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田国建专利>正文

铰接式四轮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03014 阅读:40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铰接式四轮车,其整体由转向节分成前部和主车身两大部分,前部相对于主车身为辅助部分,从转向节出发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前和向后纵向伸展形成前、后纵梁,从前后纵梁终端再向左、向右横向伸展形成前后横梁,四个车轮的悬架支持架,固装于前后横梁的四个端点上,优选四个车轮均采用后置于四个横梁端点的短轴形摆臂式弹性悬挂结构,四个车轮的安装和悬挂结构可以对称或基本相同,这样使整车的整体结构得到简化;优选转向节前置于前部两侧后缘连线之前,双前轮形成向内侧后方的滑挖,主车身附装的车壳与前部附装的车壳,经过左侧面、前迎风面、右侧面转向缝的连接与过渡,使整车形成直行时直观一体性的分体组合式外壳,有利于降低风阻和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铰接式四轮车,特别是当整车处于直行状态时,转向节位于整车纵向中轴线上的铰接式的四轮车。
技术介绍
公知的铰接式四轮车,一般都较大,较笨重,如装载机,其主要的结构为:由转向节将整车分成前部和后部两大部分,后部安装有发动机和驱动系统,前部安装有装卸铲斗和相应的铲斗翻转部件。这是一种大型的车辆,各种部件尺寸都较大,并不适合作为乘用车使用。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中,申请号为01130206.2所述的一种折腰转向四轮摩托车,它由拖头和车厢两大部分组成,并通过转向节上下节点相互铰接在一起,拖头是由高强度耐撞击,桥架式梯形立体空间结构构成,在拖头上附装有动力驱动系统,用以驱动双前轮;在拖头与车厢之间,还附装有以椎齿轮、椎齿盘为主要部件构成的转向控制机构,以控制整车转向;后部车厢上附装有司机和乘客座位;其不足之处为:转向节及前后车架的结构较复杂,拖头和车厢不论以所占空间作比较还是以总质量作比较,其相差都不大,使整车的二体性感觉太强;整车总占用空间较大,且其中无用空间也较多;并且前后轴距太长不利于整车存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节及前后的车架结构简单,主要承重车架位置较低,底板低,重心低,整车的一体性感觉较好,有效空间利用率高,总占用空间较小,安全舒适的铰接式四轮车。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铰接式四轮车,其整体由前部和主车身两大部分构成,本车还附装有转向机构和驱动系统,前部和主车身通过转向节铰接在一起;主车身作为整车主体,前部相对于主车身为辅助部分;前部中的最主要的承重车架和相关受力结构部件其基本形式如下:从转向节出发,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前伸展一定距离,形成前部中纵梁,从前部中纵梁前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左伸展形成前部前左横梁,从前部前左横梁的左端向上伸展并根据需要同步、单独或阶段性的向后伸展形成左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从前部中纵梁的前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右伸展形成前部前右横梁,从前部前右横梁的右端向上伸展并根据需要同步、单独或阶段性的向后伸展形成右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左前轮通过短轴型左前轮悬挂系统附装于左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左前轮的轴线后置于前部前左横梁的左端;右前轮通过短轴型右前轮悬挂系统附装于右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右前轮的轴线后置于前部前右横梁的右端;主车身中的最主要的承重车架和相关受力结构部件其基本形式如下:从转向节出发,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后伸展一定距离,形成主车身中纵梁,从主车身中纵梁的后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左伸展形成主车身后左横梁,主车身后左横梁的左端固装有左