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5269431 阅读:2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2)具有:安全气囊(14);收容折叠后的安全气囊(14)的保持器(16);将保持器(16)固定在仪表板(10)上的臂部件(18);向安全气囊(14)供给气体的充气机(20);以及以覆盖上述折叠状态的安全气囊(14)的侧方的方式配置的支承部件(22)。保持器(16)包括:具备底面(26a)及侧壁面(26b)的主体部(26);及与设置在支承部件(22)上的吊钩孔(24)贯通并使保持器(16)与支承部件(22)扣合的吊钩(28),主体部(26)和吊钩(28)通过挤压成形以大致相同厚度一体构成,吊钩(28)具备强度加强用的第一肋(28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汽车等的车辆上具备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在紧急情况时气体发生器工作,使设置在面板上的安全气囊膨胀而束 缚副驾驶座侧的乘员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利用来自气体发生器(充气机)的气体而膨胀的 安全气囊,在通常时该安全气囊被折叠收容在保持器(箱)内。而且当在汽车碰撞、翻滚等 紧急情况时,气体发生器工作而喷出气体时,所述气体被供给到安全气囊的内部,利用其压 力,安全气囊膨胀并展开。另外,在该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中,在保持器上设置有爪部件(吊钩)。利用 该爪部件将保持器和支承部件(脚状片部)连结,所述支承部件以覆盖折叠收容在该保持 器内的安全气囊的侧方的方式配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M5876号公报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公开了如下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的基本构成,通过使设置在保 持器上的爪部件与设置在支承部件上的贯通孔(吊钩孔)扣合,该保持器和支承部件连结。在实现这种构成的安全气囊装置的最优化方面,期待研究保持器的轻量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保持器的轻量化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为了实现所述目的,第一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安 全气囊,从设置在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上的开口部向所述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并展开;保 持器,具有具备大致四角形的底面和大致四角框形状的侧壁面的主体部,并收容折叠后的 所述安全气囊;臂部件,从将所述保持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状态下的车辆左右方向的所 述侧壁面延伸并固定在所述面板上;大致圆盘形的气体发生器,安装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 底面上,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及支承部件,上端部安装在所述面板的所述开口部的 外周部,并配置成覆盖所述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侧方,所述保持器具备爪部件,该爪部 件设置在将所述保持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述侧壁面,贯通设 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贯通孔而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支承部件扣合,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爪 部件通过挤压成形以大致相同厚度一体构成,所述爪部件具备第一肋部。在本申请第一专利技术中,收容折叠后的状态下的副驾驶座侧的安全气囊的保持器被 收容在车辆的面板内部。保持器具备具有大致四角形的底面和大致四角框形状的侧壁面 的主体部;及用于使该主体部与支承部件扣合的爪部件。此时,这些主体部及爪部件通过使 用例如一块板金的一连串的挤压成形,以大致相同的厚度一体构成。由此,与通过焊接连结 多个其它部件形成主体部或者在主体部连结其它部件而形成爪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 保持器的轻量化。另外,由于不需要用于连结的焊接,因此提高保持器的强度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制造工序的简单化及成本的降低。另外,通过在爪部件上设置第一肋部,能够提高爪 部件的强度。其结果,即使如上所述一体成形的情况,也能够以不会使爪部件的强度不足的 方式形成。另外,通过使主体部及爪部件为相同的厚度,能够减轻保持器整体的刚性的不平 衡,从而能够提高保持器的强度。进而,在安全气囊膨胀并展开时,膨胀了的安全气囊对主体部作用从内部朝向外 部扩张的应力,存在引起主体部的开口变形(所谓的鱼嘴)的可能性。特别是主体部的高 度方向尺寸越大,越容易受到所述应力的影响,越有引起所述鱼嘴的倾向。在本申请的第一专利技术中,通过使主体部及爪部件以大致相同的厚度一体构成,如 上所述能够提高保持器的强度,并且进而使得在安全气囊膨胀并展开时的所述应力分散。 其结果,能够减小所述鱼嘴。另外,通过使用所述挤压成形技术,能够以主体部的高度方向 尺寸变小的方式成形主体部。