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603598 阅读:1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23 07:08
一种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包括自移动机器人本体,本体上设有行走状态判断装置,该装置包括驱动轮组件和微控制单元,驱动轮组件包含驱动电机和驱动轮,该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随动轮组件(100),驱动轮组件和随动轮组件分别采集自移动机器人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并将采集到的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回传给微控制单元;微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驱动轮运动信号和随动轮运动信号,判断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紧凑,自移动机器人体积小巧、制造成本低廉;判断准确灵敏,提高了自移动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属于小家电制造

技术介绍
传统的自移动装置,例如:擦玻璃机器人。可以通过在驱动轮上设置编码器来检测其位移的大小,具体来说是将码盘和驱动轮的驱动电机相连,当电机旋转时,码盘对应旋转,与码盘对接的光耦对应产生脉冲信号,微控制单元(MCU)根据该脉冲信号计算出自移动装置的行进距离。然而擦玻璃机器人在遇到玻璃表面有水溃等较光滑平面时,驱动轮容易原地旋转打滑,此时,驱动轮的驱动电机仍然在转动,光耦继续产生感应信号,导致擦玻璃机器人的错误判断,使其仍处于行进状态,既不能保证擦玻璃机器人的运动安全,又不利于节约能源。其次,参阅专利文献CN102680724A,采用随动轮设置编码器来测速或测量自移动装置的行进距离,也是一种现有的技术手段。另外,传统的自移动机器人通常还可以在机器人行进方向的前端设置撞板来碰撞感测障碍物,即:当机器人在行进过程中碰撞障碍物时,前端撞板产生感应信号,机器人判断感测障碍物。但该碰撞感测障碍物的撞板本身会造成机器人的体积增大,且该撞板设置也会产生较大的成本。因此,亟待开发一种适用于自移动装置的、能够准确、灵敏感知自移动机器人运动状态且成本低廉的感测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该自移动机器人中设置了驱动轮组件和随动轮组件,两者相互配合,将感测信号传递给微控制单元,从而判断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状态;结构简单紧凑,保持自移动机器人体积小巧、制造成本低廉;首先通过随动轮组件的运动信号来判定自移动机器人处于正常运动状态或停止状态,再进一步通过驱动轮组件的运动信号(包括脉冲信号或电流信号)来判定自移动机器人处于碰撞状态或打滑状态,判断准确灵敏,提高了自移动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本技术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包括自移动机器人本体,本体上设有行走状态判断装置,该装置包括驱动轮组件和微控制单元,驱动轮组件包含驱动电机和驱动轮,所述行走状态判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随动轮组件,所述驱动轮组件和随动轮组件分别采集自移动机器人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并将采集到的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回传给微控制单元;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驱动轮运动信号和随动轮运动信号,判断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状态,根据判断结果报警或进一步控制其运动方式。所述随动轮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上的光耦对管、高精度码盘、齿轮组和随动轮,齿轮组中的初级齿轮与随动轮同轴设置,末级齿轮与高精度码盘一体设置,随动轮转动时,齿轮组带动高精度码盘转动,所述高精度码盘设置在光耦对管之间,所述光耦对管对应产生的随动轮运动信号为脉冲信号。根据需要,所述齿轮组中的齿轮为一级齿轮或者多级齿轮。为了使随动轮抵紧在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表面上,所述随动轮组件还包含弹簧块,该弹簧块固定在随动轮组件的第一支架上,第一支架固定在机体上,所述弹簧块将随动轮抵紧在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表面上。所述的驱动轮组件包括第二支架和分别固定在第二支架上的光耦对管、高精度码盘、齿轮组和驱动轮,齿轮组中的初级齿轮与驱动轮同轴设置,末级齿轮与高精度码盘一体设置,驱动轮转动时,齿轮组带动高精度码盘转动,所述高精度码盘设置在光耦对管之间,所述光耦对管对应产生的驱动轮运动信号为脉冲信号。另外,所述的驱动轮组件还包含电流检测单元,所述电流检测单元分别与微控制单元和驱动电机连接,所述驱动轮运动信号为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流信号。根据需要,所述的自移动机器人包括擦玻璃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空气处理机器人、安全防护机器人、导购机器人或娱乐学习机器人。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该自移动机器人中设置了驱动轮组件和随动轮组件,两者相互配合,将感测信号传递给微控制单元,从而判断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状态。本技术结构简单紧凑,保持自移动机器人体积小巧、制造成本低廉;首先通过随动轮组件的运动信号来判定自移动机器与行走表面之间是否存在相对位移,即自移动机器人处于正常运动状态或停止状态,再进一步通过驱动轮组件的运动信号或两端反馈的电流信号的大小来判定自移动机器人处于碰到边框状态或打滑状态,进而控制自移动机器人报警、转向或后退,判断准确灵敏,提高了自移动机器人的工作效率。