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左后轮通过其悬挂系统附装于左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从主车身中纵梁的后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右伸展形成主车身后右横梁,主车身后右横梁的右端固装有右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右后轮通过其悬挂系统附装于右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前部中纵梁的长度要小于主车身中纵梁的长度。这样可以使主要的承重车架都是在整车最低底面上伸展,由于整车主要承重车架的重量占整车总重量的比重比较大,所以此种布置方式,有利于整车重心位置的降低;且使整体车架结构简单,用材少,成本低,另外由于主要承重车架在整车最低底面上伸展,所以可用于司机和乘客的上部可用空间最大化。又因为左前轮和右前轮采用特定的悬挂系统和悬挂系统支持架,所以左前轮和右前轮之间的大部分空间,可以被整车的其它部分所利用;在整车设计时,为转向节的纵向定位提供自由度。作为本专利技术铰接式四轮车的一种优选与改进,当整车处于直行状态时,转向节轴线前置于前部左侧后缘和前部右侧后缘连线之前一定距离;当前部相对于主车身处于直行位时,前部左侧后缘和主车身底面左侧边前顶点之间相对且距离较小,前部右侧后缘和主车身底面右侧边前顶点之间相对且距离较小;当前部相对于主车身由直行位向转弯极左位摆动时,前部左侧后缘在主车身底面左前角会形成由左前向右后方向的滑挖;前部左侧后缘极左转向位主车身底面相对点就是前部左侧后缘滑挖至转弯极左位时,主车身底面上和其相对的点;当前部相对于主车身由直行位向转弯极右位摆动时,前部右侧后缘在主车身底面右前角会形成由右前向左后方向的滑挖;前部右侧后缘极右转向位主车身底面相对点就是前部右侧后-->缘滑挖至转弯极右位时主车身底面上和其相对的点;前部相对于主车身由直行位到转弯极左位的整个摆动过程,左前轮及其附属件会形成相应的左前轮滑挖空间,前部相对于主车身由直行位到转弯极右位的整个摆动过程,右前轮及其附属件会形成相应的右前轮滑挖空间;司机踏脚底板位于转向节后,主车身中纵梁前端两侧、整车的最低底面上;司机踏脚底板之上的空间为司机脚踏板室,司机脚踏板室位于左前轮滑挖空间和右前轮滑挖空间之间。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前后的轴距,有利于整车前后总长度的降低;并为左侧面转向缝和右侧面转向缝的形成准备条件。作为以上本专利技术铰接式四轮车的一种功能附加,主车身附装至少由主车身前迎风面、主车身左侧面、主车身右侧面和主车身后侧面所组成的主车身外车壳,前部附装至少由前部前迎风面、前部左侧面、前部右侧面所组成的前部外车壳;当整车处于直行状态时,前部左侧面和主车身左侧面之间由左侧面转向缝连接与过渡形成整车的左侧面,前部前迎风面和主车身前迎风面之间由前迎风面转向缝连接与过渡形成整车的前迎风面,前部右侧面和主车身右侧面之间由右侧面转向缝连接与过渡形成整车的右侧面;所述左侧面转向缝的起点为,整车左侧面左前轮挡泥板后缘之后、左车门左下角之前、整车左侧面与整车底面的交线处,也就是前部左侧后缘和主车身底面左侧边前顶点之间的相对处,其终点为,前挡风玻璃之下,整车左侧面与整车前迎风面的交线处;右侧面转向缝和左侧面转向缝为左右对称形式,右侧面转向缝的起点为,整车右侧面右前轮挡泥板后缘之后、右车门右下角之前、整车右侧面与整车底面的交线处,也就是前部右侧后缘和主车身底面右侧边前顶点之间的相对处,其终点为,前挡风玻璃之下,整车右侧面与整车前迎风面的交线处;左侧面转向缝终点和右侧面转向缝终点之间的转向缝,就是前迎风面转向缝。优点为主车身外壳和前部所附装的外壳形成一种分体组合式的外视一体性的整车外壳,有利于降低风阻和更符合于普通轿车的传统的审美观。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主车身车壳左侧面和左前轮滑挖空间罩壳之间的连接线是左侧面遮挡线,主车身车壳右侧面和右前轮滑挖空间罩壳之间的连接线是右侧面遮挡线;左前轮滑挖空间罩壳和右前轮滑挖空间罩壳的上缘之间由前迎风面遮挡线后平台相连,主车身前迎风面和前迎风面遮挡线后平台之间的连接线是前迎风面遮挡线;前部左侧面和左前轮挡泥板之间由左侧面遮挡线滑动等距面连接与过渡,当整车处于直行状态时,左侧面遮挡线投影于左侧面遮挡线滑动等距面上;前部右侧面和右前轮挡泥板之间由右侧面遮挡线滑动等距面连接与过渡,当整车处于直行状态时,右侧面遮挡线投影于右侧面遮挡线滑动等距面上;前部前迎风面和前部车壳后封闭面之间由前迎风面遮挡线滑动等距面连接与过渡,当整车处于直行状态时,前迎风面遮挡线投影于前迎风面遮挡线滑动等距面上。