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及其生态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409415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9-10 18: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在葛仙米的养殖水体中,同时混养水生动物。其中,所述水生动物为滤食性水生生物和/或杂食性水生动物。所述滤食性水生动物为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食藻虾和食藻螺中的一种或多种。该生态养殖方法所使用的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或在天然水域中进行网箱围隔式养殖。本发明专利技术将葛仙米和水生动物生态多元化混合培养,自组织、自循环;通过混养水生动物,增加了养殖空间的利用率;无需任何人工光源进行补光,室外全开放式培养,无需换水,养殖水体中不添加任何营养成分;葛仙米的营养方式属于光合异养型,曝气系统所通空气无需过滤,鼓气量无需太大,更无需消耗商品化的CO2气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及其生态养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蓝藻的养殖,具体涉及一种低成本环保型的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及其生态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葛仙米是念珠藻属(NostocVauch)中的 拟球状念珠藻(NostocsphaeoidesKutzing)的俗称,它属于蓝藻门(Cyanophyta),蓝藻纲(Cyanophyceae),念珠藻目(Nostoc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是一种珍贵的淡水固氮蓝藻。葛仙米在世界上的分布极其稀少,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山区的水稻田中,湖北鹤峰的产量最高,据报道非洲等地也有少量分布。葛仙米在我国历史悠久,不仅是一道营养丰富的传统佳肴,而且具有较高的医疗和保健功效。然而,由于农业耕作方式的不恰当和葛仙米野生资源的不合理采收,导致葛仙米的野生生境遭到严重破坏,其产量锐减,如今已是仙踪难觅,濒临灭绝。近年来,对葛仙米野生资源的保护已经提上了日程,同时人工养殖技术也迅速兴起。人工养殖葛仙米是保护葛仙米物种资源的一个必要途径,人类已经做了太多干预自然的错事,如今需要人类通过再次干预自然来达到保护自然的目的。葛仙米的人工养殖项目不仅利国利民,而且商机巨大。除具有较高的药用食疗价值之外,而且深加工前景广阔,更为重要的是其有望被开发成为一种生态氮肥,从而荣归故里,发挥其在原生境中应有的生态功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葛仙米人工养殖的科研单位。由水生所研究员胡征宇博士主持的葛仙米人工养殖研究项目在2003年即已通过了湖北省科技厅组织的成果鉴定,首次在国内外成功实现了葛仙米的人工养殖。近十年来葛仙米养殖产业日益兴起,多数采用室内养殖的模式,依靠人工光源进行光合生长,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而且产量颇低。亦有通过建造阳光温室大棚进行室外培植的养殖模式,但是其养殖模式单一。然而无论是室内养殖还是室外养殖,其培养用水中都需要添加大量的人工营养成分。中国专利CN101792716B中公开的方法提及利用葛仙米的养殖废水在下游饲养水生动植物,再将水生动植物的养殖废水循环利用来饲养葛仙米,此法为半开放式培养,需要将葛仙米和水生动植物分池培养,系统运行复杂且操作繁琐,且此专利未对此养殖系统的具体运行方法进行详细描述。室外培养条件随天气和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葛仙米的生活史复杂,从丝状体生长发育成较大的球体需要的生长周期较长,通常在生长速度较高的夏季(生产旺季)也需要至少2个月的生产周期才能实现从丝状体到5mm以上球体的发育。且目前国内葛仙米的养殖全部采用单一物种的养殖模式,葛仙米的室外养殖技术较难普及,其实施过程难点较多,尚未见经济环保的葛仙米人工一体化生态养殖的详细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专利技术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与水生动物混合培养,实现养殖系统的物种多元化,且各物种之间实现互惠共生,养殖水体中不添加任何营养成分,生产的葛仙米产量高、品质优,并且成本低廉,操作简便,更重要的是可最大程度的节约水资源和降低能耗。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在葛仙米的养殖水体中,同时混养水生动物。优选的,所述水生动物为滤食性水生生物和/或杂食性水生动物。优选的,所述滤食性水生动物为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食藻虾和食藻螺中的一种或多种。其中,滤食性鱼类,如鲢鳙鱼;滤食性贝类,如河蛘;食藻虾,如大和藻虾、黑壳虾等;食藻螺,如斑马螺等。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种源为直径≥ 1mm的球体。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的接种量为:球体直径为l_2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3_8g/L,或球体直径为2-3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5_10g/L,或球体直径为3_5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8-15g/L。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种源与所述水生动物的生物量之比为2-10:1。优选的,当混养的水生动物含有杂食性水生动物时,虽然杂食性水生动物可能会摄食葛仙米,但是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解决摄食问题,其中杂食性水生动物,如团头鲂、鲫鱼、鲤鱼等。