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327261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15 0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属于回转驱动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包括旋转轴、螺旋齿和注油机构,其中,所述的螺旋齿加工于旋转轴表面;所述的注油机构包括注油孔、出油孔和储油槽,所述的注油孔在所述的旋转轴内部沿其轴向分布,所述的出油孔沿垂直于旋转轴轴向并连通注油孔和螺旋齿的齿槽;所述的储油槽加工于螺旋齿的两侧齿面上,储油槽的长度与螺旋齿的齿面长度相对应,且该储油槽为螺旋形,其螺旋方向与螺旋齿的螺旋方向一致。通过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蜗杆,可以使润滑脂有效地到达蜗轮蜗杆啮合处,改善润滑效果且减少润滑脂的使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回转驱动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
技术介绍
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是一种新型的回转类产品,通常由蜗杆、蜗轮式回转支承、壳体、动力源等组成,可以同时承受轴向力、径向力和倾翻力矩。与传统的回转类产品相比,蜗轮蜗杆回转驱动装置由于采用蜗杆传动而具有传动比大、工作较稳定、噪声低、结构紧凑、可以自锁等特点,因此其被广泛应用于以高空作业车、汽车起重机等为代表的工程机械领域,以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领域,以及其他自动化、机床制造、航天通讯等领域。在蜗轮蜗杆传动过程中,蜗杆与蜗轮之间的啮合作用对蜗杆产生轴向作用力,当承受载荷较大时,蜗杆与涡轮上的啮合齿之间的压力和摩檫力也较大,使蜗轮和蜗杆磨损,造成传动不稳,传动精度下降,不能满足加工要求。目前,现有技术中多采用通过壳体外部油嘴向蜗轮蜗杆齿面啮合处加注润滑油的方式来减少蜗轮蜗杆齿面在使用过程中的发热和磨损现象,但由于壳体密封性不好,易发生润滑油泄漏的现象,因此,需要使用润滑脂来代替润滑油对蜗轮蜗杆啮合齿面进行润滑,但通过壳体外部油嘴加注润滑脂时,由于润滑脂的流动性较差,不易被加注到蜗杆齿面工作部位,必须加注足够多的润滑脂才能使少量润滑脂到达需润滑部位,甚至完全不能到达需润滑部位,且蜗轮蜗杆齿面与润滑脂的接触不充分,从而使润滑效果大大降低,加注的润滑脂不能得到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经检索,关于改善蜗轮蜗杆啮合处润滑效果的专利报道已有相关公开。中国专利申请号:2004100223788.4,申请日:2014年04月05日,专利技术创造名称为:蜗轮蜗杆,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蜗轮蜗杆机构,其通过在蜗杆齿上加工通孔油道且在蜗轮齿面上加工油槽,使油池中的润滑油能够进入蜗轮蜗杆传动摩擦面内部和蜗轮齿面上的油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蜗轮蜗杆传动摩擦面内部的润滑作用,减少蜗轮蜗杆齿面的磨损,但由于该申请案中蜗杆齿上的通孔油道的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设在蜗杆齿的非摩擦面和摩擦面上,且进油口和出油口之间的油道通孔位于蜗杆齿内部,大大增加了加工的难度,且使蜗杆齿的强度有所降低;同时,该申请案中的进油口不能使润滑油及时有效地进入油道通孔,尤其是当使用润滑脂进行润滑时效果更差。此外,该申请案中的油槽加工在蜗轮齿面上,需要在每个齿面上均加工出油槽才能保证对所有齿的润滑效果,但由于蜗轮的齿数相对较多,从而使加工较麻烦,工作强度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通过壳体外部油嘴向蜗轮蜗杆啮合处加注润滑脂时,润滑脂不能被有效加注到蜗轮蜗杆啮合处,润滑脂的使用量较多,且蜗轮蜗杆啮合齿面与润滑脂接触不充分,从而使润滑效果较差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通过使用本技术中的蜗杆,可以使润滑脂被有效地加注到蜗轮蜗杆啮合处,使蜗轮蜗杆啮合齿面得到充分润滑,大大提高润滑效果,且减少润滑脂的使用量。2.技术方案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的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包括旋转轴、螺旋齿和注油机构,其中,所述的螺旋齿加工于旋转轴表面;所述的注油机构包括注油孔、出油孔和储油槽,所述的注油孔在所述的旋转轴内部沿其轴向分布,所述的出油孔沿垂直于旋转轴轴向并连通注油孔和螺旋齿的齿槽;所述的储油槽加工于螺旋齿的两侧齿面上,储油槽的长度与螺旋齿的齿面长度相对应,且该储油槽为螺旋形,其螺旋方向与螺旋齿的螺旋方向一致。更进一步地,所述的注油孔的中心线与旋转轴的中心线重合,且注油孔伸入到旋转轴内部的深度与所述的螺旋齿的长度相对应。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出油孔的直径小于所述的螺旋齿的齿槽宽度。更进一步地,在所述的注油孔的进油口处还设有油塞。