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驾驶席用气囊、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052465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16 00: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在干扰物靠近仪表板的状态下副驾驶席用气囊开始膨胀时使气囊内的气体从通气孔迅速地流出而降低对干扰物的冲击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和具备该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在车辆发生前部碰撞的情况下,充气机(30)进行气体产生动作,气体经由扩散部(20)向气囊主体(10)内流入。通过扩散部(20)发生膨胀,使扩散部(20)及气囊主体(10)开始向仪表板(32)的上方侧展开。在展开初期状态下,扩散部(20)立刻成为大致膨胀完毕状态,气体流出口(25)位于比仪表板(32)靠上表面侧的位置。在扩散部(20)设有凹处(26),该凹处(26)与干扰物(M)相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在干扰物靠近仪表板的状态下副驾驶席用气囊开始膨胀时使气囊内的气体从通气孔迅速地流出而降低对干扰物的冲击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和具备该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车辆。在车辆发生前部碰撞的情况下,充气机(30)进行气体产生动作,气体经由扩散部(20)向气囊主体(10)内流入。通过扩散部(20)发生膨胀,使扩散部(20)及气囊主体(10)开始向仪表板(32)的上方侧展开。在展开初期状态下,扩散部(20)立刻成为大致膨胀完毕状态,气体流出口(25)位于比仪表板(32)靠上表面侧的位置。在扩散部(20)设有凹处(26),该凹处(26)与干扰物(M)相对。【专利说明】副驾驶席用气囊、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设置于车辆的副驾驶席前方的仪表板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特别是涉及一种在气囊主体内设有扩散部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另外,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该副驾驶席用气囊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和具备该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车辆。
技术介绍
以在气囊主体内设置扩散部并对来自充气机的气体的流动进行限制的方式构成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记载于专利文献1、2。在专利文献I中,由扩散部将来自充气机的气体的流动方向限制成左右方向。在专利文献2中,为了使气囊相对于副驾驶席乘员或副驾驶席乘员前方的儿童柔软地膨胀,使设于扩散部(在专利文献2中称为内囊)的气体吹出口向车辆正后方向的上下或左右错开。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左右方向与车身的左右方向一致。左、右是对于副驾驶席乘员来说的左、右。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如下内容:由系绳将气囊内划分为上下两部位,在气囊膨胀途中气囊与干扰物发生了干扰时,使上侧部位的气体从系绳的左右两侧向下侧部位流动,而降低对干扰物的冲击。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19875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71904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1-5505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干扰物靠近仪表板的状态下副驾驶席用气囊开始膨胀时使气囊内的气体从通气孔迅速地流出而降低对干扰物的冲击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及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和具备该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的车辆。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具有:气囊主体,在两侧面设有通气孔,在基端侧设有充气机用开口 ;及扩散部,配置于该气囊主体内,并具有用于使来自充气机的气体朝向气囊主体的侧方流动的气体流出口,上述副驾驶席用气囊的特征在于,该扩散部在膨胀后的状态下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于比左端侧及右端侧靠该基端侧的位置。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在副驾驶席用气囊的膨胀初期,上述通气孔位于气体从上述扩散部的气体流出口流出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方向上,在副驾驶席用气囊的膨胀完毕状态下,上述通气孔位于比该气体流出口靠车辆后方的位置。优选为,上述气囊主体首先成为沿着车辆搭载状态下的左右方向较长的一次折叠体,接着以减小左右宽度的方式折叠而成为二次折叠体,上述通气孔面向上述一次折叠体及二次折叠体的侧面附近。