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138759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6-18 1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所述客车包括前车厢、龙门框和后车厢,所述前车厢和后车厢均包括前端和后端,所述等角平衡机构设置在所述前车厢与所述后车厢之间,所述等角平衡机构包括底座和弹性件,所述底座包括前底座、后底座和中间底座,所述前底座与所述前车厢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底座与所述龙门框固定连接,所述后底座与所述后车厢的前端固定相连,所述前底座与所述中间底座之间、所述中间底座和所述后底座之间通过所述弹性件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车辆转弯和颠簸时形成的冲击力、扭力产生缓冲效果,且可以保持龙门框在行车时始终位于前后车厢夹角的平分线上,保证铰接棚受力均匀,延长了铰接棚的使用寿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揭示了一种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所述客车包括前车厢、龙门框和后车厢,所述前车厢和后车厢均包括前端和后端,所述等角平衡机构设置在所述前车厢与所述后车厢之间,所述等角平衡机构包括底座和弹性件,所述底座包括前底座、后底座和中间底座,所述前底座与所述前车厢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中间底座与所述龙门框固定连接,所述后底座与所述后车厢的前端固定相连,所述前底座与所述中间底座之间、所述中间底座和所述后底座之间通过所述弹性件进行连接。本技术能够对车辆转弯和颠簸时形成的冲击力、扭力产生缓冲效果,且可以保持龙门框在行车时始终位于前后车厢夹角的平分线上,保证铰接棚受力均匀,延长了铰接棚的使用寿命。【专利说明】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
本技术涉及铰接客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使龙门框在行车时受力均匀的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种车辆制造业也在突飞猛进,铰接式客车以它载客量大、利用系数高等特点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得到推广。铰接客车一般由前后车厢以及连接前后车厢的底盘铰接系统组成,实际中为了使铰接车前后车厢的连通不受气候影响,往往在铰接车前后车厢之间的过度部位设置有底部敞开式的矩形状折棚,可以避风挡雨。铰接车过渡部折棚一般由帆布等软织物缝制而成折纸状结构,整体形式像风琴,所以铰接车在一些大城市也被称为“风琴车”,这些风琴结构可以伸缩拉伸,这为铰接车的转弯提供了行程,折棚会随着铰接系统转弯而变形,铰接车过渡部一般包括两个折棚,两个折棚对称设置在龙门框的前后两侧,在车辆直行时,两折棚各部位变形基本均匀,当车辆转弯时,龙门框会随着铰接系统转弯而转弯,龙门框的位移造成第一折棚和第二折棚收缩和拉伸不均匀,易造成前后两折棚出现破裂的现象,影响折棚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可以保持铰接棚中间的龙门框在行车时受力均匀,能够保持龙门框在行车时始终位于前后车厢夹角的平分线上,减少在行车时龙门框的受力不均造成铰接棚的损伤。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所述客车包括前车厢、龙门框和后车厢,所述龙门框位于所述前车厢和后车厢的中间位置,所述前车厢和后车厢均包括前端和后端,所述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设置在所述前车厢的后端与所述后车厢的前端之间,所述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包括底座和弹性件,所述底座包括前底座、后底座和中间底座,所述前底座固定于所述前车厢的后端顶部,所述中间底座固定在所述龙门框上,所述后底座固定于所述后车厢的前端顶部,所述前底座与所述中间底座之间、所述中间底座和所述后底座之间通过所述弹性件进行连接。优选地,所述前底座和后底座均包括可旋转的第一固定夹和第一固定座,所述第一固定夹与所述弹性件固定连接后,再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固定座上。优选地,所述中间底座包括两个可旋转的第二固定夹和第二固定座,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夹均为与所述弹性件连接后,再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固定座上。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刚性弹片。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优选地,所述刚性弹片的两端均开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所述刚性弹片通过所述固定孔与所述第一固定夹或所述第二固定夹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弹性件为C形环状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I)本技术保证龙门框在装配后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有个支撑力,在正常停车或匀速行驶时可以不倾倒,在刹车或上下坡时允许龙门框有少量的前后倾倒角度;(2)本技术保证龙门框始终位于前后两车厢的角平分线上,保证转弯时的美观及减少对折棚的损伤,延长使用寿命;(3)本技术结构简单、可靠,且不占用车内空间,适合车内地板较高、车内高度紧张的前置客车。