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31956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回转支承,回转支承包括内圈、外齿圈以及嵌置于内圈和外齿圈之间的滚珠,内圈固定在基座的座圈的上方,还在基座的座圈外侧对称设置有第一轴壳和第二轴壳,第一轴壳及第二轴壳的轴心线与座圈的轴心线在空间位置互相垂直,第一轴壳内安装有第一蜗杆,第二轴壳内安装有第二蜗杆,第一蜗杆及第二蜗杆均与外齿圈啮合。本发明专利技术中,使用了两只蜗杆来驱动回转支承的外齿圈,两只蜗杆对外齿圈的平移作用力相互抵消,同时可以“消除”了蜗杆与外齿圈的间隙,实现外齿圈旋转角度的精确定位。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太阳能光伏等行业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回转驱动装置,特别是一种回转驱动装置的驱动机构。
技术介绍
回转驱动装置是太阳能光伏、工程机械、建筑机械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部件。回转驱动装置的基本构造是蜗轮-蜗杆传动结构,通常在回转支承的外圈上设有齿,也称外齿圈,其作用相当于蜗轮,然后由蜗杆驱动外齿圈转动。回转驱动装置通常设有一只蜗杆来驱动外齿圈,可以把这种回转驱动装置称为单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单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应用广泛。如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中,普通使用单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来跟踪太阳的方位,使太阳能光伏组件始终正对太阳,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光的能量。但这种单蜗杆驱动的回转驱动装置,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机械磨损的加大,以及系统遭受风力等自然恶劣环境的冲击影响,加之单蜗杆驱动时,蜗杆对蜗轮的作用力除了推动蜗轮旋转的作用力外,还有一个推动蜗轮平移的作用力,这样就导致蜗轮与蜗杆之间的间隙不断加大,蜗轮旋转定位不准,不能确保太阳能光伏组件准确对准太阳,太阳光能量利用率下降,严重时还会导致回转驱动装置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单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存在的蜗轮、蜗杆间隙过大、定位不准、容易损坏失效的技术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双蜗杆驱动的回转驱动装置。由于在单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中,蜗杆对蜗轮的作用力除了推动蜗轮旋转的作用力外,还有一个推动蜗轮平移的作用力,旋转作用力越大,平移作用力也越大,而推动蜗轮平移的作用力是不需要的。如果再对称设置一个蜗杆,该蜗杆对蜗轮的作用力同样可分解为两个,一个是推动蜗轮旋转的作用力,另一个是推动蜗轮平移的作用力。两个平移作用力作用方向相反可以相互抵消,减缓由于长期运行机械磨损等因素导致的间隙增大速度;同时,即使蜗杆与蜗轮之间出现了一定的间隙,两只蜗杆与蜗轮的间隙可以相互抵消,从而实现蜗轮转动的精确定位。为此,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的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如图1、图2所示,包括基座1、回转支承3,所述回转支承3包括内圈3.1、外齿圈3.2以及嵌置于内圈3.1和外齿圈3.2之间的滚珠3.3,外齿圈3.2上设置有若干安装螺孔,内圈3.1固定在基座I的座圈1.3的上方,还在基座I的座圈1.3外侧设置有第一轴壳1.1和第二轴壳1.2,所述第一轴壳1.1及第二轴壳1.2的轴心线与座圈1.3的轴心线在空间位置互相垂直,第一轴壳1.1内安装有第一蜗杆2.1,第二轴壳1.2内安装有第二蜗杆2.2,第一蜗杆2.1及第二蜗杆2.2均与外齿圈3 .2哨合,且第一轴壳1.1与第二轴壳1.2及第一蜗杆2.1与第二蜗杆2.2对称设置。进一步地,为提高双蜗杆回转驱动装置的防水、防尘性能,还可以设置顶板18,所述顶板18上设置有与外齿圈3.2安装螺孔对应的孔,顶板18安装于外齿圈3.2和内圈3.1的上方,外齿圈3.2与座圈1.3之间还安装有唇形密封圈16,顶板18与内圈3.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O形密封圈17,所述顶板18与外齿圈3.2、内圈3.1与座圈1.3均通过螺栓、防水垫圈连接,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中,使用了两只蜗杆来驱动回转支承的外齿圈,因此也可称为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本专利技术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工作时,控制系统驱动第一蜗杆和第二蜗杆同步旋转,外齿圈随之转动,且外齿圈受到的两只蜗杆平移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在提高外齿圈旋转驱动力的同时,减少了外齿圈受到的平移作用力,蜗杆与外齿圈出现间隙的速度减缓;当外齿圈旋转到指定位置后,即使两只蜗杆与外齿圈均存在一定间隙,此时,利用控制系统将两只蜗杆与外齿圈反向锁死,这样,“消除”了蜗杆与外齿圈的间隙,因此,可以实现外齿圈旋转角度的精确定位。