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起重机臂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414460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1 0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臂架,属于海洋工程起重领域。所述臂架为桁架结构,第一主弦管与上腹管的连接点和第一主弦管与前腹管的连接点交替间隔布置,第二主弦管与后腹管的连接点和第二主弦管与上腹管的连接点交替间隔布置,第三主弦管与下腹管的连接点和第三主弦管与后腹管的连接点交替间隔布置,第四主弦管与前腹管的连接点和第四主弦管与下腹管的连接点交替间隔布置;从臂架的一端起,第一、二、三和四主弦管上的第n个连接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臂架的长度方向垂直,其中,n为正整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各主弦管上的腹管的连接点均设为两个,均匀分布,解决了连接点处应力集中的问题,整个臂架的应力分布更均匀,力流更顺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重机臂架
本技术涉及海洋工程起重运输机械的设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起重机臂架。
技术介绍
随着近几年海洋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海工起重机的设计与应用日趋广泛。作为海工起重机的一部分,臂架是把货物载荷传递到连接基柱的重要结构件,其除了必须保证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要求外,臂架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对起重机臂架本身的力流传递、结构的疲劳寿命、整体自重、稳定性及整机性能都有着重大的影响。现有一种桁架式臂架,包括依次连接的底节臂、中间臂和顶节臂,底节臂、中间臂和顶节臂分别包括主弦管、下腹管、上腹管、前腹管、后腹管、竖直零杆和横向零杆,其中,竖直零杆与横向零杆间隔焊接在主弦管上,位于同一平面的竖直零杆与横向零杆将臂架分为多节,下腹管、上腹管、前腹管和后腹管焊接在竖直零杆和横向零杆相交处的主弦管上,且位于不同平面的下腹管与上腹管相互平行设置(即下腹管与上腹管的走向相同),位于不同平面的前腹管与后腹管也相互平行设置(前腹管与后腹管的走向也相同)。在实现本技术的过程中,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不同平面的下腹管、上腹管、前腹管和后腹管与主弦管的焊接处的连接点在同一根主弦管上会交汇,且整个臂架中这些焊接处的连接点是不均匀分布的,在这些不均匀分布的连接点容易产生应力集中,降低焊接处的疲劳强度,增加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焊接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降低焊接处的疲劳强度,增加安全隐患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臂架。所述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臂架,所述臂架为桁架结构,所述桁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四根主弦管、多根上腹管、多根下腹管、多根前腹管、多根后腹管、多根横向零杆和多根竖直零杆,所述多根横向零杆和所述竖直零杆连接在所述主弦管之间且垂直于所述主弦管,所述主弦管包括第一主弦管、第二主弦管、第三主弦管和第四主弦管,所述多根上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弦管和所述第二主弦管之间,所述多根下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三主弦管和所述第四主弦管之间,所述多根前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弦管和所述第四主弦管之间,所述多根后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二主弦管和所述第三主弦管之间,所述第一主弦管与所述上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一主弦管与所述前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一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所述第二主弦管与所述后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二主弦管与所述上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二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所述第三主弦管与所述下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三主弦管与所述后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三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所述第四主弦管与所述前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四主弦管与所述下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四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从所述臂架的一端起,所述第一主弦管、第二主弦管、第三主弦管和第四主弦管上的第η个连接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平面与所述臂架的长度方向垂直,其中,η为正整数。进一步地,所述臂架包括顺序连接的底节臂、中间臂和顶节臂,所述底节臂、所述中间臂和所述顶节臂均为所述桁架结构。优选地,位于同一平面的所述竖直零杆与所述横向零杆构成一个零杆截面,所述零杆截面为矩形或正方形。进一步地,所述臂架上间隔多个连接点设置一个所述零杆截面。更进一步地,从所述中间臂的一端起,所述中间臂的第a*m+l个连接点处设置一个所述零杆截面,其中,4 < a < 8,且a、m均为正整数。优选地,a等于6。优选地,所述底节臂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所述零杆截面。优选地,所述顶节臂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所述零杆截面。优选地,所述中间臂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所述零杆截面。可选地,所述底节臂与所述中间臂、所述中间臂与所述顶节臂之间通过螺栓或者销轴连接。