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车辆及其受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577037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1-16 07: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及其受电装置,受电装置包括:绝缘支撑装置、四连杆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摆杆的另一端的受电头、弹性装置、铰接于绝缘支撑装置的传动块、丝杠螺母装置及摇柄装置。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受电装置,其所占车顶空间较小、重量轻,且升降时间较短。(*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车辆及其受电装置,受电装置包括:绝缘支撑装置、四连杆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三摆杆的另一端的受电头、弹性装置、铰接于绝缘支撑装置的传动块、丝杠螺母装置及摇柄装置。如此设置,本技术提供的受电装置,其所占车顶空间较小、重量轻,且升降时间较短。【专利说明】—种电动车辆及其受电装置
本技术涉及车辆受电
,尤其涉及一种电动车辆及其受电装置。
技术介绍
受电弓安装于电力牵引车的车顶上与接触网相接触,车辆通过受电弓可以取得运行需要的电能。目前,多数地铁与城轨车辆以及城市有轨电车上采用的是气缸-弹簧、电机-弹簧或气囊驱动的框架式受电弓,车辆运行在由柔性接触网或刚性接触网铺设的线路下,受电弓升起、整备完成后车辆投入运行。然而,采用气缸-弹簧或电机-弹簧或气囊驱动的框架式受电弓,其需要在有限的车顶上设置气缸或电机或气囊以及气缸系统或电机控制系统或气囊充气系统,如此,受电弓所占用的车顶空间大,且受电弓整体重量大,车辆运行耗能较大。另外,现有技术中的受电弓升降时间较长,占用了有限的停站时间,导致停站时间必须延长以保证充电,如此导致交通效率的下降。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受电弓占用空间大、重量大及升降时间较长的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受电装置,其所占车顶空间较小、重量轻,且升降时间较短。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上述受电装置的电动车辆。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受电装置,包括:绝缘支撑装置,固定安装于车顶;四连杆装置,所述四连杆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装置上的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支座的第一摆杆、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支座的第二摆杆、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摆杆的另一端且中间部位铰接于所述第一摆杆的另一端的第三摆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摆杆的另一端的受电头;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恢复形变时带动所述第一摆杆或所述第二摆杆摆动,以使所述第三摆杆连接有所述受电头的一端升起;铰接于所述绝缘支撑装置的传动块,所述传动块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摆杆或所述第二摆杆进行转动,以使所述第三摆杆连接有所述受电头的一端下降,且所述传动块能够与所述第一摆杆或所述第二摆杆脱离接触;丝杠螺母装置,其丝杠与所述传动块相铰接;摇柄装置,带动所述丝杠螺母装置的螺母转动。优选地,所述绝缘支撑装置包括绝缘支撑座和连接于所述绝缘支撑座的安装底板。优选地,还包括次级四连杆装置,所述次级四连杆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摆杆上的第三铰支座、一端与所述第三铰支座相铰接的第四摆杆以及一端与所述第四摆杆的另一端相铰接的第五摆杆,所述第三摆杆与所述受电头相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五摆杆的另一端相铰接。优选地,还包括用于显示所述受电头处于升起状态的升起指示装置。优选地,还包括用于显示所述受电头处于降下状态的降下指示装置。本技术还提供了 一种电动车辆,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受电装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受电装置,包括:绝缘支撑装置,固定安装于车顶;四连杆装置,所述四连杆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装置上的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支座的第一摆杆、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支座的第二摆杆、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摆杆的另一端且中间部位铰接于所述第一摆杆的另一端的第三摆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摆杆的另一端的受电头;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恢复形变时带动所述第一摆杆或所述第二摆杆摆动,以使所述第三摆杆连接有所述受电头的一端升起;铰接于所述绝缘支撑装置的传动块,所述传动块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摆杆或所述第二摆杆进行转动,以使所述第三摆杆连接有所述受电头的一端下降,且所述传动块能够与所述第一摆杆或所述第二摆杆脱离接触;丝杠螺母装置,其丝杠与所述传动块相铰接;摇柄装置,带动所述丝杠螺母装置的螺母转动。需要说明的是,摇柄装置可以设置于操控室内。在没有接触网的区段,操控室内的工作人员旋转摇柄装置,摇柄装置带动螺母装置进行转动,螺母带动丝杠运动,由于丝杠与传动块相铰接,故传动块发生转动,使传动块与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脱离接触,如此解除了传动块对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的约束作用。此时,弹性装置恢复形变,带动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摆动,以使第三摆杆连接有受电头的一端升起;当需要降下受电头时,人工反向旋转摇柄装置,带动丝杠运动,进而带动传动块发生转动,使传动块与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接触,并对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形成约束作用,继续转动摇柄装置,传动块即可带动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转动,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在转动时带动弹性装置,使压缩装置发生弹性形变,进而使受电头降下,由于丝杠螺母具有自锁功能,受电头可保持在降下位置。当需要重新升起受电头时,人工旋转摇柄装置,使传动块解除对第一摆杆或第二摆杆的约束,四连杆装置可在弹性装置恢复形变的作用力下迅速上升,进而使受电头上升到最高位置。如此设置,不需设置控制四连杆装置的液压驱动系统或气囊驱动系统或电机驱动系统,其体积小、重量轻,且通过四连杆控制升降,通过弹性装置恢复形变时带动四连杆的摆动控制上升,上升速度快,上升时间较短。在本技术的优选方案中,还包括用于显示所述受电头处于升起状态的升起指示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升起指示装置可包括感应装置,当受电头到达最大升起位置时,感应装置被触动,升起指示装置的控制电路控制显示装置显示受电头已经升起至最大高度。如此设置,可提示操作人员受电头处于最大高度。在本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中,还包括用于显示所述受电头处于降下状态的降下指示装置。同样,降下指示装置可以包括感应装置,当受电头达到降落位置时,感应装置被触动,控制显示装置的电路接通,显示装置显示受电头已经降至最低位置。如此设置,可提示操作人员受电头处于最低位置。【专利附图】【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受电装置总成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受电装置安装于车顶部分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四连杆装置原理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四连杆装置的原理部分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传动块与第一摆杆脱离接触时原理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中传动块带动第一摆杆摆动时原理示意图;图1-图 7 中:绝缘支撑装置一 11、四连杆装置一 12、第一摆杆一 13、第二摆杆一 14、第三摆杆一15、受电头一 16、弹性装置一 17、传动块一 18、丝杠螺母装置一 19、摇柄装置一 20、第四摆杆一 21、第五摆杆一 22、导流线一 23、接线端子一 24、软轴一 25。【具体实施方式】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受电装置,其所占车顶空间较小、重量轻,且升降时间较短。本【具体实施方式】还提供了 一种包括上述受电装置的电动车辆。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支撑装置,固定安装于车顶;四连杆装置,所述四连杆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绝缘支撑装置上的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铰支座的第一摆杆、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铰支座的第二摆杆、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摆杆的另一端且中间部位铰接于所述第一摆杆的另一端的第三摆杆;设置于所述第三摆杆的另一端的受电头;弹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恢复形变时带动所述第一摆杆或所述第二摆杆摆动,以使所述第三摆杆连接有所述受电头的一端升起;铰接于所述绝缘支撑装置的传动块,所述传动块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摆杆或所述第二摆杆进行转动,以使所述第三摆杆连接有所述受电头的一端下降,且所述传动块能够与所述第一摆杆或所述第二摆杆脱离接触;丝杠螺母装置,其丝杠与所述传动块相铰接;摇柄装置,带动所述丝杠螺母装置的螺母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秀峰粟谦张彦林朱进李军张海丰陈明国白雪冯叶
申请(专利权)人: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