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发动机室中的耐碰撞的系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963623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1-28 16: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机动车的前车区域中设置的发动机室中耐碰撞的系统装置,包括:在发动机室中设置的具有发动机缸体(1)的内燃机;接收内燃机的废气的废气歧管(2);配置给内燃机的具有废气入口(5)和废气出口(6)的废气涡轮增压器(3);以及废气净化系统(7),其具有沿行驶方向(8)在废气涡轮增压器(3)之前设置的基本上呈圆柱形的第一催化器壳体(9),第一废气催化器元件设置在该第一催化器壳体中。在此提供第一废气引导件(10),用于将废气从废气涡轮增压器(3)的废气出口(6)引导到第一催化器壳体(9),该第一废气引导件从废气涡轮增压器(3)的废气出口(6)延伸到第一催化器壳体(9)的入口漏斗(11)并且能够将基本上相反于行驶方向(8)作用到第一催化器壳体(9)上的压力至少部分地传递到废气涡轮增压器(3)。废气涡轮增压器(3)通过第一固定装置(12)与废气歧管(2)机械地连接,并且通过第二固定装置(13)与发动机缸体(1)机械地连接,其中第一和第二固定装置(12、13)如此设计,使得废气涡轮增压器(3)与废气歧管(2)的连接和/或废气涡轮增压器(3)与发动机缸体(1)的连接在压力的预定的上值阈内松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机动车的前车区域中设置的发动机室中耐碰撞的系统装置,包括:在发动机室中设置的具有发动机缸体(1)的内燃机;接收内燃机的废气的废气歧管(2);配置给内燃机的具有废气入口(5)和废气出口(6)的废气涡轮增压器(3);以及废气净化系统(7),其具有沿行驶方向(8)在废气涡轮增压器(3)之前设置的基本上呈圆柱形的第一催化器壳体(9),第一废气催化器元件设置在该第一催化器壳体中。在此提供第一废气引导件(10),用于将废气从废气涡轮增压器(3)的废气出口(6)引导到第一催化器壳体(9),该第一废气引导件从废气涡轮增压器(3)的废气出口(6)延伸到第一催化器壳体(9)的入口漏斗(11)并且能够将基本上相反于行驶方向(8)作用到第一催化器壳体(9)上的压力至少部分地传递到废气涡轮增压器(3)。废气涡轮增压器(3)通过第一固定装置(12)与废气歧管(2)机械地连接,并且通过第二固定装置(13)与发动机缸体(1)机械地连接,其中第一和第二固定装置(12、13)如此设计,使得废气涡轮增压器(3)与废气歧管(2)的连接和/或废气涡轮增压器(3)与发动机缸体(1)的连接在压力的预定的上值阈内松脱。【专利说明】机动车发动机室中的耐碰撞的系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机动车的前车区域中设置的发动机室中的耐碰撞的系统装置。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乘客保护,特别是对于前部碰撞的情况,已知的是,给前车区域提供吸收能量并且在力作用下可足够变形的结构。例如由文献DE102009016941A1已知一种在机动车的前车区域中设置的发动机室中的耐碰撞的系统装置,其具有能量吸收元件,该能量吸收元件配置给机动车的废气设备。提供尽可能紧凑结构的系统这一要求却使得耐碰撞的能量吸收元件的应用变得困难,该系统即使复杂性高仍然能够在小的空间供应下安置在发动机室中,因为这些能量吸收元件大多提供耗能的形变路径,这提高了结构空间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在机动车的前车区域中设置的发动机室中的耐碰撞并且同时紧凑的系统装置。 该任务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系统装置解决。 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系统装置包括:在发动机室中设置的具有发动机缸体的内燃机;吸收内燃机的废气的废气歧管;配置给内燃机的具有废气入口和废气出口的废气涡轮增压器;以及废气净化系统,其具有沿行驶方向在废气涡轮增压器之前设置的基本上呈圆柱形的第一催化器壳体,第一废气催化器兀件设置在该第一催化器壳体中。特征在于,提供第一废气引导件,用于将废气从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废气出口引导到第一催化器壳体,该第一废气引导件从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废气出口延伸到第一催化器壳体的入口漏斗并且能够将基本上相反于行驶方向作用到第一催化器壳体上的压力至少部分地传递到废气涡轮增压器。废气涡轮增压器通过第一固定装置与废气歧管机械地连接,并且通过第二固定装置与发动机缸体机械地连接,其中第一和第二固定装置如此设计,使得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废气歧管的连接和/或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缸体的连接在压力的预定的上值阈内松脱。 由于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内燃机固定的该设计,在特别是近似从前面施加到第一催化器壳体上的碰撞力的作用下,实现了耦合到废气涡轮增压器上的第一催化器壳体的吸收能量的移动,而不会将废气净化系统的部件压到车辆内室中。在内燃机或发动机缸体沿行驶方向纵向地设置在发动机室中时,并且特别是如果在此第一催化器壳体的沿行驶方向看去的前面的端部设置在发动机缸体的前端部之前时,该设计已证实为特别有利的,该内燃机或发动机缸体的特征在于具有多个依次设置的气缸。