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热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60238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05 1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蓄热换热器包括层叠固定设置一体的内回路层,外回路层,蓄热层,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一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内回路层的第一换热流道与第一流体进入通道、第一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还包括第二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二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外回路层的第二换热流道与第二流体进入通道,第二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还包括蓄热体进入通道和蓄热体流出通道,且每一蓄热层上的蓄热体换热流道与蓄热体进入通道,蓄热体流出通道均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蓄热换热器不仅节能、蓄热效果好,而且能源利用效率高。

Regenerative heat exchanger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heat exchanger comprises an inner loop layer laminated fixed body, the outer loop layer, storage layer, also comprises a first fluid into a first fluid channel and outflow channel, and each inner loop layer of a first heat exchange channel and the first channel, the first fluid into the fluid outflow passage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included; second fluid into the channel and second fluid outflow channels, and each layer of the outer loop second heat transfer fluid into the flow channel and the second channel, second flow passage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regenerator; also includes inlet passage and regenerator outflow passage, and each heat regenerator and regenerator heat flow into the channel layer. The outflow passage are communicated with the regenerator. The heat storage heat exchanger of the invention not only saves energy and has good heat storage effect, but also has high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蓄热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热换热器,主要应用于能源化工、航空航天、军工、空调制冷等领域。尤其适用于需要储存热量的场合。
技术介绍
在能源化工、航空航天、军工、空调制冷等领域中,有很多过程中会产生热量,有热量的产生就会有余热和废热,如果余热废热不能储存起来,就会损失、浪费。因此,蓄热换热器不仅能够解决热能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协调性,而且能够达到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的目的。为此,现有技术如中国专利文献CN103900404A公开了一种供热稳定的板式相变蓄热换热器,包括多个并行排列的密封箱,密封箱内部设有相变蓄热体,在密封箱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角孔,任意两个相邻的密封箱之间设置有密封件,密封件将密封箱同侧端的两个角孔隔离,任意两个相邻的密封件呈180°夹角且平行设置,多个密封箱之间通过密封件围合形成间隔分布的热工质流腔和冷工质流腔。该现有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利用相变蓄热材料进行蓄热,但是其在实际使用中仍然存在缺陷:1、该现有技术中的蓄热体均设置在独立的密封箱内,因此,蓄热体之间不能相互传热,蓄热效果差;2、该现有技术中,是通过导杆、紧固件等结构件将多个并列的密封箱紧固连接而成,其中密封箱之间的密封件长期使用后,容易被腐蚀老化,从而存在热工质或冷工质的泄漏问题;3、该现有技术中,蓄热体的两个竖直侧面设置的是波轮流道,该种换热结构,换热面积小。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蓄热换热器中蓄热体不能够流动,从而导致蓄热体之间不能相互传热,蓄热效果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蓄热效果好的蓄热换热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蓄热换热器,包括内回路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第一换热流道;外回路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第二换热流道;蓄热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蓄热体换热流道;至少一所述内回路层的至少一侧以及至少一所述外回路层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蓄热层,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设置一体;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一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内回路层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入通道、第一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还包括第二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二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外回路层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入通道,第二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还包括蓄热体进入通道和蓄热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蓄热层上的所述蓄热体换热流道与所述蓄热体进入通道,蓄热体流出通道均相通。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均设有第一进入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一进入通孔连成所述第一流体进入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均设有第一流出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一流出通孔连成所述第一流体流出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第二进入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二进入通孔形成所述第二流体进入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第二流出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二流出通孔形成所述第二流体流出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蓄热体进入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蓄热体进入通孔形成所述蓄热体进入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蓄热体流出通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蓄热体流出通孔形成所述蓄热体流出通道。所述内回路层包括一侧面上成型有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内回路板,以及与所述内回路板的该侧面对接的内回路隔板;所述外回路层包括一侧面成型有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外回路板,以及与所述外回路板的该侧面对接的外回路隔板,所述内回路板、所述内回路隔板、所述外回路板、所述外回路隔板的相应位置上均成型有所述第一进入通孔、第一流出通孔、第二进入通孔、第二流出通孔、蓄热体进入通孔、蓄热体流出通孔。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均为微通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上的所述微通道由若干设置在所述内/外回路板上的凸起交错排列而成。