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782151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2-17 03:18
一种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包括:车体形成件,当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车体形成件适于在朝向车室的相对后退方向上变形;刚性本体单元,刚性本体单元被设置在车室的前方并且适于随着车体形成件的变形而相对于车室相对后退;以及冲击吸收托架,冲击吸收托架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上被设置在刚性本体单元的后方并且适于通过接收后退的刚性本体单元而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包括:车体形成件,当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车体形成件适于在朝向车室的相对后退方向上变形;刚性本体单元,刚性本体单元被设置在车室的前方并且适于随着车体形成件的变形而相对于车室相对后退;以及冲击吸收托架,冲击吸收托架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上被设置在刚性本体单元的后方并且适于通过接收后退的刚性本体单元而变形。【专利说明】车辆前部部分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车辆前侧发生碰撞时用于减小施加给乘客的碰撞加速度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在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减少施加给乘客的冲击,目前已知一种通过允许车架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的技术。具体地,将碰撞能量转化成用于使车架变形的载荷并且转化成车架的位移量。因此,在车架变形的同时,减少了施加给乘客的冲击。 JP-A-2010-83257中公开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具有设置在前侧架下方的子架。这些子架连接到从右前侧架的前端和左前侧架的前端向下延伸的托架。同时,子架通过碰撞载荷传输件连接到前侧架的下面,这些碰撞载荷传输件从这些子架的由托架接合的部分成对角线地向上、向后延伸。在各个前侧架中,从其前端直至接合碰撞载荷传输件的位置的范围被设置为屈曲区(buckling area),并且从接合碰撞载荷传输件的位置向后的范围被设置为挠曲区(flexing area)。前侧架的屈曲区在前侧架接收前侧碰撞的碰撞载荷时屈曲,并且然后,挠曲区被三维地挠曲,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具体地,在JP-A-2010-83257中公开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中,为了在电报杆(telegram pole)等与车辆在右侧构件(sidemember)与左侧构件之间的区域内(即,车辆的中央部分)发生碰撞(所谓的“杆碰撞”)的情况下保护引擎的目的,通过碰撞载荷传输件将碰撞能量传输给前侧架。 顺便提及,在车辆发生前侧碰撞的情况下,车体在初始阶段变形以吸收碰撞能量。而且,即使乘客系有安全带,乘客也会从座位向前移动,因此,施加给乘客的碰撞能量相对较小。随着车体继续变形,在吸收碰撞能量同时可以变形的这些构件的数目减少。因此,车辆的前部部分变得更加刚性,并且车体的变形量减少。因此,在前侧碰撞的后期,施加给乘客的碰撞能量的比率增加。 为了吸收前侧碰撞的碰撞能量,需要从碰撞开始至碰撞结束允许车体连续变形的变形冲程(deforming stroke)。根据车辆的类型调整车辆的外部尺寸。对于标准汽车,能够容易地在车室的前方设置用于吸收前侧碰撞的碰撞能量所需的变形冲程,同时确保车室空间足够。另一方面,对于小型汽车或者轻型汽车,因为规定的外部尺寸小于标准汽车的规定的外部尺寸,所以在确保车室空间与标准汽车的范围一样大的情况下,很难设置用于吸收碰撞能量所需的变形冲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效地吸收碰撞能量,即使变形冲程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前侧碰撞的后期过程中即使使用短的变形冲程也能够降低施加给乘客的碰撞加速度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其中包括:车体形成件,在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车体形成件适于在朝向车室的相对后退的方向上变形;刚性本体单元,刚性本体单元被设置在车室的前方,并且刚性本体适于随着车体形成件的变形相对于车室相对后退;以及冲击吸收托架,冲击吸收托架在车辆的前进方向上被设置在刚性本体的后方,并且冲击吸收托架适于通过接收后退的刚性本体单元而变形。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当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车体形成件变形,因此,刚性本体单元相对于车室相对后退。