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上腹管、后腹管、下腹管和前腹管呈锯齿状顺序连接在的第一主弦管与第二主弦管、第二主弦管与第三主弦管、第三主弦管与第四主弦以及第四主弦管与第一主弦管之间,各主弦管上的各腹管的连接点交替间隔分布,且从臂架的一端起,第一主弦管、第二主弦管、第三主弦管和第四主弦管上的第η个连接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臂架的长度方向垂直,上腹管和下腹管相互交叉设置,后腹腹管和前腹管相互交叉设置,各主弦管上的腹管的连接点均为两个,均匀分布,可以有效避免各个腹管与各主弦管连接处应力集中的问题,整个臂架的应力分布更均匀、构造更简单,臂架的力流更顺畅,有效地降低了安全隐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起重机臂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起重机臂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臂架的中间臂的部分三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实施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臂架,参见图1、图2和图3,该臂架为桁架结构,该桁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四根主弦管121、多根上腹管122、多根下腹管123、多根前腹管124、多根后腹管125、多根横向零杆126和多根竖直零杆127,多根横向零杆126和竖直零杆127连接在主弦管121之间且垂直于主弦管121,该主弦管121包括第一主弦管1211、第二主弦管1212、第三主弦管1213和第四主弦管1214,多根上腹管122呈锯齿状连接在第一主弦管1211和第二主弦管1212之间,每根上腹管12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主弦管1211和第二主弦管1212上,多根下腹管123呈锯齿状连接在第三主弦管1213和第四主弦管1214之间,每根下腹管123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三主弦管1213和第四主弦管1214上,多根前腹管124呈锯齿状连接在第一主弦管1211和第四主弦管1214之间,每根前腹管124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一主弦管1211和第四主弦管1214上,多根后腹管125呈锯齿状连接在第二主弦管1212和第三主弦管1213之间,每根后腹管125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二主弦管1212和第三主弦管1213上。第一主弦管1211与上腹管122的连接点和第一主弦管1211与前腹管124的连接点沿第一主弦管1211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第二主弦管1212与后腹管125的连接点和第二主弦管1212与上腹管122的连接点沿第二主弦管1212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第三主弦管1213与下腹管123的连接点和第三主弦管1213与后腹管125的连接点沿第三主弦管1213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第四主弦管1214与前腹管124的连接点和第四主弦管1214与下腹管123的连接点沿第四主弦管1214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从臂架的一端起,第一主弦管1211、第二主弦管1212、第三主弦管1213和第四主弦管1214上的第η个连接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与臂架的长度方向垂直,其中,η为正整数。可以理解地,四根主弦管121的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或正方形。相对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机臂架,所述臂架为桁架结构,所述桁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四根主弦管、多根上腹管、多根下腹管、多根前腹管、多根后腹管、多根横向零杆和多根竖直零杆,所述多根横向零杆和所述竖直零杆连接在所述主弦管之间且垂直于所述主弦管,所述主弦管包括第一主弦管、第二主弦管、第三主弦管和第四主弦管,所述多根上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弦管和所述第二主弦管之间,所述多根下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三主弦管和所述第四主弦管之间,所述多根前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弦管和所述第四主弦管之间,所述多根后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二主弦管和所述第三主弦管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弦管与所述上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一主弦管与所述前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一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所述第二主弦管与所述后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二主弦管与所述上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二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所述第三主弦管与所述下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三主弦管与所述后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三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所述第四主弦管与所述前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四主弦管与所述下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四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 从所述臂架的一端起,所述第一主弦管、第二主弦管、第三主弦管和第四主弦管上的第n个连接点位于同一平面内,且所述平面与所述臂架的长度方向垂直,其中,n为正整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臂架,所述臂架为桁架结构,所述桁架结构包括平行设置的四根主弦管、多根上腹管、多根下腹管、多根前腹管、多根后腹管、多根横向零杆和多根竖直零杆,所述多根横向零杆和所述竖直零杆连接在所述主弦管之间且垂直于所述主弦管,所述主弦管包括第一主弦管、第二主弦管、第三主弦管和第四主弦管,所述多根上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弦管和所述第二主弦管之间,所述多根下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三主弦管和所述第四主弦管之间,所述多根前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一主弦管和所述第四主弦管之间,所述多根后腹管呈锯齿状连接在所述第二主弦管和所述第三主弦管之间,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弦管与所述上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一主弦管与所述前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一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所述第二主弦管与所述后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二主弦管与所述上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二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所述第三主弦管与所述下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三主弦管与所述后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三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所述第四主弦管与所述前腹管的连接点和所述第四主弦管与所述下腹管的连接点沿所述第四主弦管的长度方向交替间隔布置; 从所述臂架的一端起,所述第一主弦管、第二主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文革雷旭张欢何鹏余锋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