另外,本专利技术还设置了防水防尘结构,分别使用唇形密封圈和O形密封圈解决动密封和静密封问题,可以直到很好的密封效果,适应于潮湿、沙尘严重等恶劣环境。本专利技术既能输出较大的扭矩,又能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径向力和倾覆力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思路,轴壳及蜗杆的数量可以为3个或3个以上,但设置多个轴壳及蜗杆时,会使回转驱动装置结构及驱动控制系统过于复杂,反而降低装置的可靠性,通常对称设置2个轴壳及2只蜗杆最佳。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效果良好,安装简单,维护方便,稳定可靠,可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建筑机械、太阳能光伏等行业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双蜗杆 驱动回转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俯视图(部分剖面)。图2是图1的左视图(部分剖面)。图3是图1A-A向截面图。其中:1为基座,1.1为第一轴壳,1.2为第二轴壳,1.3为座圈,2.1为第一蜗杆,2.2为第二蜗杆,3为回转支承,3.1为内圈,3.2为外齿圈,3.3为滚珠,16为O形密封圈,17为唇形密封圈,18为顶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如何具体实施本专利技术。如图1、2、3所示,可以按如下方式实施本专利技术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1、回转支承3,所述回转支承3包括内圈3.1、外齿圈3.2以及嵌置于内圈3.1和外齿圈3.2之间的滚珠3.3,外齿圈3.2上设置有若干安装螺孔,内圈3.1固定在基座I的座圈1.3的上方,还在基座I的座圈1.3外侧设置有第一轴壳1.1和第二轴壳1.2,所述第一轴壳1.1及第二轴壳1.2的轴心线与座圈1.3的轴心线在空间位置互相垂直,第一轴壳1.1内安装有第一蜗杆2.1,第二轴壳1.2内安装有第二蜗杆2.2,第一蜗杆2.1及第二蜗杆2.2均与外齿圈3.2哨合,且第一轴壳1.1与第二轴壳1.2及第一蜗杆2.1与第二蜗杆2.2对称设置,还设置顶板18,所述顶板18上设置有与外齿圈3.2安装螺孔对应的孔,顶板18安装于外齿圈3.2和内圈3.1的上方,外齿圈3.2与座圈1.3之间还安装有唇形密封圈16,顶板18与内圈3.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O形密封圈17,所述顶板18与外齿圈3.2、内圈3.1与座圈1.3均通过 螺栓、防水垫圈连接。权利要求1.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I)、回转支承(3),所述回转支承(3)包括内圈(3.1)、外齿圈(3.2)以及嵌置于内圈(3.1)和外齿圈(3.2)之间的滚珠(3.3),外齿圈(3.2)上设置有若干安装螺孔,内圈(3.1)固定在基座(I)的座圈(1.3)的上方,其特征是,基座(I)的座圈(1.3)外侧还设置有第一轴壳(1.1)和第二轴壳(1.2),所述第一轴壳(1.1)及第二轴壳(1.2)的轴心线与座圈1.3的轴心线在空间位置互相垂直,第一轴壳(1.D内安装有第一蜗杆(2.1),第二轴壳(1.2)内安装有第二蜗杆(2.2),第一蜗杆(2.1)及第二蜗杆(2.2)均与外齿圈(3.2)哨合,且第一轴壳(1.1)与第二轴壳(1.2)及第一蜗杆(2.1)与第二蜗杆(2.2)对称设置。2.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其特征是,还设置有顶板(18),所述顶板(18)上设置有与外齿圈(3.2)安装螺孔对应的孔,顶板(18)安装于外齿圈(3.2)和内圈(3.1)的上方,外齿圈(3.2)与座圈(1.3)之间还安装有唇形密封圈(16),顶板(18)与内圈(3.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有O形密封圈(17),所述顶板(18)与外齿圈(3.2)、内圈(3.1)与座圈(1.3)均通过螺栓、防 水垫圈连接。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双蜗杆驱动回转驱动装置,包括基座(1)、回转支承(3),所述回转支承(3)包括内圈(3.1)、外齿圈(3.2)以及嵌置于内圈(3.1)和外齿圈(3.2)之间的滚珠(3.3),外齿圈(3.2)上设置有若干安装螺孔,内圈(3.1)固定在基座(1)的座圈(1.3)的上方,其特征是,基座(1)的座圈(1.3)外侧还设置有第一轴壳(1.1)和第二轴壳(1.2),所述第一轴壳(1.1)及第二轴壳(1.2)的轴心线与座圈1.3的轴心线在空间位置互相垂直,第一轴壳(1.1)内安装有第一蜗杆(2.1),第二轴壳(1.2)内安装有第二蜗杆(2.2),第一蜗杆(2.1)及第二蜗杆(2.2)均与外齿圈(3.2)啮合,且第一轴壳(1.1)与第二轴壳(1.2)及第一蜗杆(2.1)与第二蜗杆(2.2)对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坚陶连跃汪建生张鑫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凯迈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