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232020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4 19: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包括前悬前截面梁、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中段的上推力座总成和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底部的下推力座总成。前悬前截面梁包括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设置在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立柱与第一右立柱、对称设置在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斜撑与第一右斜撑、交叉设置在第一左立柱与第一右立柱之间的第一加强斜撑与第二加强斜撑、设置在第一左斜撑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连接立柱以及设置在第一右斜撑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右连接立柱。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通用化强度高、劳动强度低、生产周期短、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且满足客车轻量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
本专利技术涉及客车
,具体涉及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
技术介绍
全承载客车由于其结构强度、被动安全性好的特点,在现在的高端大型客车上被广泛采用。由于全承载客车骨架是一种整体桁架式闭环结构,其主体是由大量的小矩形管焊接而成,因此,全承载客车也有焊接劳动强度高、工作量大、焊接精度需要各种工装保证的困难。而在一辆客车骨架上,焊接难度最大、精度要求最高的也就是前后悬架结构。对于配备相同前悬挂而不同的客车上,由于其全承载整体式的设计特点,其前悬段也不相同,也需要不同的工装保证,增加了客车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该前悬前截面梁总成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具有通用化强度高、劳动强度低、生产周期短、空间利用率高等特点,且满足客车轻量化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包括前悬前截面梁、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中段的上推力座总成和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底部的下推力座总成。所述前悬前截面梁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自左向右依次设置在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立柱与第一右立柱、对称设置在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斜撑与第一右斜撑、交叉设置在第一左立柱与第一右立柱之间的第一加强斜撑与第二加强斜撑、设置在第一左斜撑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连接立柱以及设置在第一右斜撑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右连接立柱;所述第一左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左立柱左侧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的左端;所述第一右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右立柱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的右端;所述第一加强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左立柱右侧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与所述第一右立柱左侧的连接处上;所述第二加强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右立柱左侧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与所述第一左立柱右侧的连接处上。进一步的,所述上推力座总成包括对称设置的左上推力座总成和右上推力座总成;所述左上推力座总成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左连接立柱与所述第一左立柱上;所述右上推力座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右立柱与所述第一右连接立柱上。所述左上推力座总成和右上推力座总成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推力座体与第二上推力座体、连接在第一上推力座体与第二上推力座体之间的第一横向加强连接板、设置在第一上推力座体左侧的第一横向固定连接板、设置在第二上推力座体右侧的第二横向固定连接板以及设置在第一上推力座体与第二上推力座体前侧的纵向加强连接板;所述第一上推力座体和第二上推力座体对称设置,且二者结构相同,均包括圆柱形的第一座体以及开设在第一座体中间的第一安装通孔;所述纵向加强连接板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通孔相连通的通孔;所述第一横向加强连接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座体的中前端相连,且所述第一横向加强连接板端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圆弧过渡部;所述第一横向固定连接板的左端和所述第二横向固定连接板的右端均开设有止口;所述纵向加强连接板包括中间纵向加强连接板以及折弯连接在中间纵向加强连接板左右两端的左纵向加强连接板与右纵向加强连接板;所述左纵向加强连接板和右纵向加强连接板均位于所述中间纵向加强连接板的后侧。进一步的,所述下推力座总成包括对称设置的左下推力座总成和右下推力座总成;所述左下推力座总成安装在第一左立柱与第一下横梁连接处的下横梁的底部;所述右下推力座总成安装在第一右立柱与第一下横梁连接处的下横梁的底部。所述左下推力座总成和右下推力座总成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第一下推力座体与第二下推力座体、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推力座体与第二下推力座体之间的第二横向加强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推力座体上方的第一纵向固定连接板、连接在所述第二下推力座体上方的第二纵向固定连接板以及设置在第一纵向固定连接板与第二纵向固定连接板上方的上连接板;所述第一下推力座体和第二下推力座体对称设置,且二者结构相同,均包括圆柱形的第二座体以及开设在第二座体中间的第二安装通孔;所述第二横向加强连接板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座体的中前端相连,且所述第二横向加强连接板端部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第二圆弧过渡部;所述上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倾斜连接在第一连接部后端上方的第二连接部。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将前悬前截面梁总成提炼成一个模块,并设置多个与客车底架连接接口,使前悬前截面梁总成成为一个通用化模块。当有车辆配备相对应前悬挂时直接组合选用即可,能够大大减少工装投入。