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压成型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99791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热压成型机,于一机台相对的两侧各设一侧板,该二侧板顶端共同固定一上座;该二侧板、机台以及上座之间构成一模具空间;一下模具,设于该模具空间,受一主油压系统控制而可升降移动;一上模座,固定于该上座,与该下模具同轴相对地设于该模具空间内;一中模座,与该上、下模具同轴相对地设于该模具空间内,受一中模升降机构控制而可升降移动;一前板,设于该模具空间开放的一侧,被一前板控制系统控制而可升降移动。据此,达到减少模具区域热对流效应以及提升操作方便性的目的。(*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制鞋的热压成型机有关,更详而言之,特别涉及具有减少模具区域热对流效应以及提升操作方便性的热压成型机。
技术介绍
惯用的油压机大致包含四支立导杆固定于机台,其顶端设一固定座;一可沿着该立导杆往复移动的活动座。该固定座与活动座的相对面设有上模具及下模具。油压系统控制该活动座沿着该立导杆移动进行开、合模。公知热压成型机以四支立导杆作为支持固定式上模具与活动式下模具的主要结构,且活动式下模具更以该立导杆为轨道顺其移行,惟各导杆单独受力,易有受力不均或变形等问题,此问题会影响开、合模的移动以及稳定性。受限于固定式上模具及活动式下模具的位置,操作者必需在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有限空间中进行取料以及清理模具,相当不方便。新型内容本创作人认为上述公知热压成型机具有下列可改进之处上述热压成型机以四支导杆作为支持固定模具及活动模具的主要结构,活动模具更以导杆为轨道顺其移行,惟各导杆单独受力,易有受力不均,开、合模不稳定的问题。解决此一问题的方案应变更该导杆设计。除此之外,上述热压成型机四支导杆的设置使热压成型机的模具区成开放空间,热对流效应强,外界较低温的空气较易影响模具的作用温度。因此变更该导杆设计时应一并考量如何解决此一问题。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压成型机,其具有减少模具区域热对流效应以及提升操作方便性的特点。本技术技术方案一种热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机台;二侧板,固定在该机台的相对位置,其顶端共同固定有一上座;该二侧板、机台以及上座之间具有一模具空间;一受一主油压系统控制而可升降移动的下模座,位于该模具空间中;一上模座,与该下模座同轴相对地位于该模具空间内;该上模座一端与该上座轴接,与该轴接部位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有一用于驱使该上模座以与该上座轴接之端为心而于一相对于模具空间的固定位置以及一倾斜的取料位置间摆动的倾移系统;一中模座,与该上、下模座同轴相对地位于该模具空间内,并连接有一用于控制其升降移动的中模升降机构;一前板,位于该模具空间开放的一侧,并连接有一用于控制其升降移动的前板控制系统。其中,该下模座具有一用于控制其于一相对于模具空间的固定位置以及一离开该模具空间的进移位置间做横向平移的下模平移机构。其中,该中模座具有一用于控制其于一相对于模具空间的固定位置以及一离开该模具空间的退移位置间做横向平移的中模平移机构。其中,该中模座具有还可使该中模座以及该中模平移机构沿设于二侧板的若干杆柱移动的中模升降机构。本技术进步效果本技术达成目的及功效之一,以二侧板固定于机台以及上座,以二实板结构体增加强度以及受力面积。与先前四支导杆做为定位固定模具以及供活动模具顺沿移动的技术相较,本技术实板结构的二侧板稳定性较四支导杆为强,受力面积相对较大,能更稳定本技术的上模座,并使本技术中模座能稳定地升降移动,可提升开、合模动作的稳定性。本技术达成目的及功效之二,本技术以二侧板以及关闭的前板构成一个三面封闭的模具空间,与先前四支导杆构成的开放式模具空间相较,本技术可减低模具空间与外界的热对流效应,减少外界空气对模具温度的影响,因此可稳定模具的温度,特别是可以很快地达到预热以及热压的预期温度。本技术达成目的及功效之三,本技术的下模座及中模座各受一下模平移机构及中模平移机构控制而可于一相对于模具空间的固定位置以及一离开该模具空间的移动位置间做横向平移;该上模座一端与该上座轴接,与该轴接部位相对的一端被一倾移系统控制,可驱使该上模座以与该上座轴接的端为心而于一相对于模具空间的固定位置以及一倾斜的取料位置间摆动。