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7670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17: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壳体(3)和设置在壳体(3)内的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媒流路,冷媒流路包括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1),第二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2),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在壳体(3)内交叉混合排布。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换热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
,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技术介绍
如图1所示,目前市场上在用的双流路干式换热器为制冷剂侧流路1与流路2为分开布置,其中流路1中包括进管3和出管4,流路2中包括进管5和出管6。在满负荷时,流路1与流路2同时开启,当部分负荷时,流路1开流路2关,或者流路2开流路1关。换热器内还包括水流路,水流路为整体式流路,与流路1和流路2进行换热。目前的产品明显的缺陷是,在部分负荷时,或者25%或者75%负荷时,制冷剂只能在换热器的一侧流通,而另外一条流路未使用,从而导致一侧流路与水路能够充分换热,另一路则不能与水路进行换热,换热器无法充分利用水侧进行换热,换热器换热效率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部分负荷时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媒流路,冷媒流路包括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第二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在壳体内交叉排布。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采用双流路换热管体布置,且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在壳体内交叉排布,因此在其中一个流路不工作时,工作着的换热管仍然能够均匀分布在整个壳体内,保证另一个流路的换热管仍然能够充分与整个区域内的水等换热溶液进行充分换热,使得换热器部分负荷工作时,与换热溶液的换热得到充分利用,有效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附图说明图1示意性示出了现有技术的换热器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9示意性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端面结构示意图。图中附图标记:1、第一换热管;2、第二换热管;3、壳体;4、第一封闭区域;5、第二封闭区域;6、第三封闭区域;7、第四封闭区域;8、管板;9、端板;10、中间管板;11、通道隔筋;12、端壳;13、凹壳;14、溶液腔;15、溶液进口;16、溶液出口;17、第一冷媒进管;18、第一冷媒出管;19、第二冷媒进管;20、第二冷媒出管;21、端盖;22、第一密封头;23、第二密封头;24、第三密封头;25、第四密封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请参考图2至图9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换热器包括壳体3和设置在壳体3内的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媒流路,冷媒流路包括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第一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1,第二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2,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在壳体3内交叉混合排布。本专利技术的换热器,采用双流路换热管体布置,且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在壳体内交叉排布,因此在其中一个流路不工作时,工作着的换热管仍然能够均匀分布在整个壳体内,保证另一个流路的换热管仍然能够充分与整个区域内的水等换热溶液进行充分换热,使得换热器部分负荷工作时,与换热溶液的换热得到充分利用,有效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优选地,壳体3内还包括溶液腔14,溶液腔14用于容纳与换热管内的流体进行换热的溶液,壳体3上分别设置有与溶液腔14连通的溶液进口15和溶液出口16。结合参见图2和图3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壳体3的第一端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封闭区域4和第二封闭区域5,壳体3的第二端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三封闭区域6和第四封闭区域7,第一换热管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封闭区域4和第四封闭区域7,第二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二封闭区域5和第三封闭区域6。由于第一换热管1的两端所连接的区域与第二换热管2所连接的区域相互独立,因此可以使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相互独立,使得换热器能够方便地选择满负荷运行或者部分负荷运行,调节更加简单方便。第一封闭区域4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一进口区域和第一出口区域,一部分第一换热管1的第一端连通至第一封闭区域4的第一进口区域,另一部分述第一换热管1的第一端连通至第一封闭区域4的第一出口区域,第一换热管1的第二端连通至第四封闭区域7;和/或,第二封闭区域5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二进口区域和第二出口区域,一部分第二换热管2的第一端连通至第二封闭区域5的第一进口区域,另一部分述第二换热管2的第一端连通至第二封闭区域5的第一出口区域,第二换热管2的第二端连通至第三封闭区域6。在换热器全负荷运行时,第一路冷媒从第一冷媒进管17进入到第一封闭区域4的第一进口区域,然后从第一进口区域进入到一部分第一换热管1内,并通过该部分第一换热管1流动至第四封闭区域7,然后从第四封闭区域7经另一部分第一换热管1流动至第一封闭区域4的第一出口区域,之后从第一冷媒出管18流出;同时,第二路冷媒从第二冷媒进管19进入到第二封闭区域5的第二进口区域,然后从第二进口区域进入到一部分第二换热管2内,并通过该部分第二换热管2流动至第三封闭区域6,然后从第三封闭区域6经另一部分第二换热管2流动至第二封闭区域5的第二出口区域,之后从第二冷媒出管20流出。当换热器部分负荷运行时,则只有第一冷媒流路工作或者第二冷媒流路工作,另一冷媒流路不工作,不会与水等换热溶液进行换热。