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839807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31 11: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在使胎侧部上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的同时,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设置在胎侧部(3)的外表面上的装饰部(10)具有在轮胎周向(C)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隆起(16)以及自胎侧部(3)的外表面起的高度(H2)比隆起(16)的高度(H1)高且沿着轮胎周向(C)延伸的一对带状突起(12、14),配置一对带状突起(12、14),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分重叠,在隔着带状突起(12、14)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隆起(16),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技术涉及一种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备装饰部的充气轮胎,尤其涉及一种具 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的多条隆起(ridge)(凸条)作为装饰部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在轮胎的胎侧部,有时会在相当于胎体帘布层的缠绕起始端与缠绕结束端的结合 部的部分和在相当于从胎圈芯的内侧向外侧折返的胎体帘布层的折返端部的部分产生凹 凸。在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虽然不会给轮胎的性能、耐久性带来影响,但会成为使其 外观品质降低的原因。 为了使这种胎侧部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已知有下述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 设置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多条隆起,所述多条隆起留出微小的间隔并大致平行的排列,从 而伪装(camouflage)局部性的凹凸(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2)。 但是,由于在轮胎旋转时由胎面与胎圈之间产生的扭曲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约 45°的方向上产生应力,因此在沿该应力方向配置隆起时,存在应力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 容易产生被称为扭矩裂纹(Torque crack)的裂纹这样的问题。 与此相对,在日本专利公开2010-241397号公报中,通过在轮胎径向上配置隆起 的排列密度和倾斜方向相互不同的多个带状装饰部,来谋求分散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处的 应力,但由于在轮胎径向上邻接的带状装饰部的边界相接触,因此存在不能充分分散应力, 从而不能抑制裂纹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日本专利公开平成9-31511号公报中,由于在轮胎径向上邻接的带状装 饰部之间存在无图案的带状区域,因此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分散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处的应 力,但若想要谋求进一步分散应力、抑制裂纹的产生,则无图案的带状区域的宽度(轮胎径 向的长度)变大,其结果,存在对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伪装的效果降低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技术是考虑到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在 使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的同时,抑制裂纹的产生且耐久性优异。 (二)技术方案 本技术的充气轮胎,其是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有装饰部的充气轮胎,其特征 在于,所述装饰部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 的多条隆起以及自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比所述隆起高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 对带状突起;配置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 部分重叠;在隔着所述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所述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角度 相互不同。 作为本技术的优选方式,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可以设置成越往轮胎周向的一端 侧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或轮胎径向内侧的螺旋状。另外,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可以设置成 越往在轮胎周向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另外,设置在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之间的区域中, 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胎周向上相互重叠的部分可以比其他部分更密地设置所述隆起。隆 起的重复间距可以为5mm以下,自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可以为0· 2mm以上2. Omm以 下,以及相对轮胎径向倾斜角度可以为20°以上70°以下;一对所述带状突起的宽度可以 为1mm以上10mm以下,以及与所述隆起的高度差可以为1mm以内;一对所述带状突起在轮 胎周向上重叠的长度可以为200mm以下;所述装饰部的轮胎径向的长度可以为20mm以上 50mm以下;所述装饰部可以沿着轮胎周向形成中心角为40°以上160°以下的圆弧状。 (三)有益效果 根据本技术,由于其具备配置成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 部分重叠的、突出得比隆起高的一对带状突起,并且在隔着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 的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角度相互不同,因此使胎侧部产生的局部性的凹凸不易显眼,同 时能够分散集中于隆起间的凹部处的应力,能够抑制裂纹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2为图1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3为图2的A - A剖面图。 图4(a)及(b)为本技术的变更例的充气轮胎中相当于图3的剖面图。 图5(a)及(b)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图6(a)?(c)为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T一轮胎;2-胎面部、;3-胎侧部;4 一胎圈部;10-装饰部;12 -内侧带状突起; 14 一外侧带状突起;16-隆起;F1-第一区域;F2-第二区域;F3-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称为轮胎)T,其具备胎面 部2、从其两端向轮胎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胎侧部3以及与该胎侧部3的内周侧连接并固定 于轮辋凸缘的胎圈部4。 在轮胎Τ的胎侧部3的外表面上,在轮胎周向C上留出间隔地设有多个(本实施 方式中为两个)从该外表面突出的装饰部10。此外,每个装饰部10仅是设置在胎侧部3上 的位置不同,各装饰部10的结构相同,因此这里对一个装饰部10进行说明,省略对另一个 装饰部10的说明。 装饰部10具备沿轮胎周向C延伸的一对带状突起12、14以及在轮胎周向C上留 出微小间隔配置的多条隆起(凸条)16,与隆起16相比,一对带状突起12、14自胎侧部3的 外表面起的突出高度更高。 配置一对带状突起12、14,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轮胎周向C上的一部 分重合。 更具体地,一对带状突起12、14由配置在轮胎径向内侧的带状突起(以下将该带 状突起称为内侧带状突起)12和配置在比内侧带状突起更靠向径向外侧的带状突起(以 下将该带状突起称为外侧带状突起)14构成,在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上的中央部,内 侧带状突起12的端部和外侧带状突起14的端部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并在轮胎周向C上 重叠。 内侧带状突起12,其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中央部上的一个端部12a位于 装饰部10的内周侧,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端部上的另一端部12b位于比一个端 部12a更靠向装饰部10的外周侧。据此,内侧带状突起12设置成沿轮胎周向C从内侧带 状突起12的一个端部12a越往另一端部12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内侧带状 突起12的另一端部12b弯折成锐角并延伸至装饰部10的外周边缘。 外侧带状突起14,其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端部上的一个端部14a位于装 饰部10的内周侧,其位于装饰部10的轮胎周向C的中央部上的另一端部14b位于比一个 端部14a更靠向装饰部10的外侧,其设置成沿轮胎周向C从外侧带状突起14的一个端部 14a越往另一端部14b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外侧带状突起14的一个端部14a 弯折成锐角并延伸至装饰部10的内周边缘。 内侧带状突起12和外侧带状突起14设置成越往在轮胎周向C上重叠的端部(内 侧带状突起12的一个端部12a以及外侧带状突起14的另一端部14b)则宽度越窄。即,内 侧带状突起12形成从另一端部12b越往一个端部12a则宽度(沿轮胎径向的长度)越小 的细尖〗而形状,外侧带状关起14形成从1^而部14a越往另一〗而部14b则览度越小的细尖 端形状。 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有装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部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隆起以及自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比所述隆起高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带状突起;配置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部分重叠;在隔着所述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所述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同。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7.25 JP 2013-1547871. 一种充气轮胎,其在胎侧部的外表面具有装饰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饰部具有在轮胎周向上留出间隔设置且在相对轮胎径向倾斜的方向上延伸的 多条隆起以及自所述胎侧部的外表面起的高度比所述隆起高且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一对 带状突起; 配置一对所述带状突起,使它们在轮胎径向上留出间隔且在轮胎周向上的一部分重 置; 在隔着所述带状突起而邻接的区域中设置的所述隆起,相对轮胎径向倾斜方向相互不 同。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设置成越往轮胎 周向的一端侧则越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的螺旋状。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一对所述带状突起设置成越往在轮 胎周向上重叠的端部则宽度越窄。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藤芳树
申请(专利权)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