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0452913 阅读: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8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吊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包括吊具框架(1)、至少两个摆动臂(2)、至少两个移动手臂(3),所述摆动臂(2)分别与吊具框架(1)两端铰接,所述摆动臂(2)下端设有摆动臂固定板(21),所述摆动臂固定板(21)设有导向杆(22),所述导向杆(22)为水平纵向方向,所述移动手臂(3)设有移动手臂导向孔,所述移动手臂(3)上端通过移动手臂导向孔与导向杆(22)连接。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为解决传统专用吊具一个吊具只能匹配一种车型,不适应多车型柔性线的问题,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减少了对场地的占用,提高了生产的节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身吊具,特别是涉及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车身总拼有链式的软连接吊具,抓手式半自动吊具,地板支撑形式吊具,可切换的集成式的自动吊具等等。链式软连接吊具大都结构简单,使用起来铰链吊钩需要人工钩住指定车身位置,其位置准确性不高,需要操作人数2-4人。抓手式半自动吊具,结构同样简单,依靠吊具的四个抓手抓取车身,其操作方便简单,应用比较多。地板支撑形式和集成式的自动吊具柔性好,但其精度要求高,要求控制性强,对已总拼抽检、返修下线/上线等场合,造价成本闻,资源浪费。 汽车总拼下线抽检或返修时主要采用的是人工吊运的半自动吊具下线/上线方式,而每种车型由于其重心、抓拾点不同,其吊具都是专用的,即每种车型都必须配备一套吊具,才能满足正常的抽检、返修。常见的抓手式半自动吊具,其主要结构包括支撑框架、手臂、托架、连杆等,由于手臂、托架都是针对车型而固定位置的,因此只能吊具和车型一一对应,无法满足多种车型共用的要求。当一条生产线需要生产多种车型时,就需要配置多种吊具,同时要求切换吊具满足生产需求,这在场地和生产节拍上都有较大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传统专用吊具一个吊具只能匹配一种车型,不适应多车型柔性线的问题,该吊具对手臂、抓手进行了改进。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具框架、至少两个摆动臂、至少两个移动手臂,所述摆动臂分别与吊具框架两端铰接,所述摆动臂下端设有摆动臂固定板,所述摆动臂固定板设有导向杆,所述导向杆为水平纵向方向,所述移动手臂设有移动手臂导向孔,所述移动手臂上端通过移动手臂导向孔与导向杆连接。以车头到车身的方向为纵向,通过导向杆,移动手臂可以根据起吊的车型长度调节移动手臂在摆动臂固定板上的纵向位置,以适应各种不同车型的起吊需求,解决了传统吊具一个吊具只能匹配一中车型的确定,可调性好,切换方便。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的摆动臂固定板还设有承重杆,所述承重杆与导向杆平行分布,所述移动手臂设有移动手臂承重孔,所述移动手臂上端通过移动手臂承重孔与承重杆连接。承重杆的加入可以增大对移动手臂的支撑力度,使移动手臂能够起吊一定重量的车身,同时承重杆与导向杆平行,使移动手臂在导向杆上调节时,其在承重杆上的位置也能顺畅的调节。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的移动手臂通过移动手臂紧固螺栓固定在承重杆上。在移动手臂调整好位置后,在起吊前用移动手臂紧固螺栓将移动手臂固定旨在承重杆上,可以防止移动手臂在起吊时发生晃动和不稳定的现象。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的移动手臂设有移动手臂下端拐脚,所述移动手臂下端拐脚位于移动手臂的下端部分并与移动手臂成拐角,所述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还包括托块,所述托块与移动手臂下端拐脚连接。移动手臂下端拐脚可以让移动手臂抓举车身,在移动手臂下端拐脚加上托块,可以增加与车身的接触面,以免在起吊过程中损伤到车身。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的移动手臂包括可以旋转的旋转抓手,所述移动手臂设有移动手臂下端拐脚,所述移动手臂下端拐脚位于移动手臂的下端部分并与移动手臂成拐角,所述旋转抓手与移动手臂下端拐脚旋转连接,所述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还包括托块,所述旋转抓手与托块连接。旋转抓手可以根据车顶的弧度角度的不同自动或者手动调节旋转抓手的方向,使旋转抓手能够以合适的角度贴紧车顶进行起吊,配合托块的使用可以防止车身的损伤。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还包括驱动摆动臂的摆动臂气缸,所述摆动臂气缸的缸筒与吊具框架铰接,所述摆动臂气缸的活塞杆与摆动臂铰接。摆动臂气缸用于驱动摆动臂张开或者收回,在起吊车身前摆动臂气缸驱动摆动臂张开,当靠近车身后摆动臂气缸驱动摆动臂收回,此时移动手臂下端拐脚位于车身内,在起吊时移动手臂下端拐脚和托块配合托起车身。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还包括摆动臂连接杆,所述摆动臂连接杆与吊具框架两端的摆动臂铰接。摆动臂连接杆与吊具框架两端的摆动臂连接,在摆动臂气缸的驱动下,可以实现两端的摆动臂能够同步动作。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的吊具框架包括横向框架杆和纵向框架杆,所述横向框架杆与纵向框架杆垂直连接,所述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横向平衡块和至少一个纵向平衡块,所述横向平衡块连接到横向框架杆上,所述纵向平衡块连接到纵向框架杆上。