本专利技术还将空间占用最小化,将整车空间利用最大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2是前悬前截面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左上推力座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左上推力座总成与推力座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图5是左上推力座总成与前悬前截面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是左下推力座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左下推力座总成与前悬前截面梁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其中:1、前悬前截面梁总成,101、第一上横梁,102、第一下横梁,103、第一左立柱,104、第一右立柱,105、第一左斜撑,106、第一右斜撑,107、第一加强斜撑,108、第二加强斜撑,109、第一左连接立柱,110、第一右连接立柱,111、左上推力座总成,112、右上推力座总成,113、左下推力座总成,114、右下推力座总成,115、第一上推力座体,116、第二上推力座体,117、第一横向加强连接板,118、第一横向固定连接板,119、第二横向固定连接板,120、纵向加强连接板,121、第一圆弧过渡部,122、第一安装通孔,123、止口,124、左纵向加强连接板,125、中间纵向加强连接板,126、右纵向加强连接板,127、第一下推力座体,128、第二下推力座体,129、第二横向加强连接板,130、第二过渡圆弧部,131、第一纵向固定连接板,132、第二纵向固定连接板,133、上连接板,134、第一连接部,135、第二连接部,136、第二安装通孔,2、左连接纵梁总成,3、右连接纵梁总成,4、中部加强梁总成,5、横向推力座总成,6、左气囊支架总成,7、右气囊支架总成,8、前悬后截面梁总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本专利技术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包括从前向后依次设置的前悬前截面梁总成1、连接纵梁总成和前悬后截面梁总成8。所述前悬前截面梁总成1,包括前悬前截面梁、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中段的上推力座总成和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底部的下推力座总成。所述连接纵梁总成包括对称设置的左连接纵梁总成2和右连接纵梁总成3;所述左连接纵梁总成2的左侧安装有左气囊支架总成6;所述右连接纵梁总成3的右侧安装有右气囊支架总成7;所述左连接纵梁总成2的中段上端和所述右连接纵梁总成3的中段上端之间连接有中部加强梁总成4;所述左连接纵梁总成2的中段下端和所述右连接纵梁总成3的中段下端之间连接有横向推力座支架总成5。假设有两辆不同的客车,一辆客车的底架高度为1.2m、另一辆客车的底架高度为1.5m。假设说这两辆客车配备了相同的前悬挂(前桥通过前悬挂连接在前悬梁上),这意味着前悬挂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悬前截面梁、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中段的上推力座总成和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底部的下推力座总成;所述前悬前截面梁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自左向右依次设置在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立柱与第一右立柱、对称设置在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斜撑与第一右斜撑、交叉设置在第一左立柱与第一右立柱之间的第一加强斜撑与第二加强斜撑、设置在第一左斜撑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连接立柱以及设置在第一右斜撑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右连接立柱;所述第一左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左立柱左侧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的左端;所述第一右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右立柱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的右端;所述第一加强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左立柱右侧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与所述第一右立柱左侧的连接处上;所述第二加强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右立柱左侧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与所述第一左立柱右侧的连接处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前悬前截面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悬前截面梁、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中段的上推力座总成和安装在前悬前截面梁底部的下推力座总成;所述前悬前截面梁包括自上向下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自左向右依次设置在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立柱与第一右立柱、对称设置在第一上横梁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斜撑与第一右斜撑、交叉设置在第一左立柱与第一右立柱之间的第一加强斜撑与第二加强斜撑、设置在第一左斜撑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左连接立柱以及设置在第一右斜撑与第一下横梁之间的第一右连接立柱;所述第一左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左立柱左侧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的左端;所述第一右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右立柱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的右端;所述第一加强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左立柱右侧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与所述第一右立柱左侧的连接处上;所述第二加强斜撑,其上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上横梁与所述第一右立柱左侧的连接处上,其下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下横梁与所述第一左立柱右侧的连接处上;所述上推力座总成包括对称设置的左上推力座总成和右上推力座总成;所述左上推力座总成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左连接立柱与所述第一左立柱上;所述右上推力座总成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右立柱与所述第一右连接立柱上;所述左上推力座总成和右上推力座总成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第一上推力座体与第二上推力座体、连接在第一上推力座体与第二上推力座体之间的第一横向加强连接板、设置在第一上推力座体左侧的第一横向固定连接板、设置在第二上推力座体右侧的第二横向固定连接板以及设置在第一上推力座体与第二上推力座体前侧的纵向加强连接板;所述下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成林王孝来严伟汪俭刘有建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