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769666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6 0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具有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1)的冷却系统,该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通过热交换器(5)将变速器(3)中产生的热能排出至内燃机(4)的冷却水循环回路(2)中。在此,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1)包括用于跨接热交换器(5)的旁通线路(6)和控制元件(7)。旁通线路(6)能通过控制元件(7)激活,从而可以跨接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1)中的热交换器(5)。控制元件(7)可以依赖于冷却水循环回路(2)中的温度来驱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冷却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以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8的具有这种冷却系统的车辆。
技术介绍
公知有多种用于冷却车辆变速器的系统,它们包括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其将变速器中产生的热能通过热交换器排出至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回路。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回路通常通过水空气冷却器将要排出的热能排放到周围空气中。在特定的运行阶段中,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如下这么强烈地升高,即,不能再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从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排放出去,而是沿相反方向将热能输入到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这导致变速器油底壳温度不期望地升高。但是,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的高温导致变速器的使用寿命损失并缩短了变速器的换油间隔。为了力求在燃料消耗很低且污染物产量很少的情况下使内燃机更有效率,在现代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回路中设定越来越高的温度。这加剧了上面所描述的关于变速器冷却的问题。DElO 2006 030 791A1描述了车辆的在热功率限制下工作的冷却水循环回路的问题,该冷却水循环回路通过热交换器与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协同作用。其中提出,从用于减速器调温装置和变速器调温装置的共同油耗出发,可选地仅运行两个调温装置中的一个或者将两个调温装置都关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任务在于,关于车辆变速器中的温度走向改进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所提到的任务通过根据专利权利要求1的冷却系统以及通过根据专利权利要求8的车辆来解决。各从属权利要求包含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改进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冷却系统包括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该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通过热交换器将变速器中产生的热能排放至内燃机的冷却水循环回路中。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自身包括用于跨接热交换器的旁通线路和控制元件。通过控制元件能够控制穿过旁通线路和热交换器的体积流量的分配。也就是说,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的体积流量可以通过控制元件被引导部分或全部穿过旁通线路,从而跨接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的热交换器。在此,控制元件依赖于冷却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来驱控。通过不检测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而是检测车辆冷却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来驱控用于旁通线路的控制元件的方式,可以阻止在内燃机冷却水循环回路的温度升高超过可预定的极限值的运行阶段中通过热交换器将热能从冷却水循环回路传递至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因此,在该运行阶段中可以阻止变速器温度不期望地升高。在本专利技术的框架内,冷却水循环回路可以理解为内燃机的冷却循环回路,其可以用液态介质来运行。该介质不强制只能是水。因此,这种冷却循环系统例如通常利用水、防冻剂和/或防腐剂的混合物来运行。冷却系统优选如下这样来实施,S卩,只要车辆冷却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在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的预定的额定温度之上,就跨接热交换器。优选将恒温器用于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作为控制元件,冷却水循环回路的温度对该恒温器产生影响。因此,恒温器依赖于冷却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来调节穿过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的旁通线路的体积流量。该实施方式与下面所阐释的实施方式相比是简单且有利的,这是因为在此不需要与独立的控制单元进行信号交换或数据交换。在该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附加地在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布置温度传感器,其中,恒温器还附加地考虑到检测到的变速器油温以控制穿过旁通线路或热交换器的体积流量。在此,可以检测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不同部位上的温度,例如变速器油底壳中的温度。与此相应地,也可以使用控制阀作为控制元件,电子控制单元能够依赖于布置在冷却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传感器的信号来驱控该控制阀。温度传感器检测冷却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并将相应的信号进一步传输至控制单元。