所述凸起为圆柱凸起,所述圆柱凸起的尺寸参数满足:0.1<d1<2mm,d1<b1<10mm,d1<b2<10mm,其中d1为圆柱凸起的直径,b1为相邻两圆柱凸起的圆心之间的水平距离,b2为相邻两圆柱凸起的圆心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内回路板上的第一进入通孔、第一流出通孔,和/或所述外回路板上的第二进入通孔、第二流出通孔,和/或所述蓄热层上的蓄热体进入通孔,蓄热体流出通孔的周围分别设有若干分流柱,且相邻两个所述分流柱之间形成分流通道,其中所述第一进入通孔周围的分流通道将所述第一进入通孔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连通,第一流出通孔周围的分流通道将所述第一流出通孔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连通;所述第二进入通孔周围的分流通道将所述第二进入通孔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连通,第二流出通孔周围的分流通道将所述第二流出通孔与所述第二换热流道连通;所述蓄热体进入通孔周围的分流通道将所述蓄热体进入通孔与所述蓄热体换热流道连通,所述蓄热体流出通孔周围的分流通道将所述蓄热体流出通孔与所述蓄热体换热流道连通。所述分流柱为横截面为六边形的分流柱,所述分流柱的尺寸参数满足:0<L1<5mm、0<L2<3mm、0°<α<180°、0°<β<180°,其中L1为分流柱的两相互平行的长边的长度,L2为分流柱的两相互平行的长边之间的距离,α为相邻两分流柱形成的夹角,β为分流柱的相邻两短边形成的夹角。所述蓄热体换热流道为微通道。所述蓄热层包括对接的第一蓄热板和第二蓄热板,所述第一蓄热板、第二蓄热板上均分别设置有若干网格孔,且所述第一蓄热板、第二蓄热板上的所述网格孔错开设置,错开设置的网格孔结构形成所述微通道,所述第一蓄热板和所述第二蓄热板的相应位置上均成型有所述第一进入通孔、第一流出通孔、第二进入通孔、第二流出通孔、蓄热体进入通孔、蓄热体流出通孔。所述网格孔为正多边形孔,每个所述网格孔的至少一个顶点处设有圆形节点,且所述圆形节点在所述第一蓄热板和/或第二蓄热板上均匀分布。所述网格孔为正六边形孔,所述网格孔的形成正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处设有所述圆形节点,所述网格孔的尺寸参数满足:b1<d1<2mm,0.1<b1<2mm,d1<b2<10mm,d1<b3<10mm,其中d1为圆心节点的直径,b1为网格筋宽,b2为水平方向上相邻两所述圆形节点的圆心之间的水平距离,b3为竖直方向上相邻两圆形节点的圆心之间的竖直距离。所述第一流体进入通道与所述第一流体流出通道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上分两侧设置,和/或所述第二流体进入通道与所述第二流体流出通道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上分两侧设置。所述第一流体进入通道与所述第一流体流出通道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上对角设置,所述第二流体进入通道与所述第二流体流出通道在所述蓄热换热器上对角设置。所述蓄热体进入通道、所述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蓄热换热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回路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第一换热流道;外回路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第二换热流道;蓄热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蓄热体换热流道;至少一所述内回路层的至少一侧以及至少一所述外回路层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蓄热层,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设置一体;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一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内回路层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入通道、第一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还包括第二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二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外回路层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入通道,第二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还包括蓄热体进入通道和蓄热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蓄热层上的所述蓄热体换热流道与所述蓄热体进入通道,蓄热体流出通道均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回路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第一换热流道;外回路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第二换热流道;蓄热层,设有若干,其上设有蓄热体换热流道;至少一所述内回路层的至少一侧以及至少一所述外回路层的至少一侧设有所述蓄热层,且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设置一体;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一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内回路层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一流体进入通道、第一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还包括第二流体进入通道和第二流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外回路层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二流体进入通道,第二流体流出通道均相通;还包括蓄热体进入通道和蓄热体流出通道,且每一所述蓄热层上的所述蓄热体换热流道与所述蓄热体进入通道,蓄热体流出通道均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均设有第一进入通孔(1),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一进入通孔(1)连成所述第一流体进入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均设有第一流出通孔(2),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一流出通孔(2)连成所述第一流体流出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第二进入通孔(3),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二进入通孔(3)形成所述第二流体进入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第二流出通孔(4),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第二流出通孔(4)形成所述第二流体流出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蓄热体进入通孔(5),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蓄热体进入通孔(5)形成所述蓄热体进入通道;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的对应部位上设有蓄热体流出通孔(6),所述内回路层、所述外回路层、所述蓄热层层叠固定一体后,三者上的所述蓄热体流出通孔(6)形成所述蓄热体流出通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回路层包括一侧面上成型有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内回路板(7),以及与所述内回路板(7)的该侧面对接的内回路隔板(8);所述外回路层包括一侧面成型有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外回路板(10),以及与所述外回路板(10)的该侧面对接的外回路隔板(9),所述内回路板(7)、所述内回路隔板(8)、所述外回路板(10)、所述外回路隔板(9)的相应位置上均成型有所述第一进入通孔(1)、第一流出通孔(2)、第二进入通孔(3)、第二流出通孔(4)、蓄热体进入通孔(5)、蓄热体流出通孔(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或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为微通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上的所述微通道由若干设置在所述内/外回路板上的凸起(11)交错排列而成。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11)为圆柱凸起,所述圆柱凸起的尺寸参数满足:0.1<d1<2mm,d1<b1<10mm,d1<b2<10mm,其中d1为圆柱凸起的直径,b1为相邻两圆柱凸起的圆心之间的水平距离,b2为相邻两圆柱凸起的圆心之间的竖直距离。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蓄热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回路板(7)上的第一进入通孔(1)、第一流出通孔(2),和/或所述外回路板(10)上的第二进入通孔(3)、第二流出通孔(4),和/或所述蓄热层上的蓄热体进入通孔(5),蓄热体流出通孔(6)的周围分别设有若干分流柱(12),且相邻两个所述分流柱(12)之间形成分流通道,其中所述第一进入通孔(1)周围的分流通道将所述第一进入通孔(1)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连通,第一流出通孔(2)周围的分流通道将所述第一流出通孔(2)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代坤石景祯冯学亮张珍珍金阳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沈氏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