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9022357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09 0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包括水压加载板,所述水压加载板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一加载皮囊,所述水压加载板凸台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二加载皮囊,所述第一加载皮囊和所述第二加载皮囊之间安装有X、Y向承压板,所述第二加载皮囊的上端连接有Z向承压板,所述X、Y向承压板的上端连接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外侧和第一加载皮囊的内侧紧密贴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内侧和所述Z向承压板的外侧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它可以实现三维加载、可最大限度模拟地下工程实验现状、在模拟工程活动时能显现试验对象变化特性的功能。(*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
本技术涉及地质工程
,具体地说是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
技术介绍
注浆技术是一项实用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工程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到煤矿、隧道、边坡、桥梁等各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岩土加固工程中应用更广。由于岩土体赋存的地质环境复杂,且往往带有地下水的影响,注浆技术已成为改善岩土体结构及性能,提高岩土体自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注浆实验是该
必不可少的重要实验,现有的大多数的加载装置只能做到二维加载,即只能做到X和Y两个方向上的应力加载,不能做到三维应力加载,现有设备中也有小部分加载装置能做到三维加载,但试验装置很小,不能达到相似模拟的要求,且其只能检测土样的强度指标,不能在模拟工程活动时显现试验对象的变化特性,即不能模拟地下工程实验现状,因此,现有的有关试验加载装置存在很大的缺陷和局限性,已经不能满足技术人员对工程实际最大限度模拟的需求,迫切需要一种能实现三维加载的、可最大限度模拟地下工程实验现状的、在模拟工程活动时能显现试验对象变化特性的加载装置,即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可以实现三维加载、可最大限度模拟地下工程实验现状、在模拟工程活动时能显现试验对象变化特性的功能。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包括水压加载板,所述水压加载板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一加载皮囊,所述水压加载板凸台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二加载皮囊,所述第一加载皮囊和所述第二加载皮囊之间安装有X、Y向承压板,所述第二加载皮囊的上端连接有Z向承压板,所述X、Y向承压板的上端连接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 圈的外侧和所述第一加载皮囊的内侧紧密贴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内侧和所述Z向承压板的外侧紧密贴合,第一加载皮囊和第二加载皮囊主要用来完成X、Y向的应力加载,X、Y向承压板用来承受和均衡X、Y向压力,Z向承压板用来承受和均衡Z向压力。所述第一加载皮囊和所述Z向承压板之间的四个转角处均通过连接件连接有隔板转轴,隔板转轴是为了隔离X和Y方向的负荷减小相互的影响。所述水压加载板的凸台部设有多个透水孔,用以在模拟实验进行时,让水参与实验,以便更好地模拟地下工程实验现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它可以实现三维加载、可最大限度模拟地下工程实验现状、在模拟工程活动时能显现试验对象变化特性的功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总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包括水压加载板I,所述水压加载板I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一加载皮囊3a,所述水压加载板I凸台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二加载皮囊3b,所述第一加载皮囊3a和所述第二加载皮囊3b之间安装有X、Y向承压板2,所述第二加载皮囊3b的上端连接有Z向承压板5,所述X、Y向承压板2的上端连接有密封橡胶圈4,所述密封橡胶圈4的外侧和第一加载皮囊3a的内侧紧密贴合,所述密封橡胶圈4的内侧和所述Z向承压板5的外侧紧密贴合,第一加载皮囊3a和第二加载皮囊3b主要用来完成X、Y向的应力加载,X、Y向承压板2用来承受和均衡X、Y向压力,Z向承压板5用来承受和均衡Z向压力。所述第一加载皮囊3a和所述Z向承压板5之间的四个转角处均通过连接件7连接有隔板转轴6,隔板转轴6是为了隔离X和Y方向的负荷减小相互的影响。所述水压加载板I的凸台部设有多个透水孔101,用以在模拟实验进行时,让水参与实验,以便更好地模拟地下工程实验现状。操作时,首先将试验对象移至加载装置的内部,然后通过第一加载皮囊实现X、Y向的应力加载,施加Z向压力通过Z向承压板对试验对象进行Z向的应力加载,试验对象在受压的情况下通过第二加载皮囊提供反力,在实验进行时,可对试验对象进行开挖,进而能在模拟工程活动时能显 现试验对象变化特性,另外,也通过水压加载板,让水参与实验,以便更好地模拟地下工程实验现状。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1.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压加载板,所述水压加载板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一加载皮囊,所述水压加载板凸台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二加载皮囊,所述第一加载皮囊和所述第二加载皮囊之间安装有X、Y向承压板,所述第二加载皮囊的上端连接有Z向承压板,所述X、Y向承压板的上端连接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外侧和所述第一加载皮囊的内侧紧密贴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内侧和所述Z向承压板的外侧紧密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载皮囊和所述Z向承压板之间的四个转角处均通过连接件连接有隔板转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压加载板的凸台部设有多个透水孔。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包括水压加载板,所述水压加载板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一加载皮囊,所述水压加载板凸台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二加载皮囊,所述第一加载皮囊和所述第二加载皮囊之间安装有X、Y向承压板,所述第二加载皮囊的上端连接有Z向承压板,所述X、Y向承压板的上端连接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外侧和第一加载皮囊的内侧紧密贴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内侧和所述Z向承压板的外侧紧密贴合。本技术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它可以实现三维加载、可最大限度模拟地下工程实验现状、在模拟工程活动时能显现试验对象变化特性的功能。文档编号G01M99/00GK203116983SQ20132011467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4日专利技术者周盛全, 彭涛, 彭军, 吴基文 申请人:安徽理工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大体机试验对象三维应力加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压加载板,所述水压加载板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一加载皮囊,所述水压加载板凸台处四侧外端安装有第二加载皮囊,所述第一加载皮囊和所述第二加载皮囊之间安装有X、Y向承压板,所述第二加载皮囊的上端连接有Z向承压板,所述X、Y向承压板的上端连接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外侧和所述第一加载皮囊的内侧紧密贴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内侧和所述Z向承压板的外侧紧密贴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盛全彭涛彭军吴基文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理工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