近似在前面作用的碰撞力如此以能量吸收的方式首先作用到废气净化系统,并且避免了对发动机缸体的冲击,该冲击可能将发动机缸体朝乘客车厢的方向移动。废气涡轮增压器以限定的强度来固定,这确保了涡轮增压器的有针对性的松脱,第一催化器壳体通过第一废气引导件固定在该涡轮增压器上并且如此实现了第一催化器壳体的进一步的吸收力的移动,由此避免了阻塞。在此通过执行涡轮增压器的固定和确定尺寸来确定,在作用于其上的压力的何种大小下实现涡轮增压器的连接的松脱。 优选地设定,用于连接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缸体的固定装置构成为特别是轮廓清晰的固定板,该固定板借助于螺纹连接一方面固定在发动机缸体上而另一方面固定在废气涡轮增压器壳体或其涡轮机壳体上。优选通过松开固定件在涡轮机壳体上的螺纹连接使得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缸体的连接由于与碰撞有关的力作用而松开。用于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废气歧管的连接的固定装置优选构成为例如卡箍连接形式的可松脱的管路连接。对于碰撞性能已经证实为特别有利的是,在废气涡轮增压器由内燃机松脱之后由于废气涡轮增压器的松脱的连接实现了废气净化系统的并且特别是第一催化器壳体的部件的进一步吸收能量的移动或形变。优选地固定装置如此设计,使得在越来越大的力的作用下在与发动机缸体连接之前松脱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废气歧管的连接。为了可以将近似在前面作用的碰撞力从第一催化器壳体经由第一废气引导件有效地传递到废气涡轮增压器,废气涡轮增压器优选如此设置,使得废气涡轮增压器的废气出口向前沿行驶方向定向。此外优选地第一废气引导件至少部分地例如直线地从废气涡轮增压器出口延伸到第一催化器壳体的入口漏斗。 在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方案中,第一废气引导件具有波纹管部段,该波纹管部段在压力的预定的下值阈内经历至少20毫米的缩短,该下值阈的值小于上值阈的值。因此,波纹管部段设计为比较软。在力作用的进一步提高中导致废气涡轮增压器的设定的连接的破坏或松脱之前,由此有利地实现了吸收能量的形变。波纹管部段除了在碰撞情况下的力吸收之外有利地在正常运行中附加地实现了基于发动机缸体的振动的解耦或缓冲。在此也可以将波纹管部段设计为用于20毫米以上的缩短。直至40毫米的最大缩短距离可以视为有利的。 在本专利技术另外的设计方案中,第一和第二固定装置如此设计,使得在小于40kN的压力下松开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废气歧管的连接和/或废气涡轮增压器与发动机缸体的连接。用于作用到第一催化器壳体上的压力的上值阈的上限由此位于在40kN。然而在向下直至大约20kN的较低的值的情况下已经能够提供连接的松脱。相应的设计能够例如通过涡轮机壳体的以相应的拧紧力的螺纹连接在固定板的叉形孔容纳处中实现,其中螺栓在压力作用下从叉形孔中压出。关于在限定的力作用下引起的与废气歧管的连接的松脱可以在卡箍连接的情况下例如提供卡箍架的预定的强度。如由【专利技术者】确定的那样,通过这样的设计实现形变能量的特别有效的利用。 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设计方案中,用于压力的下值阈的上限为30kN。波纹管部段的最大缩短由此最晚当压力为30kN时实现。通过该设计确保了在较小强度的碰撞情况下保持损坏有限。 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设计方案中,第一催化器壳体至少几乎竖直地设置在发动机室中。由此有利地利用,壳体沿径向具有相比于沿轴向更小的强度或稳定性。近似在前面作用到第一催化器壳体的碰撞力可以如此通过改善的方式吸收。再者第一催化器壳体的直立设置实现了废气净化系统特别紧凑的构成。 在本专利技术另一设计方案中,第一催化器壳体至少部分地具有肋结构。通过该实施方案第一催化器壳体沿力作用方向具有减小的强度并且通过改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位于发动机室中的耐碰撞的系统装置,该发动机室设置在机动车的前车区域中,所述系统装置包括:‑在发动机室中设置的具有发动机缸体(1)的内燃机;‑吸收内燃机的废气的废气歧管(2);‑配置给内燃机的、具有废气入口(5)和废气出口(6)的废气涡轮增压器(3);‑以及废气净化系统(7),其具有沿行驶方向(8)在废气涡轮增压器(3)之前设置的基本上圆柱形的第一催化器壳体(9),第一催化器元件设置在该第一催化器壳体中,其中‑提供第一废气引导件(10),用于将废气从废气涡轮增压器(3)的废气出口(6)引导到第一催化器壳体(9),该第一废气引导件从废气涡轮增压器(3)的废气出口(6)延伸到第一催化器壳体(9)的入口漏斗(11)并且能够将基本上相反于行驶方向(8)作用到第一催化器壳体(9)上的压力至少部分地传递到废气涡轮增压器(3);‑废气涡轮增压器(3)通过第一固定装置(12)与废气歧管(2)机械地连接,并且通过第二固定装置(13)与发动机缸体(1)机械地连接,其中第一和第二固定装置(12、13)如此设计,在预定的压力上值阈内使废气涡轮增压器(3)与废气歧管(2)的连接松脱和/或使废气涡轮增压器(3)与发动机缸体(1)的连接松脱。...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G·蒂芬巴赫尔R·于斯S·沙伊布勒P·拉斯切夫J·基普G·乔治斯G·杜尔
申请(专利权)人:戴姆勒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