据此上模座可倾斜至一适宜的取料位置,方便操作人员取出鞋成品。而可在固定位置及进退位置的间水平移动的中模座及下模座则可提升操作者整理模具的便。附图说明图1本技术热压成型机的平面图。图2本技术热压成型机的侧视图。图3本技术热压成型机的侧视及动作示意图(一)。图4本技术热压成型机的侧视及动作示意图(二)。图5本技术热压成型机的侧视及动作示意图(三)。图6本技术热压成型机的侧视及动作示意图(四)。具体实施方式关于本技术的空间型态,如图1、图2,包含一机台50;二侧板55,相对设于该机台50左、右两侧,其顶端共同固定于一上座56;二侧板55、机台50以及上座56之间构成一模具空间。一下模座60,设于模具空间内,受一主油压系统61控制而升降移动,其更受一下模平移机构65控制而可于一固定位置与一进移位置间做横向平移。一上模座70,设于模具空间内,该上模座70一端以一轴接单元701与该上座56的侧轴接,与该轴接部位相对端则被一固定于上座56的倾移系统74控制,可驱使该上模座70以与上座56轴接的端为心而于一倾斜的取料位置及水平的固定位置间摆动。一中模座80,设于模具空间内,受一中模平移机构81控制而可于一固定位置与一退移位置间做横向平移,受一中模升降机构84控制使中模座80与中模平移机构81沿着设于二侧板55上的杆柱57移动;一前板85,设于该模具空间开放的一侧,被一前板控制系统86控制而可升降移动,掩闭或开放该模具空间。关于本技术的作动方式,兹配合图2至图6说明如下。如图2,该上模座70、中模座80以及下模座60各处于分模位置,前板85掩闭该模具空间。如图3,该中模座80受中模升降机构84的控制往上移动与该上模座70合模,该下模座60受主油压系统61控制往上移动与中模座80合模。于此阶段完成鞋大底的注料、加热、冷却、成型等步骤。一鞋大底的内层鞋底成型于上模座与中模座的模具72、82之间,一外层鞋底成型于下模座60与中模座80的模具68、83之间。如图4,上述的内、外层鞋底成型后,上、中、下模座70、80、60开模,成型的内层鞋底位上模座的模具72,成型的外层鞋底位于下模座60的模具68上。该中模座80被其中模平移机构81控制而由合模的固定位置往退移位置做横向平移。如图5,该下模座60被主油压系统61控制而往上移动与该上模座70合模,令上述程序所制成的内、外层鞋底结合。如图6,内、外鞋底结合成型后,该上、下模座70、60开模,该前板85开启,该倾斜系统74控制该上模座70以与上座56轴接的端为心而摆斜至一取料位置,该下模座60被其下模平移机构65控制移达至一移进位置。成型鞋大底结合于上模座70的模具,于取料位置的上模座将鞋大底推至一适宜取卸的倾斜位置。本技术以二侧板55固定于机台50以及上座52,以二实板结构增加强度以及受力面积。与先前四支导杆做为定位固定模具以及供活动模具顺沿移动的技术相较,本技术实板结构的二侧板55稳定性较四支导杆为强,受力面积相对较大,能更稳定本技术的上模座70,并使本技术中模座80能稳定地升降移动,可提升开、合模动作的稳定性。本技术以二侧板55以及关闭的前板85构成一个三面封闭的模具空间,与先前四支导杆构成的开放式模具空间相较,本技术可减低模具空间与外界的热对流效应,减少外界空气对模具温度的影响,因此可防止模具温度散失,特别是可以很快地达到预热以及热压的预期温度。本技术的上模座70可倾斜至一适宜的取料位置,方便操作人员取出鞋成品。而可在固定位置及进退位置之间水平移动的中模座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热压成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机台(50);    二侧板(55),固定在该机台(50)的相对位置,其顶端共同固定有一上座(56);该二侧板(55)、机台(50)以及上座(56)之间具有一模具空间;    一受一主油压系统(61)控制而可升降移动的下模座(60),位于该模具空间中;    一上模座(70),与该下模座(60)同轴相对地位于该模具空间内;该上模座(70)一端与该上座(56)轴接,与该轴接部位相对的另一端连接有一用于驱使该上模座(70)以与该上座(56)轴接之端为心而于一相对于模具空间的固定位置以及一倾斜的取料位置间摆动的倾移系统(74);    一中模座(80),与该上、下模座(60)(70)同轴相对地位于该模具空间内,并连接有一用于控制其升降移动的中模升降机构(84);    一前板(85),位于该模具空间开放的一侧,并连接有一用于控制其升降移动的前板控制系统(8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名敏
申请(专利权)人:大田油压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