横向平衡块和纵向平衡块的加入可以调节吊具框架的平衡,当在起吊时如果吊具框架横向方向出现一边较轻另一边较重的情况,可以通过横向平衡块的调节来使吊具框架在横向方向上的平衡;如果吊具框架纵向方向出现一边较轻另一边较重的情况,可以通过纵向平衡块的调节来使吊具框架在纵向方向上的平衡。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还包括吊具悬挂支架,所述吊具悬挂支架与吊具框架连接。起吊机可以通过勾住吊具框架的吊具悬挂支架来吊起该柔性吊具装置。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为解决传统专用吊具一个吊具只能匹配一种车型,不适应多车型柔性线的问题,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减少了对场地的占用,提高了生产的节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的移动手臂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与车身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中各序号表示的意义如下: 吊具框架1、横向平衡块11、纵向平衡块12、吊具悬挂支架13、摆动臂2、摆动臂固定板21、导向杆22、承重杆23、移动手臂固定螺栓24、摆动臂气缸25、摆动臂连接杆26、移动手臂3、后移动手臂301、前移动手臂302、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旋转抓手32、托块33、三厢车身4、两厢车身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结合图1所示,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包括吊具框架1、摆动臂2和移动手臂,吊具框架I为长方形形状,吊具框架I两端各铰接有两个摆动臂2,即四个摆动臂2各位于长方形吊具框架I的四个顶点上,四个摆动臂2各连接有一个移动手臂3,其中包括有两个后移动手臂301和两个前移动手臂302,后移动手臂301设有后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所述后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与后移动手臂301成一定的拐角,托块33直接安装在后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上,作为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与车身的接触点和托起点。前移动手臂302设有前移动手臂下端拐脚,前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与前移动手臂302成一定的拐角,旋转抓手32与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旋转连接,旋转抓手32成套筒状套在前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上,旋转抓手32可以根据起吊车身的车顶角度旋转至合适的位置,同时旋转抓手32两面各设有一个托块33,增加起吊时与车身车顶的接触面。该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还包括摆动臂连接杆26,所述摆动臂连接杆26与吊具框架I两端的摆动臂2铰接,这样在摆动臂2运动时能使吊具框架I两端的摆动臂2保持动作一致。每一个摆动臂2各有一个摆动臂气缸2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具框架(1)、至少两个摆动臂(2)、至少两个移动手臂(3),所述摆动臂(2)分别与吊具框架(1)两端铰接,所述摆动臂(2)下端设有摆动臂固定板(21),所述摆动臂固定板(21)设有导向杆(22),所述导向杆(22)为水平纵向方向,所述移动手臂(3)设有移动手臂导向孔,所述移动手臂(3)上端通过移动手臂导向孔与导向杆(22)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吊具框架(I)、至少两个摆动臂(2)、至少两个移动手臂(3),所述摆动臂(2)分别与吊具框架(I)两端铰接,所述摆动臂(2)下端设有摆动臂固定板(21),所述摆动臂固定板(21)设有导向杆(22),所述导向杆(22)为水平纵向方向,所述移动手臂(3)设有移动手臂导向孔,所述移动手臂(3)上端通过移动手臂导向孔与导向杆(22)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臂固定板(21)还设有承重杆(23),所述承重杆(23)与导向杆(22)平行分布,所述移动手臂(3)设有移动手臂承重孔,所述移动手臂(3)上端通过移动手臂承重孔与承重杆(23)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手臂(3)通过移动手臂紧固螺栓(24)固定在承重杆(23)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手臂(3)设有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 ),所述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位于移动手臂(3)的下端部分并与移动手臂(3)成拐角,所述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还包括托块(33),所述托块(33)与移动手臂下端拐脚(31)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总拼下线柔性吊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手臂(3)包括可以旋转的旋转抓手(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冬艳杨磊冯雪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