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及其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9713048 阅读:1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6 22: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包括压模部件、退料部件和冲头部件,所述压模部件嵌设在模套内,所述退料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所述冲头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通过减径挤压来成形,代替原先的铣削加工的工艺生产,且不需要切削加工就能制造出满足产品性能要求的工件,从而减少加工余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大批量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及其装配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精密冷锻成形
,具体涉及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
技术介绍
目前生产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产品的方法是:采用棒料,经过多道冷挤压工序,生产到减径前,最后铣削加工耳部,其缺点是损耗材料,加工成本高,加工周期长,而且零件的耳部对称度不易控制,此种方法不利于大批量的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克服上述缺陷,解决损耗材料、加工成本高、周期长,且零件的耳部对称度不易控制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包括压模部件、退料部件和冲头部件,所述压模部件嵌设在模套内,所述退料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所述冲头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压模部件包括4个部件,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下模、第二下模、上压力块和下压力块,所述第一下模、第二下模、上压力块和下压力块上均设有贯通的模腔,依次为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所述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为同轴模腔,所述退料部件包括退料器和顶杆,所述退料器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模腔内,另一部分通过第二模腔接触工件,所述顶杆穿过第四模腔与退料器接触,所述顶杆控制所述退料器上下移动,所述冲头部件包括冲头、芯棒和内冲头,所述芯棒设置在所述内冲头中,所述内冲头贴合所述工件内腔,当冲头下压时,所述冲头穿过所述第一模腔与所需加工的工件一端接触。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退料部件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套设在所述芯棒上。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部件为弹黃。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退料部件还包括填块,所述填块设置在所述第四模腔内,所述顶杆穿过所述填块进入所述第四模腔。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冲头部件还包括冲头套,所述冲头套套设在所述冲头的一端,所述冲头套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模腔的直径。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下模通过定位销与所述第二下模定位。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模腔的耳部尺寸等于所需加工的工件的减径尺寸。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装配方法,其包括:(I)将下压力块放入模套中,然后将填块放入所述下压力块中;(2)将芯棒放入内冲头中,然后将弹黃套在所述芯棒上;(3)将所述芯棒、内冲头和弹簧一起放入所述上压力块中,并用螺帽收紧芯棒,此时芯棒、内冲头与上压力块连接在一起;(4)将退料器放入所述上压力块的第三模腔内,再将所述上压力块和退料器一起放入所述模套内;(5)将第二下模与第一下模依次放进模套内,用定位销固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通过减径挤压来成形,代替原先的铣削加工的工艺生产,且不需要切削加工就能制造出满足产品性能要求的工件,从而减少加工余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大批量生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主视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上压力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上压力块与芯棒的装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冲头套、2为冲头、3为定位销、4为第一下模、5为芯棒、6为内冲头、7为第二下模、8为退料器、9为上压力块、10为下压力块、11为填块、12为顶杆、13为螺帽。【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其包括:压模部件(未图示)、退料部件(未图示)和冲头部件(未图示),所述压模部件嵌设在模套(未图示)内,所述退料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所述冲头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首先,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专利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其次,本专利技术利用结构示意图等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结构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实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实施例一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先介绍下精密冷锻成形中的具体工艺流程:锯料、车外圆、抛丸、磷皂化处理、拍扁、抛丸、磷皂化、镦粗、低温退火、抛丸、磷皂化、成形、抛丸、磷皂化、耳部减径、切边。由于上述具体加工工艺为公知常识,故在此不在细述。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在精密冷锻成形中的具体工艺流程中的改造即为耳部减径步骤。下面着重介绍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请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主视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包括:压模部件(未图示)、退料部件(未图示)和冲头部件(未图示)。所述压模部件嵌设在模套(未图示)内,所述压模部件包括4个部件,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下模4、第二下模7、上压力块9和下压力块10,所述第一下模4、第二下模7、上压力块9和下压力块10上均设有贯通的模腔,依次为第一模腔(未图示)、第二模腔(未图示)、第三模腔(未图示)和第四模腔(未图示),所述第一模腔(未图示)、第二模腔(未图示)、第三模腔(未图示)和第四模腔(未图示)为同轴模腔,所述冲头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所述冲头部件包括冲头2、芯棒5和内冲头6,所述芯棒5设置在所述内冲头6中,所述内冲头6贴合所述工件内腔,当冲头2下压时,所述冲头2穿过所述第一模腔与所需加工的工件一端接触。请继续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主视图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冲头部件还包括冲头套I,所述冲头套I套设在所述冲头2的一端,所述冲头套I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模腔的直径。所述退料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所述退料部件包括退料器8和顶杆12,所述退料器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模腔内,另一部分通过第二模腔接触工件(未图示),所述顶杆12穿过第四模腔与退料器8接触,所述顶杆12控制所述退料器8上下移动。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使在耳部减径时,防止因退料力大而导致工件耳部变形,所述退料部件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套设在所述芯棒5上,优选的所述弹性部件为弹簧(未图示),采用弹簧在回弹时的回弹力使工件脱离模腔。请继续参阅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的主视图的剖面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其特征是:包括压模部件、退料部件和冲头部件,所述压模部件嵌设在模套内,所述退料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所述冲头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其特征是:包括压模部件、退料部件和冲头部件,所述压模部件嵌设在模套内,所述退料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所述冲头部件插设在所述压模部件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其特征是: 所述压模部件包括4个部件,从上往下依次为第一下模、第二下模、上压力块和下压力块,所述第一下模、第二下模、上压力块和下压力块上均设有贯通的模腔,依次为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所述第一模腔、第二模腔、第三模腔和第四模腔为同轴模腔, 所述退料部件包括退料器和顶杆,所述退料器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三模腔内,另一部分通过第二模腔接触工件,所述顶杆穿过第四模腔与退料器接触,所述顶杆控制所述退料器上下移动, 所述冲头部件包括冲头、芯棒和内冲头,所述芯棒设置在所述内冲头中,所述内冲头贴合所述工件内腔,当冲头下压时,所述冲头穿过所述第一模腔与所需加工的工件一端接触。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其特征是:所述退料部件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套设在所述芯棒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节叉的耳部减径成形模具,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蓓蓓季微微冯美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森威精锻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