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及油分离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311583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13 14: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及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能够可靠地防止漏油再流入贯穿孔。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油分离器具有:滤清元件,在内侧及外侧冲孔板(40A、41)之间配设有滤清部件(37),且构成为从入口配管(15)流入的制冷剂气体从设置于内侧冲孔板(41)的内侧贯穿孔(51)流入滤清部件(37)且从设置于外侧冲孔板(40A)的外侧贯穿孔(50A)向外侧流出;及壳(35),在内部容纳滤清元件(36A)并且具有收集从外侧贯穿孔(50A)流出的漏油(60)的底部(35C),所述油分离器构成为在外侧冲孔板(40A)的表面设置漏油(60)的辅助流路板(45A),且使漏油(60)通过辅助流路板(45A)排出到壳(35)的底部(35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3年2月1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3-026038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所有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用于捕集制冷剂气体中所含的油的滤清元件的油分离器、及应用该油分离器的超低温制冷机系统。
技术介绍
已知有通过使由压缩机升压的制冷剂气体在超低温制冷机中膨胀而产生寒冷的装置。这种压缩机中有在制冷剂气体的升压时使用油的压缩机。因此,有时在已升压的制冷剂气体中含有油。因此,通过压缩机升压的制冷剂气体在送至油分离器而进行油与制冷剂气体的分离后,供给于制冷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55911号公报 一种油分离器中,在单元内具有滤清部件。油在制冷剂气体通过该滤清部件时被分离。然而,若分离的油向滤清部件的下游侧飞散,则有可能再次混入制冷剂气体中。 若含有油的制冷剂气体供给于制冷机,则有可能会使制冷机的性能恶化。因此,要求提高油分离器的分离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通过滤清部件分离的油再次混入制冷剂气体中的油分离器。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一种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其具备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升压的压缩机、从升压后的所述制冷剂气体中分离油的油分离器、及使从所述油分离器中排出的制冷剂气体膨胀的超低温制冷机,其中,所述油分离器具备:容器;入口配管,配置于该容器的上部,且导入制冷剂气体;滤清部件,配置于具有内侧贯穿孔的内侧冲孔板与具有外侧贯穿孔的外侧冲孔板之间;出口配管,配置于比该滤清部件更靠外侧的容器上部,且排出通过该滤清部件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口,配置于所述容器的下部,且排出通过所述滤清部件分离后的油;及辅助流路,设置于比所述外侧冲孔板更靠外侧,且将所述分离后的油导向所述排出口。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式,能够防止油混入制冷剂气体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例性地表示应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压缩机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局部剖视图。 图3表示内设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滤清元件,图3(A)是纵剖视图,图3(B)是图3(A)中的A-A剖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中的漏油的流动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外侧冲孔板上的辅助流路板的配设位置的图。 图6是表示内设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第1变形例的滤清元件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内设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第2变形例的滤清元件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第3变形例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内设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滤波元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图9的以箭头B表示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11是内设于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滤清元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2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方式的油分离器的外侧贯穿孔的图,图12(A)是表示在图11中的以箭头UP表示的范围内形成的外侧贯穿孔的形成状态的图,图12(B)是表示图11中的以箭头LO表示的范围内形成的外侧贯穿孔的形成状态的图。 