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86634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包含一车架单元、二分别与该小型车辆的两个后轮单元对应搭配且连接该车架单元的悬吊单元,及一扭力杆单元,该扭力杆单元是具有两个分别固设于该二悬吊单元上并位于悬吊单元与车架单元之间且向后延伸至该车架单元后方的侧杆部,及一连接该二侧杆部且位于该车架单元后方的桥接杆部,因此,该扭力杆单元整体结构都是处于该车架单元的外侧,在组装拆卸时无需闪躲位于该车架单元内部的各项构件,具有较佳的作业效率,而且该车架单元内部的空间便能挪作其他物体的容置用途,可借此提高空间运用效率。(*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
本技术是关于一种扭力杆结合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小型车辆 的扭力杆结合装置。
技术介绍
一般沙滩车或是多功能车、全地形车(即所谓的小型车辆),是用 车体框架来支撑油箱与座垫,引擎则是设在车体框架内部,并且位于座垫 及/或油箱的下方,而后轮一般是有两个,被引擎驱动动力轴、皮带或链 条所带动而旋转,而该二后轮是借由悬吊机构的设计而与车体框架产生可 震荡性地相连接,以使通过各种地形或沙滩时,该二后轮能够随着地形状 况不同而向上或向下摇摆。上述设计理念可参阅图1,美国第6,837,330号专利所揭露的小型车 辆,其车体框架1亦配置有一悬吊机构11,该悬吊机构11是具有四根悬 吊臂111,分为左右两侧以分别连设于两侧车轮(图中省略未示)的轮毂 12上,另外该悬吊机构11还具有两只分别连接至两侧下方悬吊臂111上 的避震器112,借以吸收车轮随着地形上下摇摆所产生的震动。而为了避免该四悬吊臂111通过崎岖不平的地形时产生两侧受力不 均的状况, 一般便会安装一根分别将两侧下方悬吊臂111连接在一起的扭 力杆13,借由该扭力杆13的设计,而使受力均匀分布。然而如图中所示,该扭力杆13是穿伸过该车体框架1 (扭力杆13于 穿伸部分是以虚线表示),所以若要将该扭力杆13拆卸或组立时,便需 要闪躲同样位于该车体框架1内侧的避震器112、碟刹片15、传动轴16 等物件;况且,该扭力杆13是位于避震器112的前方,对于作业员的活 动空间明显构成妨碍,因此,造成该扭力杆13的组装或维修作业显得相 当不便。再者,该扭力杆13从车体框架1内部穿伸过去,同时也会影响到该车体框架l内部空间的安排运用,也就是说,该扭力杆13将该车体框架1 内部空间予以分割、占据,己使其无法再挪作其他物体的容置用途,降低 了空间运用上的效率。有鉴于上述扭力杆13从车体框架1内部穿伸过去时,容易产生拆卸 或组立的作业不便性,以及降低空间运用效率的缺点,因此,需要如何加 以改善解决,便成为摩托车制造业相关业者所欲努力研究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具 有组装拆卸方便、空间运用效率较高等优点。本技术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该小型车辆包括一界定出 一容置空间的车架单元、 一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且用以输出引擎动力的传动 轴,及两个分别被该传动轴所独立驱动的后轮单元,该扭力杆结合装置则 包含二分别与该二后轮单元对应搭配的悬吊单元,及一连接该二悬吊单元 的扭力杆单元,其中,每一悬吊单元是用来连设于该车架单元与相对应的 后轮单元之间,该扭力杆单元则具有两个分别固设于该二悬吊单元上的侧 杆部,及一连接该二侧杆部的桥接杆部,且每一侧杆部是向后延伸至该车 架单元后方且位于悬吊单元与车架单元之间,该桥接杆部则位于该车架单 元的后方。本技术的功效在于,借由该扭力杆单元的侧杆部是向后延伸至 该车架单元后方外侧,所以可供该桥接杆部绕过该车架单元,而固定于该 车架单元后方,因此,该扭力杆单元整体结构都是处于该车架单元的外 侧,在组装拆卸时无需闪躲位于该车架单元内部的各项构件,具有较佳的 作业效率,而且该容置空间便能挪作其他物体的容置用途,可借此提高该 容置空间的利用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一局部后视图,说明美国第6,837,330号专利所揭露小型车 辆的各部构件相对位置;图2是一局部侧视图,说明本技术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 的较佳实施例;图3是一局部顶视图,以另一视角辅助说明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 例;及图4是一局部立体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的扭力杆单元的结构设计。