所述葛仙米种源的球体直径大于所述杂食性水生动物的口径大小,使水生动物因口小而难以吞食葛仙米;或者,所述养殖水体分区域混养所述杂食性大型水生动物,使水生动物和葛仙米分开但水体相通即可,例如在养殖水体内拉设筛网即可实现同池分隔的目的。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的养殖条件可选择:室外阳光温室、自然光照。优选的,所述葛仙米的养殖条件亦可选择:天然水域的网箱围隔式培养,自然光照。优选的,在养殖过程中,当培养水体液面以下0.5米处的光透过率小于50%时,及时筛取出球体直径较大的葛仙米;当水生动物的生物量≥3.3g/L时,需及时捕捞,并将其生物量控制在3.3g/L以下。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上述生态养殖方法所使用的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所述开放式培养池设置在室外阳光温室内,用于接种葛仙米种源,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底部铺设曝气管,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出水管道与过滤系统相连,所述过滤系统用于过滤浮游生物和水体残渣;所述开放式水体活化池与所述过滤系统相连,视不同水体特性而定,对养殖时间较长的水体进行定期活化(活化:水体澄清并且重新吸收了适量的营养元素)。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所述封闭式蓄水池以天然水体为水源;所述开放式培养池设置在室外阳光温室内,用于接种葛仙米种源,所述开放式培养池内的养殖水体由所述封闭式蓄水池供给,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底部铺设曝气管,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出水管道与过滤系统相连,所述过滤系统用于过滤浮游生物和水体残渣;优选的曝气管为穿孔曝气管或微孔曝气管。所述开放式水体活化池与所述过滤系统相连,视不同水体特性而定,对养殖时间较长的水体进行定期活化(活化:水体澄清并且重新吸收了适量的营养元素)。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选择球体直径> I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于所述开放式培养池,养殖葛仙米的光源为自然光源,所述葛仙米的接种量为:球体直径为l_2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3-8g/L,或球体直径为2-3_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5-10g/L,或球体直径为3-5_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8-15g/L。同时混养滤食性水生生物,所述葛仙米种源与所述水生动物的生物量之比为2-10:1。在养殖过程中,当培养水体液面以下0.5米处的光透过率小于50%时,及时筛取出球体直径较大的葛仙米。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优选方案: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封闭式蓄水池、开放式培养池和开放式水体活化池,所述封闭式蓄水池以天然水体为水源;所述开 放式培养池设置在室外阳光温室内,用于接种葛仙米种源,所述开放式培养池内的养殖水体由所述封闭式蓄水池供给,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底部铺设曝气管,所述开放式培养池的出水管道与过滤系统相连,所述过滤系统用于过滤浮游生物;优选的曝气管为穿孔曝气管或微孔曝气管。所述开放式水体活化池与所述过滤系统相连,视不同水体特性而定,对养殖时间较长的水体进行定期活化(活化:水体澄清并且重新吸收了适量的营养元素)。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选择球体直径> I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于所述开放式培养池,养殖葛仙米的光源为自然光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葛仙米的养殖水体中,同时混养水生动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葛仙米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葛仙米的养殖水体中,同时混养水生动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动物为滤食性水生生物和/或杂食性水生动物;优选的,所述滤食性水生动物为滤食性鱼类、滤食性贝类、食藻虾和食藻螺中的一种或多种。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葛仙米的种源为直径^ Imm的球体。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葛仙米的接种量为:球体直径为l_2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3-8g/L,或球体直径为2_3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5-10g/L,或球体直径为3-5mm的葛仙米种源接种量为8_15g/L。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葛仙米种源与所述水生动物的生物量之比为2-10: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态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混养的水生动物含有杂食性水生动物时, 所述葛仙米种源的球体直径大于所述杂食性水生动物的口径大小,使水生动物因为口小而难以吞食葛仙米; 或者,所述养殖水体分区域混养所述杂食性大型水生动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彦君周丰王卫易思富熊斌杨胜辉王远忠陈牧
申请(专利权)人:常德炎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湖南炎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