【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等角平衡机构的俯视示意图;图2是图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B-B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客车直行时本技术等角平衡机构与前后车厢之间连接的状态示意图;图6是客车右转弯时本技术等角平衡机构与前后车厢之间连接的状态示意图;图7是客车左转弯时本技术等角平衡机构与前后车厢之间的状态示意图;附图标记:1、等角平衡机构,2、弹性件,3、底座,4、第一弹性件,5、第二弹性件,6、前底座,7、中间底座,8、后底座,9、第一固定夹,10、第一固定座,11、第二固定夹,12、第二固定座、13、固定孔,14、前车厢,15、龙门框,16、后车厢,17、前车厢的前端,18、前车厢的后端,19、后车厢的如端,20、后车厢的后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本技术所揭示的一种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用于保持龙门框在行车时受力平衡。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等角平衡机构I包括弹性件2和底座3,本实施例中设置两组等角平衡机构I,所述弹性件2包括第一弹性件4和第二弹性件5,所述底座3包括前底座6、中间底座7和后底座8,所述第一弹性件4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底座6和所述中间底座7之间,即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底座6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中间底座7上;同样,所述第二弹性件5固定连接在所述中间底座7与所述后底座8之间,即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中间底座7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后底座8上。如图2所示,所述前底座6和后底座8均包括可旋转的第一固定夹9和第一固定座10,所述第一固定夹9与所述弹性件2固定连接后,再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一固定座10上。所述中间底座7包括两个第二固定夹11和第二固定座12,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夹11的一端均与所述弹性件2连接后,再固定连接到所述第二固定座12上,且两个所述第二固定座12之间采用螺栓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性片4和第二弹性片5可选用刚性弹片或弹簧,可缓冲铰接棚在转弯或颠簸时受到的冲击力和扭力,保持铰接棚的受力均匀。选用刚性弹片时,在所述刚性弹片的两端均开设至少一个固定孔13,通过所述固定孔13将所述刚性弹性件固定连接到所述底座3上。结合图5?7所示,所述客车包括前车厢14、龙门框15和后车厢16,所述龙门框位于所述前车厢和后车厢的中间位置,所述前车厢14和后车厢16均包括前端和后端,所述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I设置在所述前车厢14的后端18与所述后车厢16的前端19之间。为了缓冲所述龙门框15的受力和龙门框15运动产生的位移,可将所述弹性件2设计为C形环状,具体原理为,在车辆在直行或者转弯时,车身的运动会使龙门框受到外力,并在该外力作用下龙门框15会产生一定的位移,而C形环状设计的等角平衡机构I能够对龙门框产生一个预张力,从而保持龙门框15的受力平衡,实现最大程度地缓冲铰接棚上受到的外力。结合图3和图4所示,连接时,所述前底座6固定于所述前车厢14的后端18顶部,所述中间底座7与所述龙门框15固定连接,所述后底座8固定于所述后车厢16的前端19顶部,所述前底座6与所述中间底座7之间、所述中间底座7和所述后底座8之间通过所述弹性件2进行连接,两组等角平衡机构I与所述前车厢14、后车厢16、龙门框15的连接方式相同,且两组等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所述客车包括前车厢、龙门框和后车厢,所述龙门框位于所述前车厢和后车厢的中间位置,所述前车厢和后车厢均包括前端和后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设置在所述前车厢的后端与所述后车厢的前端之间,所述客车铰接棚顶部的等角平衡机构包括底座和弹性件,所述底座包括前底座、后底座和中间底座,所述前底座固定于所述前车厢的后端顶部,所述中间底座固定在所述龙门框上,所述后底座固定于所述后车厢的前端顶部,所述前底座与所述中间底座之间、所述中间底座和所述后底座之间通过所述弹性件进行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庆军
申请(专利权)人:伊卡路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