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及其激振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76432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3-15 05: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飞行器热模态试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及其试验方法,该系统的耐高温激振装置的一端通过金属编制绳悬吊在承力横梁上,耐高温激振装置的另一端与试验件的底部一侧连接,试验件的顶部通过悬挂装置悬吊在承力横梁上,试验件两侧设有石英灯加热器;该试验如下:模拟自由-自由边界条件;将激振装置吊挂在横梁上,并将激振装置与试验件连接;在力传感器上安装热电偶,在激振器中输入激振;对试验件进行持续加热,在加热过程中激振器进行连续激振,完成热模态试验。该试验系统及其试验方法在热模态试验中能够实现对温度高达1200℃的试验件进行长时间持续稳定激振,并且试验件边界条件不受限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飞行器热模态试验
,具体涉及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的激振系统及其试验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滑翔导弹技术的不断发展,飞行器飞行的马赫数越来越高,其关键结构的温度在气动热作用下升高幅度很大,为了研究受热结构在高温下的动力学特性,必须进行受热结构在高温环境下的热模态试验,而在热模态试验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是对高温下的试验件进行激振并且测量激振力的大小。目前,现有的热模态试验中主要有两种方式进行激振,一种是采用力锤瞬态激振的方式,另一种是将试验件放在振动台上,试验件跟随振动台一起振动。上述两种方式都存在较大的弊端,采用力锤激振的方法对试验件施加的是瞬态激励,不能达到连续激振的效果,不能获得试验件随温度变化的时变模态参数,并且该方法只适用于温度超过400°C的热模态试验,当温度较高时无法靠近进行力锤激振。振动台激振方式采用防热措施后可以经受较高的温度,但是该方法不能给试验件提供自由-自由边界,然而在模态试验中自由-自由边界条件往往是必须要模拟的。因此现有的热模态试验激振方法存在明显不足,不能有效完成热模态试验中对试验件的激振。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飞行器不耐高温、不能持续激振和试验件边界条件受限等困难的缺点,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及其试验方法,该试验激振系统及其试验方法克服了飞行器不耐高温、不能持续激振和试验件边界条件受限等困难,在飞行器热模态试验中能够实现对温度高达1200°C的试验件进行长时间持续稳定激振,并且试验件边界条件不受限制。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该系统包括耐高温激振装置、金属编制绳、试验件、承力横梁、耐高温悬挂装置、石英灯加热器,耐高温激振装置的一端通过金属编制绳悬吊在承力横梁上,耐高温激振装置的另一端与试验件的底部一侧连接,试验件的顶部通过悬挂装置悬吊在承力横梁上,试验件的两侧设有石英灯加热器。所述的金属编制绳与激振装置之间设有调节拉杆。所述的激振装置由激振器、激振杆、激振杆与力传感器连接件、力传感器、力传感器与陶瓷杆连接件、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接件依次连接组成,电磁式激振器的顶部与金属编制绳底部连接,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接件的尾端与试验件连接。所述的电磁式激振器的顶部与金属编制绳之间设有调节拉杆。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I)模拟自由-自由边界条件利用悬挂装置将试验件自由悬吊在横梁上,模拟自由-自由边界条件;(2)将激振装置吊挂在横梁上,并将激振装置与试验件连接;(3)在力传感器上安装热电偶,然后在激振器中输入激振;(4)利用石英灯加热器对试验件进行持续加热,在加热过程中激振装置的激振器进行连续激振,完成热模态试验。所述的步骤(2)的具体步骤如下:(2.1)将激振装置的激振器的顶部吊挂在横梁上;(2.2)将激振装置的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接件与试验件的激振孔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将电磁式激振器、激振杆、力传感器、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和3个连接部件按照一定的次序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螺纹连接方式给激振装置的力传递路径提供足够的刚度,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是本专利技术的关键部件,具有刚度大、传热率低、耐热性能好的特点,既准确传递了激振器对试验件的激振力,又能将激振器和力传感器隔离在热源之外,克服了高温环境带来的影响,可以实现激振器和力传感器在常温状态下的所有功能,因此使用该系统能够实现在热模态试验中对试验件持续稳定的激振,在试验件高达1200 V的温度时激振器和力传感器可以正常工作,并且对试验件的边界条件没有限制。本专利技术的系统采用隔热的方式克服高温的影响,利用激振器给试验件提供持续稳定的激振,并且激振装置自身处于悬挂状态,在与试验件连接后试验件的边界条件也不受限制,可以实现自由-自由和固支等多种边界条件。本专利技术的热模态试验系统能够有效的完成热模态试验,获得受热结构随温度变化的模态参数及其变化规律,为受热结构在气动热作用下的载荷设计提供依据。