这种当直行时,遮挡线投影于遮挡线滑动等距面上的设计方式的好处为:当整车由绝对直行状态进入微转弯状态和转弯状态时可以保持转向缝形状全部或部分不变,有利于美观。作为本专利技术铰接式四轮车的进一步改进与优选,转向节的轴心线布置于双前轮的轮心连线之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铰接式四轮车,其整体由前部和主车身两大部分构成,本车还附装有转向机构和驱动系统,其特征为: a、前部和主车身通过转向节(3)铰接在一起;主车身作为整车主体,前部相对于主车身为辅助部分; b、前部中的最主要的承重车架和相关受力结构 部件其基本形式如下: 从转向节(3)出发,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前伸展一定距离,形成前部中纵梁(10),从前部中纵梁(10)前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左伸展形成前部前左横梁(14),从前部前左横梁(14)的左端向上伸展并根据需要同步、单独或阶段性 的向后伸展形成左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从前部中纵梁(10)的前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右伸展形成前部前右横梁(15),从前部前右横梁(15)的右端向上伸展并根据需要同步、单独或阶段性的向后伸展形成右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左前轮(4)通过短轴型左前轮悬挂系统附装于左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左前轮的轴线后置于前部前左横梁的左端;右前轮(5)通过短轴型右前轮悬挂系统附装于右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右前轮的轴线后置于前部前右横梁的右端; c、主车身中的最主要的承重车架和相关受力结构部件其基本 形式如下: 从转向节(3)出发,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后伸展一定距离,形成主车身中纵梁(20),从主车身中纵梁(20)的后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左伸展形成主车身后左横梁(26),主车身后左横梁的左端固装有左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左后轮(6)通过其 悬挂系统附装于左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从主车身中纵梁(20)的后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右伸展形成主车身后右横梁(27),主车身后右横梁的右端固装有右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右后轮(7)通过其悬挂系统附装于右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 d、前部中纵 梁(10)的长度要小于主车身中纵梁(20)的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1、铰接式四轮车,其整体由前部和主车身两大部分构成,本车还附装有转向机构和驱动系统,其特征为:a、前部和主车身通过转向节(3)铰接在一起;主车身作为整车主体,前部相对于主车身为辅助部分;b、前部中的最主要的承重车架和相关受力结构部件其基本形式如下:从转向节(3)出发,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前伸展一定距离,形成前部中纵梁(10),从前部中纵梁(10)前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左伸展形成前部前左横梁(14),从前部前左横梁(14)的左端向上伸展并根据需要同步、单独或阶段性的向后伸展形成左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从前部中纵梁(10)的前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右伸展形成前部前右横梁(15),从前部前右横梁(15)的右端向上伸展并根据需要同步、单独或阶段性的向后伸展形成右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左前轮(4)通过短轴型左前轮悬挂系统附装于左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