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305912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8-08 0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短轴长的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的四个行星齿轮机构(PGS1~4)依次配置在输入轴(2)的轴向,自动变速器具有六个连结机构(C1~3、B1~3)。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GS2)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PGS3)的外周配置有输出齿轮(3),第二行星齿轮机构(PGS2)的齿圈(Rb)与输出齿轮(3)固定,通过连结机构(C1~3、B1~3)的接合松脱状态的组合来建立各变速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变速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经由多个行星齿轮机构将输入轴的旋转多档位地变速并从输出部件输出的自动变速器。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有能够使用输入用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变速用的第二和第三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以及六个连结机构进行前进八档的变速的自动变速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的自动变速器中,利用所谓的双小齿轮式来构成输入用的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利用拉威挪(Ravigneaux)式行星齿轮机构来构成变速用的第二和第三这两个行星齿轮机构。而且,六个连结机构由四个湿式多板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构成。参考例如专利文献2的图2所记载的详细附图,该自动变速器在输入轴的轴线上构成八个列。具体来说,从变矩器侧起依次为:第一列是第四湿式多板离合器、第二列是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三列是第一湿式多板离合器;第四列是第三湿式多板离合器(第三湿式多板离合器在骨架图上看起来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同列,但实际上在第一湿式多板离合器与输出齿轮之间构成有第三离合器用的活塞和油路。);第五列是输出齿轮;第六列是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七列是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第八列是第二湿式多板离合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3768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711869号公报但是,在上述现有的自动变速器中,由于在输入轴的轴线上构成八个列,因此存在自动变速器的轴长变长的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以上方面,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短轴长的自动变速器。[1]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具有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变速器壳体内并利用来自驱动源的动力进行旋转的输入轴,将该输入轴的旋转进行多档位变速并从输出部件输出,所述自动变速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变速器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依次配置有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和第四行星齿轮机构,该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四行星齿轮机构各自具备由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构成的三个要素,所述自动变速器具有多个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将所述要素彼此接合松脱自如地连结或者将所述要素接合松脱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外周配置有所述输出部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或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与所述输出部件固定,通过所述连结机构的接合松脱状态的组合来建立多个变速档。根据本专利技术,在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外周配置有输出部件,第二或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与输出部件固定。由此,与在输入轴的轴线上并列配置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与输出部件的上述现有例相比,能够实现自动变速器的轴长缩短化,能够提高向车辆特别是FF式车辆搭载的性能。[2]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输出部件是输出齿轮,所述输出齿轮的两端部经由轴承支承于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内壁部件。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作为输出部件的输出齿轮的两端被支承,因此能够使输出部件的支承刚性良好。[3]此外,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齿数比被设定为这样的齿数比: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外径比在所述自动变速器的轴向配置于两端的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和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外径小。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直径比第一和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直径小,因此,能够减小自动变速器的径向大小。