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驾驶位正气囊,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驾驶位正气囊展开时容易对驾驶员造成冲击伤害的问题。本汽车驾驶位正气囊,设置在汽车方向盘上,包括一主气体发生器和一气袋,所述主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与气袋内腔相连通,正气囊还包括一副气体发生器,所述气袋内设有一通气管,上述副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与通气管相连通。本汽车驾驶位正气囊能够减少正气囊充气展开时对乘员的冲击伤害。(*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驾驶位正气囊,属于汽车零部件
。它解决了现有的汽车驾驶位正气囊展开时容易对驾驶员造成冲击伤害的问题。本汽车驾驶位正气囊,设置在汽车方向盘上,包括一主气体发生器和一气袋,所述主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与气袋内腔相连通,正气囊还包括一副气体发生器,所述气袋内设有一通气管,上述副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与通气管相连通。本汽车驾驶位正气囊能够减少正气囊充气展开时对乘员的冲击伤害。【专利说明】一种汽车驾驶位正气囊
本技术属于汽车零部件
,涉及一种汽车驾驶位正气囊。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安全气囊作为车内最直接的安全部件,其设计性能尤为重要。安全气囊一般设置在车内前方(正副驾驶位),侧方(车内前排和后排)和车顶三个方向,被称为辅助可充气约束系统,旨在减轻乘员的伤害程度,当发生碰撞事故时,避免乘员发生二次碰撞,或车辆发生翻滚等危险情况下被抛离座位。 安全气囊是安全气囊系统的一个辅助保护设备,它是用带橡胶衬里的特种织物尼龙制成,工作时用无害的氮气填充,在发生碰撞时,安全气囊充气大约需要0.03秒。非常快的充气速度对确保当乘客的身体被安全带束缚不动。驾驶位正气囊一般安装在汽车方向盘上,在方式碰撞头部仍然向前行进时,安全气囊能及时到位。在头部碰到安全气囊时,安全气囊通过气囊表面的气孔开始排气。气体的排出有一定的速率,确保让人的身体部位缓慢地减速。 如中国技术专利申请(201120137743.5)公开了一种车身安全气囊,包括充有气体的气袋,所述气袋上设有用于充气的进气装置、在压力作用下可放气的卸气装置。所述气袋可根据车身设置成不同的形状及大小,所述卸气装置可根据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当汽车发生碰撞时,碰撞产生的冲力对车身产生挤压,车身对设于其内面的气袋上的卸气装置产生压力,卸气装置在压力的作用下释放气袋中的气体,对碰撞冲力产生缓冲,有效减小碰撞对车内人员的伤害。该安全气囊虽然在展开之后进行了排气,但是在安全气囊充气展开的瞬间却会对乘员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将对对乘员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驾驶位正气囊,该汽车驾驶位正气囊能够减少正气囊充气展开时对乘员的冲击伤害。 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驾驶位正气囊,设置在汽车方向盘上,包括一主气体发生器和一气袋,所述主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与气袋内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气囊还包括一副气体发生器,所述气袋内设有一通气管,上述副气体发生器的出气口与通气管相连通。 主气体发生器、副气体发生器以及气袋在未发生工作时均设置在一个气囊模块内,该气囊模块固定在方向盘内,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袋冲破方向盘上的盖板并在驾驶员胸前展开,起到保护驾驶员的作用;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主气体发生器与副气体发生器同时对气袋充气,但是由于主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的速度相对较慢,而副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需要通过通气管,即产生了充气延时效果,在延迟的时间段内只有主气体发生器对气袋进行充气,因此气囊展开的比较缓和,减少了对驾驶员的冲击,在驾驶员接触到气袋后,副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通过了通气管并进入气袋,对气袋持续充气,保持气袋的刚度。 在上述的汽车驾驶位正气囊中,所述通气管通气时呈圆管状,该通气管的长度为50cm?70cm,内径为1mm?20mm。