内部构件106相互连结的结构构成。因此,在充气机112进行气体喷出动作时,在其气体压力的作用下,乘客对置面102以接近乘客的方式膨胀,并且风窗对置面104的上下方向的中途部分经由内部构件106被乘客对置面102拉拽,从而以从风窗122隔离的方式展开成向缓冲件的内侧凹陷的形状。由此,使缓冲件100的容量减少。另外,虽然未必以减少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的容量为目的,但同样在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中,还已知有缓冲件由第一膨胀部和第二膨胀部构成的结构,该第一膨胀部成为能够与就座于副驾驶座的乘客干涉的乘客保护部,该第二膨胀部在第一膨胀部膨胀时,在第一膨胀部与仪表板之间通过从第一膨胀部流入的膨胀用气体而膨胀(参照专利文献2) O然而,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100由于削减其风窗侧的容量,因此展开时的缓冲件的行为可能难以稳定,并且,需要另行设置内部构件106,且需要将其安装于乘客对置面102和风窗对置面104的作业,因此花费制作上的劳力和时间,从而,与仅接合底布来作成的缓冲件相比,还存在耗费成本的问题。另外,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比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安全气囊装置的结构更复杂,不仅耗费成本,而且未必使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的容量减少。需要说明的是,当仅将缓冲件的容量整体地变小时,例如图8所示,从仪表板20的上表面开始膨胀展开的缓冲件10不会完全填满仪表板20与风窗25之间的间隙,而沿着仪表板20的上表面向乘客侧展开(图8A 8D)。缓冲件10在之后膨胀展开的过程中暂且下降到仪表板20的正面侧的位置(参照图SE),但当来自充气机的气体压力进一步填充时,缓冲件10立起而从面板表面侧离开(参照图8F)。因此,缓冲件的行为不稳定,且乘客进入缓冲件时的缓冲件的支承位置不稳定,从而可能无法充分地支承。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2002-1956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2974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现有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以低成本提供一种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可削减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的容量,且使膨胀展开时的行为稳定,并具备充分的冲击吸收性能。(I)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设置于仪表板,且具备缓冲件和向所述缓冲件内供给气体的充气机,所述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突部,该突部成为乘客进入展开膨胀状态下的缓冲件的仪表板侧时的支承机构。 (2)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在上述(I)所记载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与所述突部的至少一方相邻的凹陷部。(3)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在上述(I)或(2)所记载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突部沿着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膨胀展开时作用于缓冲件的重力与进入的乘客所产生的进入力的合力的方向延伸。(4)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在上述⑴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包括具备与乘客对置的对置面的主面板;与主面板的两侧缘接合的左右的侧面板。(5)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在上述⑴至⑷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设置在仪表板上表面,在膨胀展开时填满风窗与仪表板上表面之间的空隙的部分形成为与所述空隙对应的形状。(6)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在上述(4)或(5)所记载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突部通过将构成主面板的面板的端部彼此接合而形成。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以低成本提供一种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使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容量减小,且使膨胀展开时的行为稳定,且具备充分的冲击吸收性能。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在膨胀时的立体图。图2是膨胀时的缓冲件的侧视图,表示乘客进入前的状态。图3是表示乘客进入膨胀时的缓冲件的情况的侧视图。图4是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缓冲件的膨胀展开时的行为的示意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的膨胀展开时的 侧视图。图6是对曲率小的部分的缝合进行说明的图。图7表示现有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一例。图8是说明比较例中的缓冲件在膨胀展开时的行为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缓冲件10在膨胀时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膨胀时的上述缓冲件10的侧视图,表示乘客进入前的状态。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I的缓冲件10由主面板12和两侧面板14即三部分构成,由在一张主面板12的两侧缘分别安装侧面板14而一体化的结构构成。在主面板12上设有充气机安装用的开口 15。如图2所示,缓冲件10在从乘客侧观察时,在其仪表板侧(以下简称为背面侧)形成有充气机30的安装部IOa和与仪表板20的侧面抵接的突部10b,在安装部IOa与突部IOb之间,与突部IOb相邻而形成有凹部即凹陷部10c,并且,与突部IOb相邻而在其下侧设有凹陷部10d,该凹陷部IOd的另一侧与乘客侧即表面侧相连,该缓冲件10的乘客对置面成为缓和乘客进入时的冲击的平滑的面。为了实现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I的缓冲件10的背面形状,侧面板14裁断成与上述突部10b、凹陷部IOc以及凹陷部IOd对应的形状。将裁断成上述形状的左右侧面板14例如通过缝合而与主面板12的两侧缘一体地接合,由此形成缓冲件10(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缝合以外的例如粘接剂等手段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野忠昭,
申请(专利权)人:芦森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