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小安全气囊展开时的所述鱼嘴。这些结 果,能够避免在将膨胀并展开的安全气囊更换为新的安全气囊时,具有膨胀并展开的安全 气囊的保持器难以从面板内部取出的问题,或者不能从面板内部取出而必须连同面板一起 更换的问题,从而能够减轻工时和劳力。第二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专利技术中,所述主体 部在所述大致四角框形状的所述侧壁面全周的上端部具备向端部侧扩张的形状的凸缘部。在本申请第二专利技术中,在通过挤压成形一体构成的主体部的侧壁面设置凸缘部, 由此能够在主体部的上部开口的全周上以连续的方式设置凸缘部。第三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或第二专利技术中,所 述爪部件的所述第一肋部沿该爪部件突出的方向延伸,所述主体部具备以与所述爪部件的 所述第一肋部接连的方式形成的第二肋部。在本申请第三专利技术中,主体部具备以与爪部件的第一肋部接连的方式形成的第二 肋部。这样,通过设置较长尺寸的一体构造的肋,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器的强度。第四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乃至第三专利技术的 任一专利技术中,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大致四角框形状的所述侧壁面的全周上具备相同的高度方 向尺寸。在本申请第四专利技术中,遍及主体部具备的侧壁面的全周,将高度方向尺寸设定为 相同,由此能够减轻主体部的刚性的不平衡。因此,能够提高保持器的强度。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实现保持器的轻量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概略构造的侧剖 面图;图2是表示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的上面图及下面图;图3是从图1(a)中A方向观察的向视图及从图1 (a)中B方向观察的向视图;图4是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保持器的主体部的上面图及下面图;图6是从图5(a)中C方向观察的向视图及从图5 (a)中D方向观察的向视图;图7是表示图5 (a)中VIIA-VIIA剖面的横剖面图及图5 (a)中VIIB-VIIB剖面的横剖面图旋转90°的图;图8是图6 (a)中VIIIA-VIIIA剖面的横剖面图及图6 (a)中VIIIB-VIIIB剖面的 横剖面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保持器的基于挤压成形技术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保持器的基于挤压成形技术的制造工序的一例的说明图。标号说明10 仪表板(面板)12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14安全气囊16保持器18 臂部件20充气机(气体发生器)22 支承部件24 吊钩孔(贯通孔)26 主体部26a 底面26b 侧壁面26c第二肋(第二肋部)26d 凸缘部28 吊钩(爪部件)28a第一肋(第一肋部)M 乘员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车辆前 后方向及车辆左右方向是指从就坐于车辆的副驾驶座的乘员观察到的车辆前后方向及车 辆左右方向。另外,作为表示空间内的方向的语句,直接使用从就坐于车辆的副驾驶座的乘 员观察到的前后方向、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图1是表示设置在仪表板的内部的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 装置的概略构造的侧剖面图。在图1(a)中表示安全气囊没有膨胀展开的通常的状态,在图 1(b)中表示安全气囊膨胀并展开的中途的状态。另外,图2及图3是表示副驾驶座用安全 气囊装置的外观构成的图。图2(a)是从上方观察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图,图 2(b)是从下方观察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图,图3(a)是从前方观察副驾驶座用 安全气囊装置的外观图,图3(b)是从右方观察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副驾驶座用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安全气囊,从设置在构成车辆内壁的面板上的开口部向所述面板和乘员之间膨胀并展开;保持器,具有具备大致四角形的底面和大致四角框形状的侧壁面的主体部,并收容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臂部件,从将所述保持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状态下的车辆左右方向的所述侧壁面延伸并固定在所述面板上;大致圆盘形的气体发生器,安装在所述主体部的所述底面上,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气体;及支承部件,上端部安装在所述面板的所述开口部的外周部,并配置成覆盖所述折叠后的所述安全气囊的侧方,所述保持器具备爪部件,该爪部件设置在将所述保持器安装在所述车辆上的状态下的车辆前后方向的所述侧壁面,贯通设置在所述支承部件上的贯通孔而使所述主体部与所述支承部件扣合,所述主体部和所述爪部件通过挤压成形以大致相同厚度一体构成,所述爪部件具备第一肋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深川贵巳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