也就是说,控制单元基于冷却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通过控制阀来调节穿过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的旁通线路和热交换器的体积流量。本实施方式可以实现对变速器冷却系统的所谓的“智能”调节,该调节可以依赖于冷却水温度以及可选也依赖于附加的其他调节参数来可变地调整穿过热交换器和旁通线路的体积流量。优选在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附加地布置有油温传感器,其信号同样被导引至电子控制单元并被该电子控制单元用于驱控控制阀。在冷却系统的该设计方案中,例如也可以在调节控制阀时考虑到冷却水循环回路与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之间的温度差。此夕卜,只要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的温度在可预定的极限值之下,那么在这种冷却系统中,油流总是被引导穿过热交换器。以这种方式,也可以在冷却水循环回路过热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将热能排放至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直至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达到可预定的最大极限值。于是,油流被引导再次穿过旁通线路。电子控制单元例如可以是车辆的中央控制单元或变速器控制单元。为了调节变速器内的温度,控制单元也可以处理车辆的其他传感器的信号和车辆的其他控制单元的数据。控制单元同样可以实施成使其除了提到的控制阀之外还对车辆的其他组件产生影响。因此,对变速器冷却系统的“智能”调节也包括对换挡策略的干预,该干预例如在温度很严峻的运行阶段中减少变速器中产生热量的换挡次数或如有可能避免在变速器中引起较多摩擦的传动比。各控制元件可以在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布置在热交换器之前或之后,以便切换或分配热交换器与旁通线路之间的冷却介质体积流量。根据另一优选实施方案,冷却系统针对温度特别严峻的应用情况还可以附加地在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中设置油空气冷却器。油空气冷却器也可以具有旁通线路,从而使油空气冷却器依赖于不同的运行参数接通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或者与之断开。例如在车辆的预热阶段中变速器油不穿流附加的油空气冷却器,以便使变速器油和变速器尽可能快地达到最佳运行温度。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例如可以利用变速器油来运行,该变速器油也用于切换变速器元件和/或用于润滑变速器中的支承部位。最后,本专利技术包括一种包括具有上面所阐释的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冷却系统的车辆。【附图说明】以下结合如下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在此:图1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冷却系统的示意图;以及图2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冷却系统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变速器油泵11从变速器3的油底壳12抽吸变速器油并且通过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I来输送。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I包括热交换器5,借助该热交换器的帮助能够将在变速器3内产生的热能传递至内燃机4的冷却水循环回路2。来自变速器3和内燃机4的热能通过车辆冷却器13从冷却水循环回路2排放到周围空气中。在根据图1的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I中,在变速器油泵11与热交换器5之间布置有恒温器形式的控制元件7。恒温器7的两个输出线路中的一个与热交换器5的输入侧相连,而另一个与热交换器5的输出侧相连,从而使变速器油流在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I中被引导通过热交换器5或者通过旁通线路6。从热交换器5的输出侧输送变速器油至变速器3的润滑部位和/或切换元件。变速器油从那里出发流回变速器3的油底壳12中。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I还可选附加地具有油温传感器10,其通过信号线路14与恒温器7相连,从而为了调节穿过热交换器5和旁通线路6的油流,恒温器7除了考虑冷却水循环回路2内的冷却水温度外也考虑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I内的油温。在冷却水循环回路2中,除了示出连接线路和热交换器5之外,还示出了内燃机4和车辆冷却器13,冷却水被导引通过它们。此外还示出温度传感器9,其检测冷却水循环回路中的冷却水温度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具有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1)的冷却系统,所述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通过热交换器(5)将变速器(3)中产生的热能排出至内燃机(4)的冷却水循环回路(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1)包括用于跨接所述热交换器(5)的旁通线路(6)和控制元件(7),其中,通过所述控制元件(7)能控制穿过所述旁通线路(6)和所述热交换器(5)的体积流量的分配,并且所述控制元件(7)能依赖于所述冷却水循环回路(2)中的温度来驱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1.06.27 DE 102011078088.21.一种用于车辆的具有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I)的冷却系统,所述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通过热交换器(5)将变速器(3)中产生的热能排出至内燃机(4)的冷却水循环回路(2)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I)包括用于跨接所述热交换器(5 )的旁通线路(6 )和控制元件(7 ),其中,通过所述控制元件(7 )能控制穿过所述旁通线路(6 )和所述热交换器(5)的体积流量的分配,并且所述控制元件(7)能依赖于所述冷却水循环回路(2)中的温度来驱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以如下方式来实施,即,只要在所述车辆的冷却水循环回路(2)中的温度在所述变速器冷却循环回路(I)的预定的额定温度之上,就跨接所述热交换器(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卡尔弗里茨·海因策尔曼
申请(专利权)人:ZF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