优选地,第一换热管1包括多排换热管,第二换热管2包括多排换热管,第一换热管1的多排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2的多排换热管成排交叉混合排列布置。优选地,每排换热管呈直线排布或呈波纹形排布。当每排换热管呈直线排布时,每排换热管的中心线位于一个平面上。此种结构更加便于对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进行布管,且可以有效保证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能够充分交叉,均能够与换热溶液进行充分换热,有效保证换热器全负荷运行或者部分负荷运行时的换热效率。由于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均有规律地成组分布,因此更加便于进行第一换热管1和第二换热管2的设置,结构更加简单,布管效率更高,能够降低加工成本以及布管成本。优选地,沿壳体3的长度方向,第一封闭区域4设置在第二封闭区域5的外侧,第三封闭区域6设置在第四封闭区域7的外侧。此种设置可以使第一封闭区域4和第三封闭区域6分别设置在壳体3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端部,并且使第二封闭区域5和第四封闭区域7位于壳体3靠内侧的位置,使得管路的布置更加合理,更加便于进行冷媒进管和冷媒出管的设置。优选地,壳体3内还设置有管板8,壳体3的一端设置有端板9,另一端设置有端盖21,端板9和管板8之间以及端盖21和管板8之间还设置有中间管板10,壳体3第一端的管板8和中间管板10之间形成第二封闭区域5,壳体3第一端的中间管板10和端板9之间形成第一封闭区域4,壳体3第二端的管板8和中间管板10之间形成第四封闭区域7,壳体3第二端的中间管板10和端盖21之间形成第三封闭区域6。在本实施例中,管板8、端板9和中间管板10与周侧的侧板相互配合,通过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和设置在所述壳体(3)内的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媒流路,所述冷媒流路包括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1),所述第二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2),所述第一换热管(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2)在所述壳体(3)内交叉混合排布。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3)和设置在所述壳体(3)内的至少两个相互独立的冷媒流路,所述冷媒流路包括第一冷媒流路和第二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1),所述第二冷媒流路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2),所述第一换热管(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2)在所述壳体(3)内交叉混合排布。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的第一端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封闭区域(4)和第二封闭区域(5),所述壳体(3)的第二端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三封闭区域(6)和第四封闭区域(7),所述第一换热管(1)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封闭区域(4)和所述第四封闭区域(7),所述第二换热管(2)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封闭区域(5)和所述第三封闭区域(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闭区域(4)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一进口区域和第一出口区域,一部分所述第一换热管(1)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封闭区域(4)的第一进口区域,另一部分述第一换热管(1)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一封闭区域(4)的第一出口区域,所述第一换热管(1)的第二端连通至所述第四封闭区域(7);和/或,所述第二封闭区域(5)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二进口区域和第二出口区域,一部分所述第二换热管(2)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封闭区域(5)的第一进口区域,另一部分述第二换热管(2)的第一端连通至所述第二封闭区域(5)的第一出口区域,所述第二换热管(2)的第二端连通至所述第三封闭区域(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1)包括多排换热管,所述第二换热管(2)包括多排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1)的多排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2)的多排换热管成排交叉混合排列布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换热管呈直线排布或呈波纹形排布。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壳体(3)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封闭区域(4)设置在所述第二封闭区域(5)的外侧,所述第三封闭区域(6)设置在所述第四封闭区域(7)的外侧。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3)内还设置有管板(8),所述壳体(3)的一端设置有端板(9),另一端设置有端盖(21),所述端板(9)和所述管板(8)之间以及所述端盖(21)和所述管板(8)之间还设置有中间管板(10),所述壳体(3)第一端的所述管板(8)和所述中间管板(10)之间形成第二封闭区域(5),所述壳体(3)第一端的所述中间管板(10)和所述端板(9)之间形成第一封闭区域(4),所述壳体(3)第二端的所述管板(8)和所述中间管板(10)之间形成第四封闭区域(7),所述壳体(3)第二端的所述中间管板(10)和所述端盖(21)之间形成第三封闭区域(6)。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1)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3)第一端的所述中间管板(10)上,所述第一换热管(1)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3)第二端的所述管板(8)上,所述第二换热管(2)的第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3)第一端的所述管板(8)上,所述第二换热管(2)的第二端设置在所述壳体(3)的第二端的中间管板(10)上。9.根据权利要求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洪洲刘红明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盾安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