左前轮的轴线后置于前部前左横梁的左端;右前轮(5)通过短轴型右前轮悬挂系统附装于右前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右前轮的轴线后置于前部前右横梁的右端;c、主车身中的最主要的承重车架和相关受力结构部件其基本形式如下:从转向节(3)出发,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后伸展一定距离,形成主车身中纵梁(20),从主车身中纵梁(20)的后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左伸展形成主车身后左横梁(26),主车身后左横梁的左端固装有左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左后轮(6)通过其悬挂系统附装于左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从主车身中纵梁(20)的后端沿整车最低底面向右伸展形成主车身后右横梁(27),主车身后右横梁的右端固装有右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右后轮(7)通过其悬挂系统附装于右后轮悬挂系统支持架上;d、前部中纵梁(10)的长度要小于主车身中纵梁(20)的长度。2、根据1所述的铰接式四轮车,其特征为:a、当整车处于直行状态时,转向节(3)轴线前置于前部左侧后缘和前部右侧后缘连线之前一定距离;当前部相对于主车身处于直行位时,前部左侧后缘和主车身底面左侧边前顶点之间相对且距离较小,前部右侧后缘和主车身底面右侧边前顶点之间相对且距离较小;b、当前部相对于主车身由直行位向转弯极左位摆动时,前部左侧后缘在主车身底面左前角会形成由左前向右后方向的滑挖;前部左侧后缘极左转向位主车身底面相对点(247)就是前部左侧后缘滑挖至转弯极左位时主车身底面上和其相对的点;当前部相对于主车身由直行位向转弯极右位摆动时,前部右侧后缘在主车身底面右前角会形成由右前向左后方向的滑挖;前部右侧后缘极右转向位主车身底面相对点(257)就是前部右侧后缘滑挖至转弯极右位时主车身底面上和其相对的点;c、前部相对于主车身由直行位到转弯极左位的整个摆动过程,左前轮及其附属件会形成相应的左前轮滑挖空间,前部相对于主车身由直行位到转弯极右位的整个摆动过程,右前轮及其附属件会形成相应的右前轮滑挖空间;司机踏脚底板位于转向节后,主车身中纵梁(20)前端两侧、整车的最低底面上;司机踏脚底板之上的空间为司机脚踏板室,司机脚踏板室位于左前轮滑挖空间和右前轮滑挖空间之间。3、根据2所述的铰接式四轮车,其特征为:a、主车身附装至少由主车身前迎风面(200)主车身左侧面(240),主车身右侧面(250)和主车身后侧面(290)所组成的主车身外车壳,前部附装至少由前部前迎风面(100)、前部左侧面(140)、前部右侧面(150)所组成的前部外车壳;当整车处于直行状态时,前部左侧面(140)和主车身左侧面(240)之间由左侧面转向缝连接与过渡形成整车的左侧面,前部前迎风面(100)和主车身前迎风面(200)之间由前迎风面转向缝连接与过渡形成整车的前迎风面,前部右侧面(150)和主车身右侧面(250)之间由右侧面转向缝连接与过渡形成整车的右侧面;b、所述左侧面转向缝的起点为,整车左侧面左前轮挡泥板后缘之后、左车门左下角之前、整车左侧面与整车底面的交线处,也就是前部左侧后缘和主车身底面左侧边前顶点之间的相对处,其终点为,前挡风玻璃之下,整车左侧面与整车前迎风面的交线处;右侧面转向缝和左侧面转向缝为左右对称形式,右侧面转向缝的起点为,整车右侧面右前轮挡泥板后缘之后、右车门右下角之前、整车右侧面与整车底面的交线处,也就是前部右侧后缘和主车身底面右侧边前顶点之间的相对处,其终点为,前挡风玻璃之下,整车右侧面与整车前迎风面的交线处;左侧面转向缝终点和右侧面转向缝终点之间的转向缝,就是前迎风面转向缝。4、根据3所述的铰接式四轮车,其特征为:主车身车壳左侧面(240)和左前轮滑挖空间罩壳(241)-->之间的连接线是左侧面遮挡线(249),主车身车壳右侧面(250)和右前轮滑挖空间罩壳(251)之间的连接线是右侧面遮挡线(259);左前轮滑挖空间罩壳(241)和右前轮滑挖空间罩壳(251)的上缘之间由前迎风面遮挡线后平台(202)相连,主车身前迎风面(200)和前迎风面遮挡线后平台(202)之间的连接线是前迎风面遮挡线(209);前部左侧面(140)和左前轮挡泥板(14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国建
申请(专利权)人:田国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3[中国|河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