然后,冲击吸收托架接收后退的刚性本体单元,并且冲击吸收托架也变形。由于冲击吸收托架变形,因而通过变形量可以吸收碰撞能量。因为出于吸收冲击的目的,冲击吸收托架被设置成与车体形成件分离,所以可以对应于待吸收的碰撞能量设置冲击吸收托架的硬度。 在本专利技术中,至少在前侧碰撞的从开始至结束的前一半时间段内,冲击吸收托架可以通过接收后退的刚性本体单元而变形。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其中,冲击吸收托架设置成至少在前侧碰撞的从开始至结束的前一半时间段内通过接收后退的刚性本体单元而变形,从而在车体因前侧碰撞而变形的前半时间段内可以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因此,在车体继续变形并且开始对乘客施加影响的后半时间段内,待吸收的碰撞能量的量减少,并且减轻了在乘客上的载荷。 在本专利技术中,车体形成件可以是沿车辆的前进方向设置的侧构件,该侧构件可以设置有用于支撑动力装置(power plant)的底托(mount),刚性本体单元可以布置在侧构件上方并且在底托的前方,并且冲击吸收托架可以布置在刚性本体单元与底托之间。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其中,车体形成件是设置有用于支撑动力装置的底托的侧构件,并且冲击吸收托架布置在刚性本体单元与底托之间,在刚性本体单元布置在侧构件上方并且在底托的前方情况下,可以刚性地支撑冲击吸收托架以使冲击吸收托架由于后退的刚性本体单元而变形。而且,传输给冲击吸收托架的载荷可以经由底托传输给侧构件,因此,可以使冲击吸收托架吸收更大的碰撞能量。 在本专利技术中,底托可以包括其中心轴线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布置并且被固定至侧构件的外管,并且冲击吸收托架可以被固定至该外管。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其中,底托包括其中心轴线沿着车辆的横向方向布置的外管,并且冲击吸收托架固定至该外管,经由底托从冲击吸收托架传输给侧构件的载荷的输入方向可以容易地被设置为先前确定的方向。 在本专利技术中,冲击吸收托架可以布置在比外管的中心轴线更高的位置处。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其中,冲击吸收托架布置在比外管的中心轴线更高的位置处,经由冲击吸收托架可以容易地将碰撞载荷从布置在侧构件上方的刚性本体单元传输给侧构件。而且,在刚性本体单元平行于侧构件并且沿着侧构件后退的情况下,因为冲击吸收托架沿着底托的外管设置,所以可以设置较大的变形冲程。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设置有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的车辆的透视图。 图2是图1中车辆前部部分结构的透视图。 图3是从上方观看时图2中车辆前部部分结构的平面图。 图4是从车辆中间观看时图2中车辆前部部分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沿着冲击吸收托架的中心线截取的图4中车辆前部部分结构的截面图。 图6是示出了在由于前侧碰撞发生变形的状态下图5中车辆前部部分结构的示图。 图7是示出了在发生前侧碰撞之前和之后图5中车辆前部部分结构的侧构件的外部形状的示图。 图8是不出了当图5中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发生前侧碰撞时施加给车室的碰撞加速度与变形量之间的关系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考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部分结构10。在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时,为了易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相对于车辆的前进方向相对性地定义了“前”、“后”、“右”以及“左”方向。而且,车辆的横向方向上的中央侧被定义为“内部”,并且远离车辆的两侧被定义为“外部”。而且,相对于重力方向定义“上方”和“下方”。 图1中所示的车辆I具有车体2,在车体中作为动力装置的引擎以及变速器(transmiss1n,传动装置)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前部部分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前部部分包括:车体形成件,当车辆发生前侧碰撞时,所述车体形成件适于在朝向车室相对后退的方向上变形;刚性本体单元,所述刚性本体单元被设置在所述车室的前方并且适于随着所述车体形成件的变形相对于所述车室相对后退;以及冲击吸收托架,所述冲击吸收托架在所述车辆的前进方向上被设置在所述刚性本体单元的后方并且适于通过接收后退的所述刚性本体而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蔵本隆充莲见伸吾大渊泰知六车健
申请(专利权)人:三菱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