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机动车变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9114 阅读:1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改进的农用机动车变速装置。在不增加轴数,不改变变速操纵方式的情况下增加一低速档位。其技术方案是在倒档轴9上安装了一个低速档滑移齿轮7,在变速输入轴1上安装了一个由轴承11配合连接的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12,低速档滑移齿轮7、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12和右滑移齿轮16可依次啮合构成动力传动链所构成。具有低速传动比大、结构简单、通用性好的优点。适用于对现有的连体式变速器的更新改造,经济效益良好。(*该技术在200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农用机动车变速装置本技术涉及一种农用机动车变速装置,特别是变速箱与驱动桥连体式变速装置。目前,农用机动三轮车及简易型四轮车大多采用变速箱与驱动桥连体式变速装置。其主要由变速箱(带皮带轮离合器)总成,变速操纵机构及后桥(带制动器)总成组成。发动机输出的动力通过皮带传到变速箱输入轴(第一轴),再经输出轴(第二轴)传给后桥总成驱动车轮,其档位变换由拨叉及叉轴构成的变速操纵机构实现。这种连体式变速装置的变速箱普遍采用3+1档(3个前进档,1个倒档),具有结构简单、廉价实用等优点。但由于受结构局限,其传动比较小,虽可满足道路运输,不能满足田间作业低速工作要求。对此,有厂家采用汽车四档变速器结构,设计了4+1档(4个前进档,1个倒档)变速箱。在变速输入轴、输出轴之外,又增加了中间传动轴,且输出轴支承在输入轴后端内腔轴承上,两轴呈同轴线安装。这种三轴式变速型式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等诸多优点,也存在输出轴刚度偏小的负面。鉴于汽车变速箱输入轴与发动机输出端成刚性联结,其负面影响相对较小,而用于连体式农用车即非所宜。由于连体式变速箱输入轴与发动机输出端通过皮带非刚性联结,输入轴承受由不平路面颠簸导致的冲击载荷,不但使轴的刚度变坏,疲劳寿命降低,而且随着轴的刚度恶化,引起轴的挠度变大,使脱档故障率增加,给农用车的安全可靠性带来新的问题。另有厂家在仍沿用目前贯通式输入轴3+1档变速箱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中间轴,采用主、副变速操纵,设计了机动三轮车多档变速器。基于农用三轮车最高限速40 km/h,多档(6档以上)变速可以增大传动比,但级间布置趋于密集,加上主副变速,使结构、操作复杂化。本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与现有3+1档通用性好、带有适于农田作业低速档的4+1档农用车连体式变速装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在原有连体式3+1档变速箱的基础上,利用倒档常啮齿轮副,增加低速档齿轮、中间介轮、低速-->档拨叉与叉轴,实现新增一个四级减速的低速工作档。连体式3+1档变速箱装有三根互不同轴的变速输入轴、输出轴及倒档轴。常啮主、被动齿轮分别固定安装在输入轴与倒档轴上,低速档齿轮以花键副联结滑移安装在倒档轴上,中间介轮是一含有不同齿数的双联齿轮以轴承支承在输入轴上,其一侧之大齿轮与低速档齿轮滑移啮合,其另一侧之小齿轮与输出轴上一个处于空档位置的滑移齿轮啮合。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经皮带传给变速输入轴,经输入轴与倒档轴上的常啮齿轮副实现一级减速;拨叉拨动倒档轴上的低速挡齿轮与中间介轮的大齿轮滑移啮合,实现二级减速;此时中间介轮的小齿轮与输出轴上处手空档位置的一个滑移齿轮啮合,实现三级减速;输出轴上固定安装的主减速小齿轮与后桥差速器上的主减速大齿轮常啮,完成四级减速,动力由差速器传给半轴,驱动车轮。本技术与现有技术方案的不同之处:其一,在变速输入轴上装有一个双联齿轮,该双联齿轮用轴承支承于轴上,承担变速与换向的中间介轮功用,其特征是变速输入轴上设计有以轴承支承联结的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其二,该中间介轮的传动前端与倒档轴上的低速档齿轮滑移啮合,其传动后端与输出轴上的滑移齿轮处于空档位置时啮合,其特征是中间介轮的传动设计分别与倒档轴和输出轴上的滑移齿轮构成传动链;其三,输入轴通过常啮齿轮副传给倒档轴的动力载荷,经倒档轴上的低速档齿轮,输入轴上的中间介轮、输出轴上的滑移齿轮,传递给输出轴,从而无需中间轴传动和换向,使低速换档在倒档轴上实现,其特征是倒档齿轮与低速档滑移齿轮设计在同一轴上。本技术的具体构造是这样的:一种农用机动车变速装置,包括置于变速箱体10内的与皮带轮(带离合器)总成23相连的变速输入轴1、输出轴17、倒档轴9,常啮齿轮副3、4,II档齿轮13,III档齿轮5,IV档齿轮2,倒档齿轮8,主减速齿轮副14、18,以及右滑移齿轮16和左滑移齿轮22,与后桥差速器总成19相连接的后桥半轴总成20,与左右滑移齿轮结合的变速操纵拨叉21、15,其特征是在倒档轴9上常啮被动齿轮4和倒档齿轮8之间安装了一个与倒档轴9以花键副配合的连接变速操纵拨叉6的低速档滑移齿轮7,在变-->速输入轴1上III档齿轮5和II档齿轮13之间安装了一个与变速输入轴1由轴承11配合连接的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12,低速档滑移齿轮7、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12和右滑移齿轮16可依次啮合构成动力传动链。