本专利技术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利用高纯度陶瓷刚度大、传热率低和耐热性能好的特点,将其连接在试验件和激振器(含力传感器)之间,既实现激振力的有效传递,又可以使力传感器和激振器远离热源免受高温影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耐高温激振装置的系统组成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的实验过程中试验件的温度变化曲线;图4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的实验过程中激振装置对试验件的激振力曲线。图中:1为电磁式激振器,2为激振杆,3为激振杆与力传感器连接件,4为力传感器,5为力传感器与陶瓷杆连接件,6为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7为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接件;8为柔性的金属编制绳,9为试验件,10为承力横梁,11.耐高温悬挂装置,12为调节拉杆,13为石英灯加热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的耐高温激振装置,该装置由电磁式激振器1、激振杆2、激振杆与力传感器连接件3、力传感器4、力传感器与陶瓷杆连接件5、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6、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接件7依次连接组成。电磁式激振器I与激振杆2通过螺纹固定连接,激振杆与力传感器连接件3通过螺纹将激振杆2和力传感器4连接,力传感器与陶瓷杆连接件5通过螺纹将力传感器4和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6连接,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接件7通过螺纹将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6与试验件连接。电磁式激振器I输出激振力,激振杆2将激振力向外传递,激振力通过激振杆与力传感器连接件3传递到力传感器4,力传感器4用于测量激振力,激振力在通过力传感器与陶瓷杆连接件5传递到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6上,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6根据试验温度条件选择合适长度,如果温度低于600°C,长度可以150mm以内,如果温度达到6000C -1200°C,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就需要控制在150mm-250mm之间,太长会影响激振力传递效果。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6用于隔离来自试验件及热源的热量从而降低力传感器4及激振器I的温度,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接件7采用高温合金等耐热材料制造,连接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6和飞行器受热结构的试验件,以上连接方式均采用螺纹连接,增强激振力传递路径的刚度。如图1和图2所示,采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耐高温激振装置进行滑翔飞行器防热连接件热模态试验的具体步骤如下:( I)模拟自由-自由边界条件利用耐高温悬挂装置11将试验件9自由悬吊在承力横梁10上,模拟自由-自由边界条件。(2)将激振装置吊挂在承力横梁10上,并将激振装置与试验件9连接(2.1)将激振装置的电磁式激振器I的顶部吊挂在承力横梁10上将柔性的金属编制绳8穿进电磁式激振器I上部预留的悬吊孔中,并留出一定长度。在承力横梁10上连接金属编制绳8,并在金属编制绳8的末端安装调节拉杆12,再将电磁式激振器I上的柔性金属编制绳挂8在调节拉杆12上;承力横梁10的高度要高出激振位置0.5m以上。激振装置即竖直悬挂在承力横梁10上,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耐高温激振装置、金属编制绳(8)、试验件(9)、承力横梁(10)、耐高温悬挂装置(11)、石英灯加热器(13),耐高温激振装置的一端通过金属编制绳(8)悬吊在承力横梁(10)上,耐高温激振装置的另一端与试验件(9)的底部一侧连接,试验件(9)的顶部通过悬挂装置(11)悬吊在承力横梁(10)上,试验件(9)的两侧设有石英灯加热器(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耐高温激振装置、金属编制绳(8)、试验件(9)、承力横梁(10)、耐高温悬挂装置(11)、石英灯加热器(13),耐高温激振装置的一端通过金属编制绳(8)悬吊在承力横梁(10)上,耐高温激振装置的另一端与试验件(9)的底部一侧连接,试验件(9)的顶部通过悬挂装置(11)悬吊在承力横梁(10)上,试验件(9)的两侧设有石英灯加热器(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编制绳(8)与激振装置之间设有调节拉杆(12)。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飞行器受热结构热模态试验激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激振装置由激振器(I)、激振杆(2)、激振杆与力传感器连接件(3)、力传感器(4)、力传感器与陶瓷杆连接件(5)、耐热陶瓷过渡传力杆(6)、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接件(7)依次连接组成,电磁式激振器(I)的顶部与金属编制绳(8)底部连接,陶瓷杆与试验件连接件(7)的尾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鹏辉苏里李宝海谭志勇杨晋京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