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700585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21 19:21
一种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所述上模设有模桥以及由模桥分隔形成的分流孔,上模的入料面中心设有凹陷的导流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模具结构有效地提高了金属流动性,减小金属流动死区,改善模具受力,起到提高模具寿命的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模具入料面的中心位置设置凹陷的导流孔,金属在流动时中心区金属率先进入导流孔,然后经分流孔进入焊合室挤出,减少了模具中心部位的受压面积与金属流动死区。导流孔深度为上模厚度的1/4至1/2,因此缩短了外围区金属流动形成的缩尾。(*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
本技术涉及挤压模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
技术介绍
金属在挤压过程中,遇到平直的模桥和芯头入料面(模桥交叉位置)时,常形成金属流动死区,尤其在薄壁大截面空心型材的生产过程中,如大型方管、圆管及异性管材,其芯头越大,模具所承受的反挤压力、摩擦力就越大,因而容易造成模具失稳,变形过大,甚至模桥开裂,使用寿命较短,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种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设有模桥以及由模桥分隔形成的分流孔,上模的入料面中心设有凹陷的导流孔。所述导流孔深度为上模厚度的1/4至1/2。在型材挤压成型过程中,影响金属流动的因素很多,如挤压筒壁与铸棒的摩擦、锭坯温度与挤压筒温度、挤压工具形状与结构、变形程度与挤压速度、挤压方法等,根据对现有设备和工艺的研究发现,由金属流动特性可知,铸棒中心区的金属流动速度大于四周的金属流动速度,变形区压缩锥和死区的高度很大,金属流动很不均匀,以至促使铸棒外层金属过早地向中心流动形成较长的缩尾,因此本技术着手在模具结构上进行改善,以减少死区消除反挤压力和缩尾。本技术在模具入料面的中心位置设置凹陷的导流孔,金属在流动时中心区金属率先进入导流孔,然后经分流孔进入焊合室挤出,减少了金属流动死区。导流孔深度为上模厚度的1/4至1/2,因此缩短了外围区金属流动形成的缩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上模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模,2-模芯,3-分流孔,4-导流孔,5-模桥。【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I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I设有模桥5以及由模桥5分隔形成的分流孔3,上模I的入料面中心设有凹陷的导流孔4。所述导流孔4深度为上模I厚度的1/4至1/2。本技术所提供的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模具入料面的中心位置设置凹陷的导流孔4,金属在流动时中心区金属率先进入导流孔4,然后经分流孔3进入焊合室,在模芯2和下模型腔之间的间隙挤出,在导流孔4作用下,减少了模具中心部位的受压面积与金属流动死区,有效地提高了金属流动性,从而起到改善模具受力,提高模具寿命的作用;由于金属流动性显著提高,挤压过程中的功耗大大降低,起到节能约能源作用。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应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以上说明。对于本
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均应视为由本技术所提交的权利要求确定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1)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设有模桥(5)以及由模桥(5)分隔形成的分流孔(3),上模(1)的入料面中心设有凹陷的导流孔(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挤压力的模具结构,包括上模(I)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I)设有模桥(5)以及由模桥(5)分隔形成的分流孔(3),上模(I)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赖昌宏何志祥方永康车廷平余琳玲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豪美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