[4]在本专利技术中,按照能够用直线表示相对旋转速度比的共线图中的与齿数比对应的间隔下的排列顺序,从一方起将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三个要素分别设为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和第三要素,按照共线图中的与齿数比对应的间隔下的排列顺序,从一方起将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三个要素分别设为第四要素、第五要素和第六要素,按照共线图中的与齿数比对应的间隔下的排列顺序,从一方起将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三个要素分别设为第七要素、第八要素和第九要素,按照共线图中的与齿数比对应的间隔下的排列顺序,从一方起将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三个要素分别设为第十要素、第十一要素和第十二要素,所述第七要素与所述输入轴连结,所述第四要素与所述输出部件连结,连结所述第三要素、所述第八要素和所述第十一要素而构成第一连结体,连结所述第六要素和所述第九要素而构成第二连结体,连结所述第二要素和所述第五要素而构成第三连结体,作为连结机构,具有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和第三离合器以及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和第三制动器,所述第一离合器构成为能够自由地连结所述第七要素和所述第三连结体,所述第二离合器构成为能够自由地连结所述第十二要素和所述第二连结体,所述第三离合器构成为能够自由地连结所述第七要素和所述第十要素,所述第一制动器构成为能够自由地将所述第一要素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所述第二制动器构成为能够自由地将所述第三连结体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所述第三制动器构成为能够自由地将所述第十二要素固定于所述变速器壳体,所述第一离合器至第三离合器这三个离合器和所述第一制动器至第三制动器这三个制动器共计六个连结机构中,通过使至少三个连结机构成为连结状态或固定状态,能够建立前进八档以上的各变速档。根据上述结构,由后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可知,能够建立前进八档的变速。另外,若追加一个制动器,则由后述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可知,不增加列,也不延长轴长,就能够建立前进9档或10档的变速档。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骨架图。图2是示出自动变速器的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各要素的配置的示意图。图3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各要素的相对速度之比的共线图。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每个变速档下的各连结机构的状态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骨架图。图6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第一至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各要素的相对速度之比的共线图。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的每个变速档下的各连结机构的状态的说明图。标号说明1:变速器壳体;1a:内壁部件;2:输入轴;3:输出齿轮(输出部件);ENG:驱动源;PGS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Sa:太阳轮(第一要素);Ca:行星架(第二要素);Ra:齿圈(第三要素);Pa:小齿轮;PGS2:第二行星齿轮机构;Sb:太阳轮(第六要素);Cb:行星架(第五要素);Rb:齿圈(第四要素);Pb:小齿轮;PGS3:第三行星齿轮机构;Sc:太阳轮(第七要素);Cc:行星架(第八要素);Rc:齿圈(第九要素);Pc:小齿轮;PGS4:第四行星齿轮机构;Sd:太阳轮(第十二要素);Cd:行星架(第十一要素);Rd:齿圈(第十要素);Pd:小齿轮;C1~C3:第一~第三离合器(连结机构);B1~B4:第一~第四制动器(连结机构)。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自动变速器具备:输入轴2,其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轴支承在变速器壳体1内,由内燃机(发动机)等驱动源ENG输出的驱动力经由变矩器TC传递至该输入轴2,该变矩器TC具有锁止离合器LC和减震器DA;以及作为输出部件的输出齿轮3,其与输入轴2同心地配置。输出齿轮3的旋转经由图外的差动齿轮或传动轴(propellershaft)被传递到车辆的左右驱动轮。另外,也可以取代变矩器TC,设置以摩擦接合自如的方式构成的单板式或者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动变速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具有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变速器壳体内并利用来自驱动源的动力进行旋转的输入轴,将该输入轴的旋转进行多档位变速并从输出部件输出,所述自动变速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依次配置有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和第四行星齿轮机构,该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四行星齿轮机构各自具备由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构成的三个要素,所述自动变速器具有多个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将所述要素彼此接合松脱自如地连结或者将所述要素接合松脱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外周配置有所述输出部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或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与所述输出部件固定,通过所述连结机构的接合松脱状态的组合来建立多个变速档。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1.31 JP 2013-0167351.一种自动变速器,该自动变速器具有旋转自如地轴支承于变速器壳体内并利用来自驱动源的动力进行旋转的输入轴,将该输入轴的旋转进行多档位变速并从输出部件输出,所述自动变速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输入轴的轴向依次配置有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第三行星齿轮机构和第四行星齿轮机构,该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第四行星齿轮机构各自具备由太阳轮、行星架和齿圈构成的三个要素,所述自动变速器具有多个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将所述要素彼此接合松脱自如地连结或者将所述要素接合松脱自如地连结于所述变速器壳体,在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外周配置有所述输出部件,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或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齿圈与所述输出部件固定,通过所述连结机构的接合松脱状态的组合来建立多个变速档,按照能够用直线表示相对旋转速度比的共线图中的与齿数比对应的间隔下的排列顺序,从一方起将所述第一行星齿轮机构的三个要素分别设为第一要素、第二要素和第三要素,按照共线图中的与齿数比对应的间隔下的排列顺序,从一方起将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机构的三个要素分别设为第四要素、第五要素和第六要素,按照共线图中的与齿数比对应的间隔下的排列顺序,从一方起将所述第三行星齿轮机构的三个要素分别设为第七要素、第八要素和第九要素,按照共线图中的与齿数比对应的间隔下的排列顺序,从一方起将所述第四行星齿轮机构的三个要素分别设为第十要素、第十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芝村真璃子杉野聪一饭塚晃平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