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用轮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9547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轮毂可抑制驱动体转动力矩的偏差。后轮毂(1)具有轮毂轴(5)、轮毂体(6)、第一与第二滚动轴承(10、11)、驱动体(7)、单向超越离合器(8)、第三滚动轴承(12)、第四滚动轴承(13)、衬套(14)和推压构件(15)。轮毂轴安装于构架。轮毂体配置于轮毂轴的外周侧。第一与第二滚动轴承轴向拉开间隔配置于轮毂体与轮毂轴间。驱动体与轮毂体同心配置,可安装链轮群。单向超越离合器仅将驱动体一个方向的转动传递到轮毂体。第三滚动轴承配置于驱动体与轮毂轴的间隙,与驱动体的内周部间隙配合,其内圈与轮毂轴的外周面静配合。第四滚动轴承配置于第三轴承的轴向外方。衬套夹于第三轴承与第四轴承间配置。推压构件拧入轮毂轴,推压第四滚动轴承的内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行车用轮毂,特别是关于安装于自行车的构架、配置于车轮中央部、可安装链轮的自行车用后轮毂。
技术介绍
一般,设于自行车车轮中央部的轮毂具有可自由装拆且不可转动地安装于自行车的构架上的轮毂轴、可自由转动地安装于该轮毂轴上的轮毂体、以及相对轮毂轴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着轮毂体的轴承。在安装于自行车后轮的后轮毂(飞轮轮毂)的情况下,还具有可自由转动地安装于轮毂轴的驱动体、传递驱动体的单方向(自行车行进方向)转动的单向超越离合器。在这种已知的自行车用轮毂中,在驱动体与轮毂轴间拉开间隔安装一对滚动轴承。滚动轴承中,配置于外侧的轴承的内圈由螺纹拧入的推压构件推压。另外,内侧的轴承配置成抵接于轮毂轴与驱动体。并且,在两轴承的内圈间,配置筒状衬套。由此,通过轴承推压驱动体,驱动体相对轮毂体定位。在前述现有的自行车用轮毂中,滚动轴承的外圈与驱动体的内周部、以及其内圈与轮毂轴的外周面成静配合。当将这样的轴承安装于驱动体与轮毂轴间的间隙时,在将里侧的轴承压入驱动体之后,再将轮毂轴压入轴承。而后,在插入衬套之后压入外侧轴承,再由推压构件推压外侧轴承的内圈,使驱动体对轮毂体定位。(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6260681号公报。在前述现有自行车用轮毂中,当以推压构件推压外侧的滚动轴承时,内圈与外圈在轴向错动,恐怕要相应于错动量产生驱动体的转动力矩的偏差。如产生这样的转动力矩偏差,便得不到驱动体对轮毂轴的平滑转动,使得以手攀轮毂转动轮毂轴或驱动体时的手感恶化,难以有高级感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在自行车用轮毂中、抑制转动体转动力矩的偏差。第一项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轮毂乃是安装于自行车的构架上并配置于车轮中央部的轮毂,它具有轮毂轴、轮毂体、第一与第二滚动轴承、驱动体、单向超越离合器、第三滚动轴承、第四滚动轴承、衬套、推压构件。轮毂轴是安装于构架上的轴。轮毂体是配置于轮毂轴外周侧的筒状件。第一与第二滚动轴承,沿轴向拉开间隔配置于轮毂体与轮毂轴间。驱动体,与轮毂体同心配置,是外周至少可装1个链轮的筒状件。单向超越离合器,是仅将驱动体的一个方向转动传递给轮毂体的部件。第三滚动轴承,配置于驱动体与轮毂轴间的间隙、在其外圈抵接于驱动体的同时,以间隙配合而配合于驱动体的内周部;内圈在抵接于轮毂轴的同时成静配合配合于轮毂轴的外周面。第四轴承,配置于第三轴承的轴向外方,其外圈以间隙配合配合于驱动体的内周部;其内圈成静配合配合于轮毂轴。衬套为筒状构件,夹于第三轴承内圈与第四轴承内圈间配置于轮毂轴的外周。推压构件,螺纹拧入轮毂轴,推压第四滚动轴承的内圈,使驱动体对轮毂体定位。在该自行车用轮毂中,踏板向行进方向的转动传递到链轮时,驱动体向同方向转动,驱动体的转动通过单向超越离合器传递到轮毂,使车轮转动。另外,在组装该轮毂时,用第一与第二轴承将轮毂体组装进轮毂轴之后,将单向超越离合器的构成零件组装进轮毂体与驱动体。而后,将第三轴承装到驱动体上。这时,外圈由于是以间隙配合配合于驱动体,故可平滑地安装于驱动体。接着,将轮毂轴压入第三轴承的内圈,将驱动体安装于轮毂轴。在该状态,将套垫抵接于第三轴承地安装于轮毂轴;进而,用推压构件将内圈压入轮毂轴,将第四轴承装上轮毂轴,使驱动体相对轮毂体定位。这时,外圈与驱动体,由于是间隙配合,故可平滑地插入驱动体。从而,在压入时,外圈与内圈在轴向不易错动。在这里,由于使第三与第四轴承的外圈和驱动体的配合为间隙配合,在第三与第四轴承和轮毂轴的压入中,外圈连同内圈可平滑移动,外圈与内圈不易在轴向错动。因此,不易产生驱动体的转动力矩的偏差。第二项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轮毂,是在第一项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中,还具有用于密封第四滚动轴承的外圈与驱动体间的间隙的密封构件。这种情况下,由于以密封构件密封了配于外侧的第四轴承的外圈与驱动体的间隙,故即使由于因间隙配合在驱动体的内周部与外圈间存在间隙,液体或异物也不易侵入驱动体内部。第三项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轮毂,是在第一或第二项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中,在驱动体的内周面形成用于安装密封构件的环状安装沟。