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燃油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注油软管及具有该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注油软管,包括护套和尼龙软管,所述尼龙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密封胶套,所述密封胶套与所述尼龙软管密封连接,所述护套包裹在所述尼龙软管之外。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尼龙软管替代低渗透橡胶软管,成本较低。(*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注油软管及具有该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燃油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注油软管及具有该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燃油系统由加油管、燃油箱及燃油管路组成,其中加油管与燃油箱通常由一段柔性连接管(又称为注油软管)组成。其中注油软管的作用是用于加油管与燃油箱的连接安装以及吸收或隔离振动,防止加油管与燃油箱连接因振动而导致泄漏。传统的注油软管一般采用低渗透橡胶制造,存在成本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注油软管及具有该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注油软管,包括护套和尼龙软管,所述尼龙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密封胶套,所述密封胶套与所述尼龙软管密封连接,所述护套包裹在所述尼龙软管之外。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胶套包括端部和筒身部,所述尼龙软管的端部包裹所述密封胶套的筒身部,所述密封胶套上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尼龙软管过盈配合。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尼龙软管上设有与所述密封环相配合的密封凹槽,所述密封环设置在所述密封凹槽内。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环至少有三个。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胶套的端部设有对接凹槽,所述尼龙软管的端部插入所述对接凹槽内。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胶套为橡胶密封胶套。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尼龙软管为波纹管。 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注油软管。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汽车燃油系统还包括加油管和燃油箱,所述燃油箱上设有注油管接头,所述尼龙软管的一端通过所述密封胶套与所述加油管连接,所述尼龙软管、加油管之间套设有第一夹箍,所述尼龙软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密封胶套与所述注油管接头连接,所述尼龙软管、注油管接头之间套设有第二夹箍。 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胶套包裹在所述加油管之外,所述加油管与所述密封胶套密封连接,所述加油管的端部设有弧形凸起部,所述弧形凸起部与所述密封胶套过盈配合。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通过尼龙软管替代低渗透橡胶软管,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技术一种注油软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一种注油软管的剖面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技术一种具有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的部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技术一种具有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号为:注油软管100 ;尼龙软管I ;密封凹槽11 ;密封胶套2 ;端部21 ;对接凹槽211 ;筒身部22 ;密封环221 ;护套3 ;加油管4 ;弧形凸起部41 ;第一夹箍5 ;第二夹箍6 ;燃油箱7。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注油软管100,包括护套3和尼龙软管I,所述尼龙软管I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密封胶套2,所述密封胶套2与所述尼龙软管I密封连接,所述护套3包裹在所述尼龙软管I之外,所述护套3优选为发泡护套。所述护套3可以保护尼龙软管1,避免尼龙软管I被底盘异物所划伤。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密封胶套2包括端部21和筒身部22,所述尼龙软管I的端部包裹在所述密封胶套2的筒身部22之外,所述密封胶套2上设有密封环221,所述密封环221与所述尼龙软管I过盈配合。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尼龙软管I上设有与所述密封环221相配合的密封凹槽11,所述密封环221设置在所述密封凹槽11内,采用密封环221过盈配合的方式能有效降低装配时的插入力。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密封环221至少有三个,本技术优选设置三至八个所述密封环221。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密封胶套2的端部21设有对接凹槽211,所述尼龙软管I的端部插入所述对接凹槽211内。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密封胶套2优选为橡胶密封胶套。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尼龙软管I优选为波纹管。 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具有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包括上述中任一项所述的注油软管100。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汽车燃油系统还包括加油管4和燃油箱7,所述燃油箱7上设有注油管接头,所述尼龙软管I的一端通过所述密封胶套5与所述加油管7连接,所述尼龙软管1、加油管4重叠的部分之间套设有第一夹箍5,所述尼龙软管I的另一端通过所述密封胶套2与所述注油管接头连接,所述尼龙软管1、注油管接头重叠的部分之间套设有第二夹箍6,通过第一夹箍5、第二夹箍6的夹紧力使得注油软管100的密封胶套2的密封结构变形得以维持,达到密封的目的。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夹箍5、第二夹箍6的作用位置与密封胶套2的密封环221相重合,可以在增加拉拔力的同时,提高密封可靠性,此处第一夹箍5、第二夹箍6需要直接作用在弹性模量较大的尼龙材料,因此选用非弹性夹箍比较合理。另外从密封试验结果看来:第一夹箍5、第二夹箍6采用蜗杆夹箍夹紧,可靠性更高。第一夹箍5、第二夹箍6也可选双钢丝环箍和弹性夹箍。 如图1至图4所示,所述密封胶套2包裹在所述加油管4之外,所述加油管4与所述密封胶套2密封连接,所述加油管4的端部设有弧形凸起部41,所述弧形凸起部41与所述密封胶套2过盈配合。 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注油软管100及具有该注油软管的汽车燃油系统,注油软管100与加油管4直接装配,替代原来的橡胶软管,装配完毕后,采用第一夹箍5、第二夹箍6夹紧接头处,第一夹箍5、第二夹箍6靠螺栓作用力产生预紧,降低了整车成本,整车成本下降约7元;提高了密封性能。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油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套和尼龙软管,所述尼龙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密封胶套,所述密封胶套与所述尼龙软管密封连接,所述护套包裹在所述尼龙软管之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注油软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套和尼龙软管,所述尼龙软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密封胶套,所述密封胶套与所述尼龙软管密封连接,所述护套包裹在所述尼龙软管之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油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套包括端部和筒身部,所述尼龙软管的端部包裹所述密封胶套的筒身部,所述密封胶套上设有密封环,所述密封环与所述尼龙软管过盈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油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尼龙软管上设有与所述密封环相配合的密封凹槽,所述密封环设置在所述密封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油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环至少有三个。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油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套的端部设有对接凹槽,所述尼龙软管的端部插入所述对接凹槽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油软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胶套为橡胶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基荣,谢士超,吕兆平,徐靖,吴川永,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