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0557325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0-22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稳定杆和左、右前悬置且通过稳定杆连接,左、右前悬置分别包括上支架、安装支座、复合减振器,上支架上端面与驾驶室固接,安装支座固定在底盘横梁上,复合减振器分别与上支架和安装支座铰接;稳定杆的两端与安装支座通过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连接;左、右前悬置分别还包括一个翻转支撑机构,翻转支撑机构包括翻转臂和翻转支撑杆;翻转臂的中部与上支架连接,翻转臂的下端部与稳定杆固接;翻转支撑杆一端以插销方式布置在安装支座上,另一端设有撑杆卡槽卡在上支架侧面的撑杆定位销轴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实现了驾驶室的翻转侧倾限位提高了驾驶室乘坐舒适性和运行工况安全性,稳定杆运行顺畅,应用减重设计降低了汽车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稳定杆和左、右前悬置且通过稳定杆连接,左、右前悬置分别包括上支架、安装支座、复合减振器,上支架上端面与驾驶室固接,安装支座固定在底盘横梁上,复合减振器分别与上支架和安装支座铰接;稳定杆的两端与安装支座通过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连接;左、右前悬置分别还包括一个翻转支撑机构,翻转支撑机构包括翻转臂和翻转支撑杆;翻转臂的中部与上支架连接,翻转臂的下端部与稳定杆固接;翻转支撑杆一端以插销方式布置在安装支座上,另一端设有撑杆卡槽卡在上支架侧面的撑杆定位销轴上。本专利技术实现了驾驶室的翻转侧倾限位提高了驾驶室乘坐舒适性和运行工况安全性,稳定杆运行顺畅,应用减重设计降低了汽车能耗。【专利说明】-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驾驶室悬置
,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技术介绍
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在实际工况中起承载驾驶室,缓冲底盘冲击以及实现驾驶室翻 转的作用,期望通过其减振作用已达到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坐感舒适,降低驾驶疲劳感。悬 置主要依靠空簧或钢簧减振器实现吸收底盘传递的冲击能,已达到缓冲底盘所传递的振动 的目的,依靠稳定杆实现车辆转弯过程中驾驶室的安全侧倾;现有驾驶室前悬置结构在具 体细节上一般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撑杆结构或是撑杆结构在驾驶室翻转或侧倾工况中不 能很好的对减振器和限位块提供保护使得减振器或上下限位块容易损坏使用寿命短;2、稳 定杆运行不顺畅且维修复杂此问题一般由于稳定杆的旋转中心采用干摩擦导致;3、前悬置 结构整体重量大造成对汽车行驶中能源的浪费。 【
技术实现思路
】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拥有支撑机构、稳定 杆运行顺畅、整体重量轻,能够提高驾驶室舒适性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 左、右前悬置和稳定杆,且左、右前悬置通过稳定杆相互连接,左、右前悬置分别包括上支 架、安装支座、复合减振器,上支架上端面与驾驶室固接,安装支座固定在底盘横梁上,复合 减振器分别与上支架和安装支座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杆的两端与所述的安装支座 通过滑动轴承或滚动轴承连接;所述的左、右前悬置分别还包括一个翻转支撑机构,所述的 翻转支撑机构包括翻转臂和翻转支撑杆;所述的翻转臂的中部与上支架连接,所述翻转臂 的下端部与稳定杆固接;所述的翻转支撑杆一端以插销方式布置在所述安装支座上,另一 端设有撑杆卡槽卡在所述上支架侧面的撑杆定位销轴上。 优选地,所述的翻转支撑机构还包括上限位块和下限位块,所述的上限位块和下 限位块分别安装在所述的上支架上,在驾驶室极限下压或上升过程中与所述的翻转臂顶 A+^. 〇 优选地,所述的稳定杆为中间实心两端空心结构。 优选地,所述的稳定杆两端设有端盖,所述的端盖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稳定杆的 端部。 优选地,所述的翻转臂与所述的安装支座接触部分以及所述的安装支座与所述的 稳定杆端盖接触部分分别安装耐磨片。 优选地,所述的撑杆定位销轴上套有尼龙套。 优选地,所述的翻转臂的上端部套有橡胶衬套。 优选地,所述的复合减振器上端压入橡胶衬套,所述的复合减振器与上支架为螺 栓连接,所述的螺栓穿过所述的橡胶衬套芯轴与所述的上支架铰接。 优选地,所述的稳定杆与所述的翻转臂之间为热套固接。 