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铜模压铸成型模具及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427788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12-11 18: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铜模压铸成型模具及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将铜加热熔化形成铜水,将预定重量的铜水浇入下模中;待铜水浇入结束后,先将上模压入下模,并保持上模与下模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将上模完全压入下模中,并将溢出的铜水控制从上模的溢流槽中流出,保持第二预定时间;对下模浇水,使上模脱离下模,并将取出的铜模冷却至室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铜模压铸成型模具及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步骤:将铜加热熔化形成铜水,将预定重量的铜水浇入下模中;待铜水浇入结束后,先将上模压入下模,并保持上模与下模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将上模完全压入下模中,并将溢出的铜水控制从上模的溢流槽中流出,保持第二预定时间;对下模浇水,使上模脱离下模,并将取出的铜模冷却至室温。【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铜合金压铸领域,尤其涉及。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铜冶炼企业在生产电解铜板时,必须首先制备出铜阳极板,而铜阳极板的生产往往采用圆盘浇铸机在铜模上浇铸获得。因此,铜模即是圆盘浇注机浇铸铜阳极板的模具,铜模的质量和使用寿命直接影响铜阳极板的生产效率和产量。现有技术中,铜模的生产主要采用压铸工艺,压铸工艺的好坏决定了铜模的质量、生产效率和使用寿命。现有的铜模生产设备有全开放式和半开放式,这两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都存在不足:全开放式生产方法制造的铜模组织致密性差、内部缺陷多,半开放式生产方式制造的铜模组织致密性也差、使用寿命较短。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旨在解决现有铜模压铸过程中产生的质量缺陷以及铜模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中,包括步骤: 51、将铜加热熔化形成铜水,将预定重量的铜水浇入下模中; 52、待铜水浇入结束后,先将上模压入下模,并保持上模与下模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将上模完全压入下模中,并将溢出的铜水控制从上模的溢流槽中流出,保持第二预定时间; 53、对下模浇水,使上模脱离下模,并将取出的铜模冷却至室温。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一预定距离为r8mm。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一预定时间为3飞min。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二预定时间为5?10min。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I中,铜水的含铜量为99.9%。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I中,铜水浇铸温度为1150°C。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中,所述步骤S2中,所述溢流槽设置有4个。一种铜模压铸成型模具,其中,包括上模和下模,在所述上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铜水从上模溢出的溢流槽。有益效果:采用本专利技术,使铜水在上模的作用下,在密封的上下模型腔内承受较大的压力,从而使铜模外形尺寸精度更高和组织更加致密,且有利于消除凝固过程中易产生的缩松缩孔缺陷,最终获得内外部质量较好的铜模,从而提高铜模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控制方便,生产的铜模外形尺寸精度高、致密性高、使用寿命长。【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上模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下模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上模和下模合模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包括步骤: a、将铜加热熔化形成铜水,将预定重量的铜水浇入下模中; b、待铜水浇入结束后,先将上模压入下模,并保持上模与下模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将上模完全压入下模中,并将溢出的铜水控制从上模的溢流槽中流出,保持第二预定时间; C、对下模浇水,使上模脱离下模,并将取出的铜模冷却至室温。本专利技术改变了铜模压铸方式,即将传统的半开放式铜模压铸转变为封闭式的铜模压铸方式,通过上模的作用使得铜模组织更加致密,并且铜模外形尺寸精度更高,提高了铜模的使用寿命。实施例将铜加热熔化后得到含铜量为99.9%的铜水,将3.3吨的铜水浇入下模中,浇铸温度为1150度,待铜水烧入结束后,将上模按照一定的方式压入下模中。将上模压入下模的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将上模压入距离下模rSmm处的位置,并且停留3飞分钟;第二步是将上模完全压入到下模中,并保持5?10分钟,在第二步的过程中,若铜水过多,则多余的铜水将会从上模的溢流槽流出。在本专利技术中,将上模压入下模的过程分为两步,其好处是在第一步中,留有空隙并停留一定时间的目的是让铜水中的气体和杂质物上浮,同时还利于蒸汽的逸出,降低压制力;在第二步中将上模完全压入下模的目的是使上模和下模形成一个封闭结构,从而使铜模内部组织致密,有利于消除缩孔等缺陷,同时提高铜模外形尺寸的精度。在本实施例中,上模第一步的压入距离为50cm,压入到该位置时停留4分钟,上模第二步的压入距离为5cm,压入到该位置时停留时间为5分钟。在将上模完全压入到下模并且停留5分钟后,需对下模进行浇水,本专利技术可采用25度的水对下模浇水,使下模冷却,从而使铜模收缩,收缩的铜模将从上模和下模中脱离,最后用吊车将铜模吊出,并放置在空气中冷却至室温,即可制得所需的铜模。采用本专利技术,使铜水在上模的作用下,在密封的上下模型腔内承受较大的压力,从而使铜模外形尺寸精度更高和组织更加致密,且有利于消除凝固过程中易产生的缩松缩孔缺陷,最终获得内外部质量较好的铜模,从而提高铜模的使用寿命。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控制方便,生产的铜模外形尺寸精度高、致密性高、使用寿命长。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铜模压铸成型模具,如图1至图3所示,其包括上模100及下模200,在所述上模100上设置有溢流槽300,溢流槽300设置有4个,用于控制铜水从上模100溢出。铜模压铸成型模具是设置在铜模压铸成型设备中的,铜模压铸成型设备一般包括压铸机主机、牵引装置、压铸机小车、冷却水管系统和轨道等装置,在具体工作时,铜水注入小车下车架上的下模内,当铜水液面满足要求后,通过牵引装置拉至压铸机主机下方,再通过定位装置实现准确定位,压铸机主机的驱动系统带动压下机构及上模压下一定深度,压下深度通过限位控制,停留一段时间后,再将上模完全压入到下模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冷却成型,形成阳极铜模,提升上模,完成铜模的压铸。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专利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51、将铜加热熔化形成铜水,将预定重量的铜水浇入下模中; 52、待铜水浇入结束后,先将上模压入下模,并保持上模与下模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将上模完全压入下模中,并将溢出的铜水控制从上模的溢流槽中流出,保持第二预定时间; 53、对下模浇水,使上模脱离下模,并将取出的铜模冷却至室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一预定距离为4?8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一预定时间为3?6mi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所述第二预定时间为5?lOmin。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I中,铜水的含铜量为99.9%ο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铜模压铸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S1、将铜加热熔化形成铜水,将预定重量的铜水浇入下模中;S2、待铜水浇入结束后,先将上模压入下模,并保持上模与下模的距离为第一预定距离,保持第一预定时间后,将上模完全压入下模中,并将溢出的铜水控制从上模的溢流槽中流出,保持第二预定时间;S3、对下模浇水,使上模脱离下模,并将取出的铜模冷却至室温。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忠良高峰鄢明彭庆超袁杰岳向东孙凯娄玉斌谷丞管桂生吕文帅毛庆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