通气管盘旋在气袋内,通气管的长度与内径决定了副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通过通气管需要的时间,该时间为气袋展开并接触驾驶员的时间,因此根据该时间需要来设定通气管的长度与内径。 在上述的汽车驾驶位正气囊中,所述通气管与气袋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通气管与气袋均采用带橡胶衬里的特种织物尼龙制成,具有一定的密封性,且材质较软,能够折叠。 在上述的汽车驾驶位正气囊中,所述气袋上开设有若干个排气孔。在气袋展开后排气孔对气袋进行排气,为驾驶员提供一定的空间,而副气体发生器持续对气袋进行充气,使得气袋既排出了部分气体,又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一定的刚度,但是该刚度特性较低,使得正气囊的保护作用更加持久。 在上述的汽车驾驶位正气囊中,所述主气体发生器与副气体发生器均为燃烧式气体发生器。燃烧式气体发生器是对储存的气体进行加热膨胀产生气体,速度快,为主流的气体发生器,使用较为普遍,技术较为成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驾驶位正气囊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主气体发生器产生气体的速度相对较慢,而副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需要通过通气管,即产生了充气延时效果,在延迟的时间段内只有主气体发生器对气袋进行充气,因此气囊展开的比较缓和,减少了对驾驶员的冲击,在驾驶员接触到气袋后,副气体发生器产生的气体通过了通气管并进入气袋,对气袋持续充气,保持气袋的刚度。 2、由于气袋展开后排气孔对气袋进行排气,而副气体发生器持续对气袋进行充气,使得气袋既排出了部分气体,又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一定的刚度,且该刚度特性较低,因此正气囊的保护作用更加持久。 3、由于通气管与气袋采用相同的材料制成,因此折叠后体积较小,不会影响正气囊的整体体积。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汽车驾驶位正气囊的结构剖视图。 图中,1、主气体发生器;2、副气体发生器;3、气袋;31、排气孔;4、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驾驶位正气囊,包括主气体发生器1、副气体发生器2以及气袋3,在未发生工作时,三者均设置在一个气囊模块内,该气囊模块固定在方向盘内,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袋3冲破方向盘上的盖板并在驾驶员胸前展开,起到保护驾驶员的作用。主气体发生器I的出气口与气袋3内腔相连通,气袋3内设有一通气管4,副气体发生器2的出气口与通气管4相连通,当汽车发生碰撞时,主气体发生器I与副气体发生器2同时对气袋3充气,但是由于主气体发生器I产生气体的速度相对较慢,而副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需要通过通气管4,即产生了充气延时效果,在延迟的时间段内只有主气体发生器I对气袋3进行充气,因此气袋展开的比较缓和,减少了对驾驶员的冲击,在驾驶员接触到气袋3后,副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通过了通气管4并进入气袋3,对气袋3持续充气,保持气袋3的刚度。 具体来说,通气管4与气袋3均采用带橡胶衬里的特种织物尼龙制成,具有一定的密封性,且材质较软,能够折叠。通气管4通气时呈圆管状并盘旋在气袋3内,由于通气管4的长度与内径决定了副气体发生器2产生的气体通过通气管4需要的时间,该时间为气袋3展开并接触驾驶员的时间,因此根据该时间需要,本实施例中通气管4的长度为60cm,内径为15mm。气袋3上开设有两个排气孔31,该两个排气孔31开设在气袋3的上方位置,避免被驾驶员胸部或者头部堵住,在气袋3展开后排气孔31对气袋3进行排气,为驾驶员提供一定的空间,而副气体发生器2持续对气袋3进行充气,使得气袋3既排出了部分气体,又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在一定的刚度,但是该刚度特性较低,使得正气囊的保护作用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驾驶位正气囊,设置在汽车方向盘上,包括一主气体发生器(1)和一气袋(3),所述主气体发生器(1)的出气口与气袋(3)内腔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气囊还包括一副气体发生器(2),所述气袋(3)内设有一通气管(4),上述副气体发生器(2)的出气口与通气管(4)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涛,其力格尔,祝贺,周大永,刘卫国,潘之杰,吴成明,冯擎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