2小型车辆31悬吊单元21车架单元311上悬臂210容置空间312下悬臂211下侧管313避震器212后侧管32扭力杆单元213上侧管321侧杆部22传动轴322桥接杆部23后轮单元323转接件24拖车座324补强板25齿轮箱325固定座26煞车碟片326套合部3扭力杆结合装置327锁接部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 参考图式的一较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参阅图2、 3,本技术小型车辆2的扭力杆结合装置3的较佳实 施例,该小型车辆2包括一界定出一容置空间210的车架单元21、 一位于 该容置空间210内且用以输出引擎动力的传动轴22、两个分别被该传动轴 22所独立驱动的后轮单元23 (图示中轮胎省略未示,而只绘出其中一侧 的轮毂部分),及一用来衔接拖移另一车辆的拖车座24,其中,该车架单 元21具有两条相互间隔且介于该二后轮单元23之间的下侧管211、两条 分别由该二下侧管211向上且向前延伸的后侧管212,及两条分别连接该 二后侧管212且位于所述下侧管211间隔上方的上侧管213,该拖车座24 则是由该二后侧管212之间向后突伸出去。该扭力杆结合装置3则包含二分别与该二后轮单元23对应搭配的悬 吊单元31,及一连接该二悬吊单元31的扭力杆单元32,其中,每一悬吊单元31是用来连设于该车架单元21与相对应的后轮单元23之间,每一 悬吊单元31皆具有分别固接于上侧管213与下侧管211的一上悬臂311 与一下悬臂312,及一连接该下悬臂312的避震器313,并且位于同一侧 的该上、下悬臂311、 312是枢设于相对应侧的后轮单元23。请参阅图4 (为方便说明,只绘出其中一侧的悬吊单元31的下悬臂 312部分),该扭力杆单元32则具有两个分别固设于该二悬吊单元31且 向后延伸至该车架单元21后方的侧杆部321、 一连接该二侧杆部321的桥 接杆部322、两个分别固设于该二悬吊单元31上且固接至该二侧杆部321 的转接件323、 一连设于该二后侧管212之间的补强板324,及两个间隔 设置于该补强板324上的固定座325,其中,侧杆部321、转接件323皆 只绘出其中一侧的态样,另一侧的侧杆部321、转接件323则省略未表 示。更详细地说,每一侧杆部321是位于悬吊单元31与车架单元32之 间,较佳地,是位于互相对应的悬吊单元31的避震器313与车架单元32 的后侧管212之间,至于该桥接杆部322则位于该车架单元32的后方, 较佳地,是位于该车架单元32的后侧管212的后方。请一并参阅图2、 4,其中,该二转接件323是分别固设于该二悬吊 单元31的下悬臂312上,以供该二侧杆部321能被转接固定于该二下悬 臂312上,而且该二侧杆部321是呈倾斜状地向后且向上延伸至同一高 度,该桥接杆部322则是概呈水平地连接该二侧杆部321且介于该拖车座 24与后侧管212之间,至于该桥接杆部322与侧杆部321两者相互衔接固 定之处,则是透过各个固定座325予以定位设置在该补强板324上,每一 固定座325则具有一供该桥接杆部322与侧杆部321两者相互衔接固定的 套合部326,及一连设于该套合部326且可锁固在该补强板324的锁接部 327。另外要再额外说明的是,该二转接件323是分别固设于该二悬吊单 元31的下悬臂312上,但是这只是一种实施方式,可以视实际需求加以 改变,例如将该二转接件323改变设计位置至上悬臂311,此举并不会影 响本技术的主要技术特征一将该扭力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车辆的扭力杆结合装置,该小型车辆包括一界定出一容置空间的车架单元、一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且用以输出引擎动力的传动轴,及两个分别被该传动轴所独立驱动的后轮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扭力杆结合装置包含: 二悬吊单元,分别与该二后轮单元对应搭 配,连设于该车架单元与后轮单元之间;及 一扭力杆单元,具有两个分别固设于该二悬吊单元上的侧杆部,及一连接该二侧杆部的桥接杆部,且每一侧杆部是位于悬吊单元与车架单元之间且向后延伸至该车架单元后方,该桥接杆部则位于该车架单元的后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建能
申请(专利权)人: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