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储油槽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或方形。3.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I)本技术的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包括注油机构,该注油机构包括注油孔、出油孔和储油槽,其中,注油孔在旋转轴内部沿其轴向分布,出油孔沿垂直于旋转轴轴向并连通注油孔和螺旋齿的齿槽;从而可以使润滑脂通过注油孔进入旋转轴内部并经由出油孔较好地到达蜗轮蜗杆啮合处,从而可以提高润滑效果,大大减少润滑脂的使用量,并减少其损耗浪费。在螺旋齿的两侧齿面上对称加工有储油槽,从而可以对由出油孔出来的润滑脂进行储存,使蜗轮蜗杆啮合处得到充分润滑,大大减少齿面的磨损,该储油槽为螺旋形,其螺旋方向与螺旋齿的螺旋方向一致,从而可以使润滑脂随着螺旋齿的旋转进行传递,进一步保证了润滑效果。(2)本技术的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结构设计合理,原理简单,便于推广使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的主视图示意图;图3为图2中蜗杆沿A-A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图3中A处螺旋齿的局部放大图。不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油塞;2、旋转轴;3、螺旋齿;401、注油孔;402、出油孔;403、储油槽。【具体实施方式】为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内容,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实施例1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包括旋转轴2、螺旋齿3和注油机构,其中,螺旋齿3加工于旋转轴2表面;如图3所示,上述注油机构包括注油孔401、出油孔402和储油槽403,其中,注油孔401在旋转轴2内部沿其轴向分布,注油孔401的中心线与旋转轴2的中心线重合,且注油孔401伸入到旋转轴2内部的深度与螺旋齿3的长度相对应,从而可以使润滑脂能够被加注到所有螺旋齿3上需润滑部位,并防止因注油孔401过长时润滑脂的使用量较多且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在上述注油孔401的进油口处还设有油塞1,从而可以防止蜗杆传动过程中润滑脂的泄露。本实施例中的出油孔402沿垂直于旋转轴2轴向并连通注油孔401和螺旋齿3的齿槽,且出油孔402的直径小于螺旋齿3的齿槽宽度,从而可以使注油孔401内的润滑脂经出油孔402直接被加注到蜗轮蜗杆啮合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从壳体外部油嘴加注润滑脂时,润滑脂不易被加注到蜗轮蜗杆啮合处,润滑效果较差且润滑脂的使用量较多的问题,能够使蜗轮蜗杆啮合齿面得到有效润滑,防止磨损现象。本实施例中在螺旋齿3的两侧齿面上均加工有储油槽403,且储油槽403的长度与螺旋齿3的齿面长度相对应,如图2所示,该储油槽403为螺旋形,其螺旋方向与螺旋齿3的螺旋方向一致,且同一螺旋齿3两侧面的储油槽403对称设置,从而可以对润滑脂进行储存,使蜗轮蜗杆啮合齿面得到充分有效地润滑,且能够使润滑脂随着螺旋齿3的旋转由螺旋齿3的一侧传递到另一侧,从而可以使所有齿面均能得到有效润滑,进一步保证了润滑效果。上述储油槽403的截面形状可以根据需要加工为圆弧形或方形等不同形状,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储油槽403的截面形状为圆弧形。以上示意性的对本技术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技术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主权项】1.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包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回转驱动用蜗杆,包括旋转轴(2)和螺旋齿(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注油机构,其中,所述的螺旋齿(3)加工于旋转轴(2)表面;所述的注油机构包括注油孔(401)、出油孔(402)和储油槽(403),所述的注油孔(401)在所述的旋转轴(2)内部沿其轴向分布,所述的出油孔(402)沿垂直于旋转轴(2)轴向并连通注油孔(401)和螺旋齿(3)的齿槽;所述的储油槽(403)加工于螺旋齿(3)的两侧齿面上,储油槽(403)的长度与螺旋齿(3)的齿面长度相对应,且该储油槽(403)为螺旋形,其螺旋方向与螺旋齿(3)的螺旋方向一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从余李振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环球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