本技术在原有连体式3+1档变速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低速档(I档),其4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是如下实现的。低速档(I档):由发动机输出的动力经皮带带动皮带轮23传给输入轴1,再经固定安装的常啮主动齿轮3与常啮被动齿轮4传给倒档轴9,输入轴1上通过轴承11支承着一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12,由拨叉6拨动低速档滑移齿轮7与中间介轮12之左侧大齿轮啮合,此时中间介轮12右侧之小齿轮与处于空档位置的右滑移齿轮16啮合,动力由倒档轴9传到输出轴17,再经主减速小齿轮14和与其常啮的主减速大齿轮18传给后桥差速器总成19,由此带动后桥半轴总成20,驱动车轮。II档:由拨叉15拨动右滑移齿轮16,使其与固定安装的II档齿轮13啮合,此时动力经输入轴1传至输出轴17,再经主减速小齿轮14和与其常啮的主减速大齿轮18,传给后桥差速器总成19,带动半轴总成20。III档:由拨叉21拨动左滑移齿轮22,使其与固定安装的III档齿轮5啮合,此时动力经输入轴1传到输出轴17,再经主减速小齿轮14和与其常啮的主减速大齿轮18,传给后桥差速器总成19,带动半轴总成20。IV档:由拨叉21拨动左滑移齿轮22,使其与固定安装的IV档齿轮2啮合,此时动力经输入轴1传至输出轴17,再经主减速小齿轮14和与其常啮合的主减速大齿轮18,传给后桥差速器总成19,带动半轴总成20。倒档:由输入轴1传递的动力经常啮合齿轮副3与4传给倒档轴9,由拨叉15拨动右滑移齿轮16,使其与倒档齿轮8啮合,此时动力由倒档轴9传至输出轴17,再经主减速小齿轮14与其常啮合的主减速大齿轮18,传给后桥差速器总成19,由此带动后桥半轴总成20,-->驱动车轮。本技术由于采取了上述技术方案,可使原有连体式3+1档变速装置不增加变速轴,不改变变速操纵方式,不同于现有变速结构,增加一个低速工作档。其低速传动比大、结构简单、性能可靠,具有工艺继承性好,廉价实用等特点,适用于目前对连体式变速箱增大低速传动比的需求,有效克服了已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为农用车兼有农田作业低速功能提供了一种经济合理的新方案。附图1是本技术的构造原理示意(剖面)图。图中,1变速输入轴,2 IV档齿轮,3常啮主动齿轮,4常啮被动齿轮,5 III档齿轮,6低速档拨叉,7低速档滑移齿轮,8倒档齿轮,9倒档轴,10变速箱体,11轴承,12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13II档齿轮,14主减速小齿轮,15右滑移齿轮拨叉,16右滑移齿轮,17输出轴,18主减速大齿轮,19后桥差速器总成,20后桥半轴总成,21左滑移齿轮拨叉,22左滑移齿轮,23皮带轮(带离合器)总成。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轴承11采用两滚针轴承将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12安装在变速输入轴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农用机动车变速装置,包括置于变速箱体(10)内的与皮带轮总成(23)相连的变速输入轴(1)、输出轴(17)、倒档轴(9),常啮齿轮副(3)、(4),Ⅱ档齿轮(13),Ⅲ档齿轮(5),Ⅳ档齿轮(2),倒档齿轮(8),主减速齿轮副(14)、(18),以及右滑移齿轮(16)和左滑移齿轮(22),与后桥差速器总成(19)相连接的后桥半轴总成(20),与左右滑移齿轮结合的变速操纵拨叉(21)、(15),其特征是在倒档轴(9)上常啮被动齿轮(4)和倒档齿轮(8)之间安装了一个与倒档轴(9)花键副配合的连接变速操纵拨叉(6)的低速档滑移齿轮(7),在变速输入轴(1)上Ⅲ档齿轮(5)和Ⅱ档齿轮(13)之间安装了一个与变速输入轴(1)由轴承(11)配合连接的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12),低速档滑移齿轮(7)、双联齿轮式中间介轮(12)和右滑移齿轮(16)可依次啮合构成动力传动链。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农用机动车变速装置,包括置于变速箱体(10)内的与皮带轮总成(23)相连的变速输入轴(1)、输出轴(17)、倒档轴(9),常啮齿轮副(3)、(4),II档齿轮(13),III档齿轮(5),IV档齿轮(2),倒档齿轮(8),主减速齿轮副(14)、(18),以及右滑移齿轮(16)和左滑移齿轮(22),与后桥差速器总成(19)相连接的后桥半轴总成(20),与左右滑移齿轮结合的变速操纵拨叉(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隋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德州生建机械厂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