优选为,在上述扩散部的膨胀完毕状态下,左右的气体流出口之间的距离为230?440mm,该扩散部的上述中央部位于比上述左端侧及右端侧靠向上述基端侧50?160mm的位置。优选为,上述扩散部的膨胀完毕状态下的气体流出口的开口面积为上述通气孔的开口面积的1.1?3.0倍。优选为,上述扩散部是通过将车辆搭载状态下的车辆后方侧的第一片和车辆前方侧的第二片缝合而构成的,在气囊主体的车辆前端侧,该第一片及第二片的车辆前端侧与构成气囊主体的主片被一同缝合。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具有上述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和用于使副驾驶席用气囊膨胀的充气机。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具备上述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副驾驶席用气囊及副驾驶席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中,当伴随车辆碰撞等而使充气机进行动作时,来自充气机的气体经由扩散部向气囊主体内流入,气囊主体发生膨胀。该气体从扩散部的气体流出口朝向车辆侧方(左右方向)流出,气囊首先沿着左右开始膨胀。在本专利技术中,扩散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位于比扩散部左端侧及右端侧低的位置,因此在干扰物以面对该扩散部中央部的方式靠近仪表板而存在的情况下,由扩散部抑制气体向该干扰物方向的流动,缓解向干扰物施加的输入冲击。在扩散部的膨胀完毕状态下的左右的气体流出口的距离为230?440mm左右的情况下,使扩散部的该中央部位于比左端侧及右端侧低50mm以上的位置,从而由扩散部抑制气体向中央部的流动,缓解向该干扰物施加的输入冲击。当在膨胀初期通气孔位于从扩散部的气体流出口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方向上时,在膨胀初期气囊主体与干扰物发生了干扰的情况下,来自气体流出口的气体从通气孔迅速地流出,缓解向该干扰物施加的输入冲击。在本专利技术中,也可以将气囊主体形成为沿着左右较长的一次折叠体,接着以减小左右宽度的方式折叠而形成为二次折叠体,并使通气孔面向该一次折叠体及二次折叠体的侧面附近。在该折叠后的副驾驶席用气囊通过来自充气机的气体而发生膨胀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气囊主体首先沿着车辆左右方向发生膨胀。如此,在气囊主体沿着左右方向发生了膨胀的膨胀初期,通气孔位于气囊主体的侧面附近。因此,来自扩散部气体流出口的气体从通气孔迅速地流出。通过使扩散部的膨胀完毕状态下的气体流出口的开口面积比通气孔的开口面积大(例如1.1?3.0倍),在气囊膨胀途中通气孔容易位于从气体流出口的气体流出方向的延长线上。因此,在干扰物靠近的情况下,来自通气孔的气体迅速地流出。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构成为在副驾驶席用气囊的膨胀完毕状态下通气孔位于比扩散部的气体流出口靠车辆后方的位置。在该气囊未与干扰物发生干扰而膨胀的情况下,从通气孔的气体流出变少。将车辆后方侧的第一片和车辆前方侧的第二片缝合而构成扩散部,将上述第一片及第二片的车辆前端侧和气囊主体的主片一同缝合而成的副驾驶席用气囊中,缝合工序数少,容易制造。【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扩散部的立体图。图3是扩散部的片的俯视图。图4是扩散部的片的俯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侧视图。图6是实施方式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主视图。图7是膨胀途中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从车辆前方侧观察的立体图。图8是膨胀途中的副驾驶席用气囊的左右方向上的纵向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8,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该副驾驶席用气囊I具有气囊主体10和该气囊主体10内的扩散部20。在气囊主体10的左右两侧面设有通气孔11。在气囊主体10的车辆前端侧的底面设有充气机用开口 12。T表示乘员相向面。如图6所示,气囊主体10将作为主片的中心片14和左右的侧片15、15缝合而成。中心片14构成膨胀状态的气囊主体10的上表面至乘员相向面T及下表面。左右的侧片15、15构成气囊主体10的左右的侧面。在该各侧片15设有通气孔11。如图1、2所示,扩散部20由缝合线23、24将车辆后方侧的第一片21和前方侧的第二片22缝合而成。缝合线23将片21、22的侧边部彼此缝合,缝合线24将片21、22的上缘部彼此缝合。如图3所示,片21、22为上部沿着左右略微伸出的大致Y字形状。缝合线23在该片21、22上部的伸出部的下侧将片21、22的侧边部彼此缝合。由此,如图2所示,在扩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副驾驶席用气囊,具有:气囊主体,在两侧面设有通气孔,在基端侧设有充气机用开口;及扩散部,配置于所述气囊主体内,并具有用于使来自充气机的气体朝向气囊主体的侧方流动的气体流出口,所述副驾驶席用气囊的特征在于,所述扩散部在膨胀后的状态下左右方向上的中央部位于比左端侧及右端侧靠所述基端侧的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宫田保人那须井雅俊
申请(专利权)人:高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