这种情况下,由于在驱动体侧装有密封构件,不需要在滚动轴承上加工沟,可使用市售的滚动轴承。第四项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轮毂,是在第一~第三项专利技术的任一项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中,第一与第二滚动轴承是向心推力球轴承,第三与第四滚动轴承是球轴承。这种情况下,易于承受推力的轮毂体,使用了推力负荷较高的向心推力球轴承,而在比轮毂承受推力弱的驱动体上使用球轴承。第五项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轮毂,是在第一~第四项专利技术的任一项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中,驱动体具有第一筒状体与第二筒状体,所述第一筒状体其外周上至少装着1个链轮;第二筒状体不能转动地配合于第一筒状体的内周部,并配置于轮毂体的内周侧,且安装有单向超越离合器。这种情况下,由于驱动体由2个筒状体构成,且第二筒状体配合于第一筒状体的内径,故可提高其防水性能,同时还可易于进行组装作业。第六项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轮毂,是在第一~第五项专利技术的任一项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中,单向超越离合器具有离合器爪、棘轮爪和赋能构件,所述离合器爪可自由立起·卧伏地安装于驱动体上;棘轮齿设于轮毂壳上,可结合于立起的离合器爪、从离合器爪传递驱动体向一个方向的转动,在驱动体向另一方向的转动中使离合器爪卧伏;赋能构件是对离合器爪向立起姿势侧赋能。这种情况下,由离合器爪与棘轮的结合脱离,可向轮毂体仅传递驱动体向一个方向的转动。第七项专利技术的自行车用轮毂,是在第六项专利技术所述的轮毂中,棘轮齿形成于固定在轮毂体内周面的筒状构件的内周面上。这种情况下,由于将比轮毂体需要更高强度的棘轮齿做成与轮毂体分开的构件,故可望减轻重量、又可维持单向超越离合器的强度。如依本专利技术,由于使第三与第四轴承的外圈与驱动体的配合为间隙配合,在第三与第四轴承和轮毂轴压入时,外圈连同内圈一块平滑移动,外圈与内圈沿轴向不易错动。因此,驱动体的转动力矩不易产生偏差。附图说明图1是采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自行车侧视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轮毂的半剖截面图。图3是其驱动体安装部分的放大截面图。图4是另一实施例的相当于图3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采用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自行车100,是叫做所谓全地形车(オ-ルテラインイク)(ATB)或山地车(MTB)的越野用自行车。自行车100具有构架103、车把104、驱动部105及前后轮107、108。所述构架103具备带有悬挂的前叉101和在前部可自由转动地支承着前叉101的构架体102;所述车把104固定于前叉101;驱动部105由踏板与链条等构成;前轮107与后轮108分别安装于前叉101和构架体102的后部,并具有辐条106。驱动部105,除链与踏板之外,还具有包含前后链轮群109、110和前后延缓器(デイレ-ラ)111、112的前后变速装置113、114以及链115。在后轮108的中心设置后轮毂1。下面,来说明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后轮毂1。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左右是以从后方看自行车时的状态来表示。在图2中,后轮毂1,其两端部连同后延缓器112以螺纹固定于构架103的后部。后轮毂1具有安装于构架103后部的轮毂轴5,留有间隙配置于轮毂轴5的外周侧的筒状轮毂体6,一部分与轮毂体内周侧重叠而同心配置于轮毂体6的右侧的驱动体7。另外,后轮毂1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用轮毂,所述自行车用轮毂安装于自行车的构架、配置在车轮中央部,其特征在于,具有轮毂轴、轮毂体、第一与第二滚动轴承、驱动体、单向超越离合器、第三滚动轴承、第四滚动轴承、衬套、和推压构件;所述轮毂轴安装于所述构架;所述 轮毂体成筒状,配置于所述轮毂轴的外周侧;所述第一与第二滚动轴承在轴向拉开间隔配置于所述轮毂体与轮毂轴之间;所述驱动体成筒状,与所述轮毂体同心配置,至少可在外周安装1个链轮;所述单向超越离合器仅将所述驱动体一个方向的转 动传递给所述轮毂体;所述第三滚动轴承配置于所述驱动体与所述轮毂轴的间隙中,其外圈抵接于所述驱动体并以间隙配合配合于所述驱动体的内周部,其内圈抵接于所述轮毂轴并以静配合配合于所述轮毂轴的外周面;所述第四滚动轴承配置于所述第三轴 承的轴向外方,其外圈以间隙配合配合于所述驱动体的内周部,其内圈以静配合配合于所述轮毂轴;所述衬套成筒状,夹于所述第三滚动轴承的内圈与所述第四滚动轴承的内圈之间配置于所述轮毂轴的外周;所述推压构件拧入所述轮毂轴,推压所述第四滚 动轴承的内圈、并将所述驱动体对所述轮毂体定位。...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久隆则杉本智典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岛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