图中:10-压缩机,11-压缩机主体,12-热交换器,13-高压侧配管,14-低压侧配管,15-油分离器,15A-高压气体导入用管,15B-高压气体导出用管,15C-回油用管,16-吸附器,17-储罐,18-旁通机构,22-供给配管,23-返回配管,24-回油配管,25-冷却水配管,26-油热交换部,27-制冷剂气体热交换部,30-制冷机,30-GM制冷机,33-油冷却配管,35-壳,35A-圆筒部,35B-上部法兰,35C-底部,36A~36E-滤清元件,37-滤清部件,38-上部盖体,38a-凸缘部,39-下部盖体,40A~40C-外侧冲孔板,41-内侧冲孔板,43-过滤器,45A~45C-辅助流路板,47-滴落部,48-引导槽,49-凸缘部,50A~50C-外侧贯穿孔,51-内侧贯穿孔,52-槽部,54-凸缘部,60-漏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蓄冷器式制冷机用压缩机10(以下称作压缩机)。压缩机10通过供给配管22及返回配管23连接于GM制冷机30。 压缩机10在压缩机主体11对从GM制冷机30经由返回配管23返回的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将该制冷剂气体称作返回气体)进行升压,并将其作为供给气体经由供给配管22再次供给于GM制冷机30。该压缩机10大致由压缩机主体11、热交换器12、高压侧配管13、低压侧配管14、油分离器15、吸附器16、储罐17及旁通机构18等构成。 从GM制冷机30返回的返回气体经由返回配管23首先流入储罐17中。该储罐17的功能是去除返回气体中所含的脉动。 该已用储罐17去除脉动的返回气体导出至低压侧配管14。低压侧配管14连接于压缩机主体11。由此,已在储罐17中去除脉动的返回气体供给于压缩机主体11。 压缩机主体11例如为涡旋式或回转式的泵,且起到对返回气体进行升压的作用(将在压缩机主体11中升压的制冷剂气体称作供给气体)。该压缩机主体11将已升压的供给气体送出至高压侧配管13A。另外,供给气体在压缩机主体11中升压时,有时以混入有些许压缩机主体11内的油的状态送出至高压侧配管13A。 并且,压缩机主体11设为利用油进行冷却的结构。因此,使油循环的油冷却配管33连接于构成热交换器12的油热交换部26。并且,油冷却配管33中设置有对流过内部的油流量进行控制的节流孔32。 热交换器12构成为使冷却水在冷却水配管25中循环,且具有对流过油冷却配管33的油进行冷却处理的油热交换部26、及对供给气体进行冷却的制冷剂气体热交换部27。在油热交换部26中,流过油冷却配管33内的油通过热交换而被冷却,并且在制冷剂气体热交换部27中,流过高压侧配管13A内的供给气体通过热交换而被冷却。 在压缩机主体11升压并在制冷剂气体热交换部27冷却的供给气体经由高压侧配管13A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39/201410045312.html" title="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及油分离器原文来自X技术">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及油分离器</a>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其具备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升压的压缩机、从升压后的所述制冷剂气体中分离油的油分离器、及使从所述油分离器中排出的制冷剂气体膨胀的超低温制冷机,该超低温制冷机系统的特征在于,所述油分离器具备:容器;入口配管,配置于该容器的上部,且导入制冷剂气体;滤清部件,配置于具有内侧贯穿孔的内侧冲孔板与具有外侧贯穿孔的外侧冲孔板之间;出口配管,配置于比该滤清部件更靠外侧的容器上部,且排出通过该滤清部件后的制冷剂气体;排出口,配置于所述容器的下部,且排出通过所述滤清部件分离后的油;及辅助流路,设置于比所述外侧冲孔板更靠外侧,且将所述分离后的油导向所述排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13 JP 2013-0260381.一种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其具备对制冷剂气体进行升压的压缩机、从
升压后的所述制冷剂气体中分离油的油分离器、及使从所述油分离器中排出的
制冷剂气体膨胀的超低温制冷机,该超低温制冷机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油分离器具备:
容器;
入口配管,配置于该容器的上部,且导入制冷剂气体;
滤清部件,配置于具有内侧贯穿孔的内侧冲孔板与具有外侧贯穿孔的外侧
冲孔板之间;
出口配管,配置于比该滤清部件更靠外侧的容器上部,且排出通过该滤清
部件后的制冷剂气体;
排出口,配置于所述容器的下部,且排出通过所述滤清部件分离后的油;

辅助流路,设置于比所述外侧冲孔板更靠外侧,且将所述分离后的油导向
所述排出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流路至少配设于比所述外侧冲孔板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更靠
下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助流路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至少跨2个以上的所述外侧贯穿孔的长
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其特征在
于,
所述辅助流路在表面具有将所述分离后的油引导至底部的槽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超低温制冷机系统,其特征在
于,
所述辅助流路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
6.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田卓弥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重机械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