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地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自移动机器人随动轮组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擦玻璃机器人行走状态判断方法流程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扫地机器人行走状态判断方法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包括自移动机器人本体,本体上设有行走状态判断装置,该装置包括驱动轮组件和微控制单元,驱动轮组件包含驱动电机和驱动轮,所述行走状态判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随动轮组件100,所述驱动轮组件和随动轮组件分别采集自移动机器人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并将采集到的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回传给微控制单元;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驱动轮运动信号和随动轮运动信号,判断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状态,根据判断结果报警或进一步控制其运动方式。图1为本技术自移动机器人随动轮组件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如图1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随动轮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架110和固定在该第一支架110上的光耦对管120、高精度码盘130、齿轮组140和随动轮160。齿轮组140包含齿轮轴和多个齿轮,齿轮组140中的初级齿轮150与随动轮160同轴设置,末级齿轮与高精度码盘130 —体设置,随动轮160转动时,齿轮组140带动高精度码盘130转动。根据变速需要,齿轮组140可以为一级齿轮或者多级齿轮。如果该齿轮组为多级齿轮,则该多级齿轮的最后一级齿轮也就是末级齿轮与高精度码盘130 —体设置。当自移动机器人正常行走时,随动轮160转动,通过齿轮组140构成的变速机构带动高精度码盘130转动,由齿轮组140构成的变速机构的作用是提高高精度码盘130的转速。高精度码盘130设置在光耦对管120之间,所述光耦对管120产生的随动轮运动信号为脉冲信号。当然,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结构形式完成变速,比如:齿轮组140和随动轮之间还可以通过传动带相互连接,随动轮通过传送带来带动齿轮组转动,进一步加大高精度码盘的转速。为了使随动轮160抵紧在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表面上,所述随动轮组件100还包含弹簧块,该弹簧块固定在随动轮组件100的第一支架110上,第一支架固定在自移动机器人的机体上,所述弹簧块将随动轮抵紧在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表面。同样地,驱动轮组件与随动轮组件的结构类似,具体来说,所述的驱动轮组件包括第二支架和分别固定在第二支架上的光耦对管、高精度码盘、齿轮组和驱动轮,齿轮组中的初级齿轮与驱动轮同轴设置,末级齿轮与高精度码盘一体设置,驱动轮转动时,齿轮组带动高精度码盘转动。所述高精度码盘设置在光耦对管之间,所述光耦对管对应产生的驱动轮运动信号为脉冲信号。当然,驱动轮也可以通过传动带来带动齿轮组转动,进一步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包括自移动机器人本体,本体上设有行走状态判断装置,该行走状态判断装置包括驱动轮组件和微控制单元,驱动轮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状态判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随动轮组件(100),所述驱动轮组件和随动轮组件分别采集自移动机器人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并将采集到的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回传给微控制单元;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驱动轮运动信号和随动轮运动信号,判断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包括自移动机器人本体,本体上设有行走状态判断装置,该行走状态判断装置包括驱动轮组件和微控制单元,驱动轮组件包括驱动电机和驱动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状态判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本体上的随动轮组件(100),所述驱动轮组件和随动轮组件分别采集自移动机器人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并将采集到的驱动轮和随动轮的运动信号回传给微控制单元;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驱动轮运动信号和随动轮运动信号,判断自移动机器人的行走状态。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随动轮组件(100)包括第一支架(110)和分别固定在第一支架上的光耦对管(120)、高精度码盘(130)、齿轮组(140)、和随动轮(160),齿轮组中的初级齿轮(150)与随动轮(160)同轴设置,末级齿轮与高精度码盘(130) —体设置,随动轮转动时,齿轮组带动高精度码盘转动,所述高精度码盘设置在光耦对管之间,所述光耦对管对应产生的随动轮运动信号为脉冲信号。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行走状态判断装置的自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组(140)为一级齿轮或者多级齿轮。4.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进举
申请(专利权)人:科沃斯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