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在进行翻转或侧倾工况过程中设计翻转 支撑机构,实现翻转侧倾限位,保证了驶驾系统的安全可靠。稳定杆和安装支座间采用轴承 连接保证了工况运动顺畅;稳定杆的减重设计有效的降低了汽车运行能耗,该驾驶室前悬 置系统提高了驾驶室乘坐舒适性和运行工况安全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图 图2是稳定杆与安装支座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 1为安装支座;2为翻转支撑杆;3为撑杆定位销轴;4为尼龙套;5为翻转臂;6为上限 位块;7为上支架;8为下限位块;9为复合减振器;10为稳定杆;11为耐磨片,12为端盖;13 为滑动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做具体描述: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前悬置系统如图1所示,前悬置系统包括左右前悬置,左右两个前悬置 通过稳定杆10接连,与车底盘通过螺栓连接的左右两个安装支座1,安装支座1在整个结 构中起到承接整个前悬置系统,以及为稳定杆10提供旋转支撑安装位置,左右两个上支架 7上端面与驾驶室固接,安装支座1内压装有两个自润滑滑动轴承13,稳定杆10与安装支 座1之间通过滑动轴承13连接,一方面使旋转更为顺畅,减少因转动不顺畅带来的悬置各 组件之间的损耗,另一方面采用自润滑滑动轴承13可较大的减少旋转副的维护,复合减振 器9与上支架7通过螺栓连接,在复合减振器上端压入橡胶衬套,螺栓穿过所述的橡胶衬套 芯轴,安装支座1与复合减振器9通过螺栓连接;翻转支撑机构包括翻转臂5和翻转支撑 杆2 ;翻转臂5下端与稳定杆13固定连接,翻转臂5与上支架7通过螺栓连接;翻转支撑 杆2 -端采用插销方式布置在安装座1上,另一端设计有长方形卡槽,上支架上焊接有撑杆 定位销轴3,撑杆定位销轴3采用过盈方式套有尼龙套4,实现卡槽与撑杆定位销轴3的软 接触,翻转时焊接在上支架上的撑杆定位销轴3在卡槽内滑动,当翻转到设计的极限位置 时,撑杆定位销轴滑动到卡槽末端实现卡死限位,达到保护减振器的目的,因此翻转支撑杆 2与撑杆定位销轴3配合的卡槽以及翻转支撑杆2长度需要严格计算,计算以复合减振器9 内部的限位行程作为输入依据。 在前悬置系统工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较为极限的情况,比如翻转工况,此时驾 驶室减振器极限压缩,容易损坏,固在翻转支撑机构中更加上限位块6和下限位块8,上下 限位块通过螺栓安装在上支架7上,限位块由橡胶、金属块以及标准螺栓硫化而成,在驾驶 室极限下压或上升过程中与翻转臂5顶靠,具体的当驾驶室到下压极限时上限位块6与翻 转臂5顶靠,当驾驶室上升到极限时下限位块8与翻转臂5顶靠,避免了减振器受到压损。 稳定杆10在整个悬置总成中起到安全实现驾驶室翻转功能以及防止驾驶室因过 度侧倾而侧翻的作用,此实施例中稳定杆中轴采用中空设计即中间实心两端空心降低了稳 定杆重量,中轴与端轴采用摩擦焊接,端轴和翻转臂之间采用热套固接;在翻转支撑机构功 能中左右两个翻转臂5起到平衡调节驾驶室左右高度的作用,当驾驶室出现左右高低不平 时(如侧倾或翻转工况)翻转臂5会通过稳定杆10中轴提供一个弹性抵抗力,促使驾驶室回 复平衡,翻转臂5的下端部分套上橡胶衬套,起到缓解冲击,对各部件运动位移进行补偿, 在系统运行中缓解各部分的相互冲撞,起到了一定的减振作用。 如图2所示,为了使稳定杆10在工作过程中,翻转臂与左右支座之间不产生异响 和过度磨损,在翻转臂5与安座支座1之间以及安装支座1与稳定杆端盖12之间分别套有 尼龙耐磨片11,且考虑到前悬置系统在实际安装工艺,安装过程中稳定杆不从安装支座中 滑出,在稳定杆末端设计有端盖12,端盖12通过双螺栓固定在稳定杆未端,同时起到了防 止灰尘进入滑动轴承13的目的。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驾驶室前悬置系统,包括左、右前悬置和稳定杆(10)且左、右前悬置通过稳定杆(10)相互连接,左、右前悬置分别包括上支架(7)、安装支座(1)、复合减振器(9),上支架(7)上端面与驾驶室固接,安装支座(1)固定在底盘横梁上,复合减振器(9)分别与上支架(7)和安装支座(1)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稳定杆(10)的两端与所述的安装支座通过滑动轴承(13)或滚动轴承连接;所述的左、右前悬置分别还包括一个翻转支撑机构,所述的翻转支撑机构包括翻转臂(5)和翻转支撑杆(2);所述的翻转臂(5)的中部与上支架(7)连接,所述翻转臂(5)的下端部与稳定杆(10)固接;所述的翻转支撑杆(2)一端以插销方式布置在所述安装支座(1)上,另一端设有撑杆卡槽卡在所述上支架(7)侧面的撑杆定位销轴(3)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凌斗夏勇邹波张亚新罗旦陈柏松廖勇
申请(专利权)人: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